一种穿越基坑管线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84434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3: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隧道与地下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穿越基坑管线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放样标识出管线的走向、埋设深度和宽度;根据放样结果挖掘至完全暴露;在暴露的管线上整体包覆设置环形隔档件,在环形隔档件与管线之间设置填料;沿连续墙开挖方向浇筑两面导向墙,在两面导向墙之间形成连续墙槽开挖空间;抓斗挖掘管线两侧的土体及管线下方的土体,形成连续墙槽;在管线两侧的连续墙槽内分别下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形成连续墙。管线由环形隔档件和柔性填料包裹确保了管线的安全,施工过程不需要将管线进行悬吊或改迁,施工简便,效率更高。效率更高。效率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穿越基坑管线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与地下工程
,特别是一种穿越基坑管线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地铁建设已成为解决城市交通紧张的一个有效途径,地下连续墙已经在地铁车站工程中广泛应用。在城市市区中修建地铁车站往往会遇到大量的市政管线,一般采用悬吊保护,悬吊保护需要借助现有建筑构件,当无法对管线进行悬吊时,往往将管线迁改到施工现场以外,待施工结束后再迁改回来。这样的施工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迁改过程中容易造成管线损坏。
[0003]所以,目前需要一种技术方案,以解决地下连续墙施工时,对基坑管线进行悬吊或迁改,施工效率低,而且易损坏管线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地下连续墙施工时,对基坑管线进行悬吊或迁改,施工效率低,而且易损坏管线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穿越基坑管线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穿越基坑管线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测量放样:放样标识出管线的走向、埋设深度和宽度;S2、管线开挖:根据放样结果挖掘至连续墙对应处管线完全暴露;S3、管线包裹:在暴露的管线上整体包覆设置环形隔档件,在环形隔档件与管线之间设置填料,所述填料采用柔性材质;S4、施工导向墙:沿连续墙开挖方向浇筑两面导向墙,在两面导向墙之间形成连续墙槽开挖空间;S5、挖掘连续墙槽:采用抓斗挖掘管线两侧的土体,然后在抓斗侧壁安装抓齿,将抓齿移动至管线下方,清除管线下方的土体,形成连续墙槽;S6、浇筑成型:在管线两侧的连续墙槽内分别下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形成连续墙。
[0006]本专利技术一种穿越基坑管线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在开挖连续墙槽之前首先将管线挖出,通过环形隔档件将管线进行包裹,同时在管线与环形隔档件之间设置柔性材质的填料,对管线进行保护后,再沿连续墙槽的两侧浇筑导向墙,在导向墙之间探入抓斗,进行连续墙槽的挖掘,管线正下方的的土体通过抓斗侧壁的抓齿进行挖掘,最后在连续墙槽内安装钢筋笼并浇筑混凝土,实现连续墙成型。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在所述步骤S2中,首先采用挖机开挖至管线上方,且距离管线上端面h处,30cm≤h≤50cm,再采用人工挖掘将管线挖出。挖机挖掘弧度和深度比较
大,容易对管线造成损伤,采用人机配合开挖方式,对管线起到保护作用,降低管线损伤的几率。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环形隔档件包括至少两个挡板,所有所述挡板围合形成所述环形隔档件。两个挡板围合形成的环形隔档件能够从管线束的侧壁对管线束进行围合,使在不截断管线的情况下将管线放入到环形隔档件内部。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挡板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挡板围合形成矩形管状结构。由于管线一般叠放置,截面呈矩形,将环形隔档件设置为与管线束形状适配的矩形管状,使管线周围得到均匀的庇护,方便对管线周围塞入填料,增强对管线的保护效果。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挡板采用钢材质结构件,所述挡板的厚度为δ,1.5cm≤δ ≤2.5cm。使挡板拥有足够的强度,能够隔绝外界的混凝土进入到环形隔档件内部,同时隔绝外界的压力,对管线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钢材质的挡板便于进行焊接。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环形隔档件内壁与管线之间的间距为d,8cm≤d≤12cm。d≥8cm,使环形隔档件与管线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安装填料,对外界的压力起到缓冲作用,从而保护管线,同时d≤12cm,确保环形隔档件的结构稳定,减小环形隔档件的尺寸,避免管线影响连续墙的结构稳定。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填料采用泡沫板或土工布。泡沫板和土工布都属于柔性材料,能够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并且属于施工场地常用材料,容易寻找。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在所述步骤S5中,管线下方的土体,从管线两侧分别用抓斗上的抓齿进行清除,实现至少分两次进行清除。 减小抓齿平移进管线下方的深度,即减小抓齿横向长度,从而降低抓齿的强度需求,最优的,抓齿的横向长度可设置为管线束宽度的1/2,可最大限度的降低抓齿的横向的长度。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在所述步骤S6中,所述钢筋笼靠近管线的一侧设有缺口,在连续墙槽内下放钢筋笼后,向管线一侧平移钢筋笼,使环形隔档件嵌入到钢筋笼的缺口内。通过在钢筋笼上设置与环形隔档件适配的缺口,使钢筋笼能够平移到管线下方,从而使钢筋笼能够对管线下方进行支撑,进行混凝土浇筑,提高连续墙的成型强度。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在连续墙槽内平移钢筋笼后,钢筋笼与连续墙槽侧壁形成间隙,在钢筋笼内浇筑混凝土前用黏土填充所述间隙。在连续墙槽侧壁与钢筋笼的封头板之间填充黏土,避免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泄漏进入到间隙中,而且在连续墙下一段施工使,黏土可通过挖机重新挖出,不影响后续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提高连续墙的整体强度。
[0016]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管线由环形隔档件和柔性填料包裹后,再进行连续墙施工,确保了管线的安全;2、施工过程中不需要将管线进行悬吊或改迁,施工简便,效率更高;3、管线下方的土体依靠抓斗侧壁的抓齿进行挖掘,使整个连续墙槽在不改迁管线的情况下均能够进行混凝土浇筑,确保了连续墙的成型强度。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穿越基坑管线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管线开挖的施工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管线包裹的施工示意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施工导向墙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施工导向墙的俯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挖掘连续墙槽左侧的土体的施工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挖掘连续墙槽右侧的土体的施工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挖掘管线下方左侧的土体的施工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挖掘管线下方右侧的土体的施工示意图;图10是图9中A处的放大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钢筋笼下放连续墙槽的施工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钢筋笼在连续墙槽内平移施工示意图;图中标记:1

管线,2

环形隔档件,3

填料,4

导向墙,5

连续墙槽,51

间隙,6

抓斗,61

抓齿,7

钢筋笼,71

缺口,72

封头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的说明。
[0019]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0]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一种穿越基坑管线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越基坑管线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测量放样:放样标识出管线(1)的走向、埋设深度和宽度;S2、管线开挖:根据放样结果挖掘至连续墙对应处管线完全暴露;S3、管线包裹:在暴露的管线(1)上整体包覆设置环形隔档件(2),在环形隔档件(2)与管线(1)之间设置填料(3),所述填料(3)采用柔性材质;S4、施工导向墙:沿连续墙开挖方向浇筑两面导向墙(4),在两面导向墙(4)之间形成连续墙槽(5)开挖空间;S5、挖掘连续墙槽:采用抓斗(6)挖掘管线(1)两侧的土体,然后在抓斗(6)侧壁安装抓齿(61),将抓齿(61)移动至管线(1)下方,清除管线(1)下方的土体,形成连续墙槽(5);S6、浇筑成型:在管线(1)两侧的连续墙槽(5)内分别下放钢筋笼(7),浇筑混凝土,形成连续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基坑管线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中,首先采用挖机开挖至管线(1)上方,且距离管线上端面h处,30cm≤h≤50cm,再采用人工挖掘将管线(1)挖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基坑管线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隔档件(2)包括至少两个挡板,所有所述挡板围合形成所述环形隔档件(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越基坑管线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伟熊开勇徐天良刘洋朱鹏宇李霞赵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