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车站共用围护结构的拆除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124918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铁车站共用围护结构的拆除施工方法,涉及市政工程围护施工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整个基坑按照施工面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再将区域内划分为若干单元块,将整个需要拆除的围护桩结构,拆分为块再进行施工;拆除步骤为:浇筑底板一,设置临时支撑;在未设置有临时支撑的单元块中,拆除桩支撑,设置底板三;拆除其余单元块的桩支撑,设置底板四,并拆除所有临时支撑,设置底板五,再进行侧墙以及顶板的施工。此种拆除方法,为先设置临时支撑,再分段拆除桩支撑,底板施工后,再施工侧墙、顶板。这种拆除方法,一是降低了基坑的安全风险;二是便于吊运拆除物;三是防止了结构逆做的渗漏风险。漏风险。漏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铁车站共用围护结构的拆除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市政工程围护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地铁车站共用围护结构的拆除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地铁地下车站多位于交通要道下,为满足交通疏解要求,车站附属结构通常在车站主体结构完成后施工。主体结构与附属结构被主体结构围护桩(墙)隔断,为打通主体结构与附属结构,需对主体结构与附属结构之间的围护结构进行拆除。因附属结构支撑体系对撑在需拆除的主体围护结构上,附属结构支撑及主体结构与附属结构之间的围护结构拆除风险较大。
[0003]常规施工方法为先施工附属结构部分底板、侧墙,再拆除第二道防护支撑,同时浇筑部分顶板,保留脚手架不拆除的情况下分段拆除结构顶板及顶板以上围护结构。拆除结束之后,连接附属结构顶板与车站主体结构顶板,再凿除附属结构顶板下围护结构至底板以下,将底板、侧墙与车站主体结构连接。
[0004]但先施工附属结构顶板,再拆除维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存在工期长、基坑安全风险大、拆除物吊运困难、结构逆做渗漏水风险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中拆除共用围护结构过程所造成的工期长、基坑安全风险大、拆除物吊运困难、结构逆做渗漏水风险大等问题,提供一种工期短、基坑安全风险小、易于吊运拆除物、非结构逆做的地铁车站共用围护结构的拆除施工方法。
[0006]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地铁车站共用围护结构的拆除施工方法,同一基坑内总支撑结构按施工面设计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内按单元设计分为若干单元块,每个单元块之间布置有至少一组主体支撑结构,主体支撑结构包括桩支撑和冠梁支撑,其施工步骤如下:
[0008]步骤一:按照设计区域,浇筑底板一,设置临时支撑,再拆除第二道防护支撑;
[0009]根据设计区域,确定变形缝,分段浇筑底板一至所述变形缝;主体底板和所述底板一之间设置有所述临时支撑,所述临时支撑强度达到支撑要求后,拆除所述第二道防护支撑;
[0010]步骤二:拆除未设置有所述临时支撑的所述单元块上布置的所述桩支撑,设置该段底板三;
[0011]步骤三:所述底板三强度达到支撑要求后,拆除其余所述单元块的所述桩支撑,设置该段底板四,拆除所述临时支撑,于所述临时支撑位置设置该段底板五,设置该段侧墙,所述侧墙与所述支撑桩贴合设置;
[0012]步骤四:凿除顶板围护结构,设置顶板;
[0013]步骤五:所述顶板强度达到设计值,拆除所述第一道防护支撑,拆除附属结构,所
述主体支撑结构拆除。
[0014]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共用围护结构的拆除施工方法,相较于已有技术中先施工顶板,再拆除围护结构从而导致基坑安全风险大、拆除物吊运困难、结构逆做渗漏风险大而言,本专利技术主要是通过将整个基坑按照施工面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再在各区域内划分为若干单元块,将整个需要拆除的围护桩结构,拆分为块再进行施工。相较于已有技术,首先是根据基坑平面图,对拆除区域的结构和受力进行了分析,浇筑了底板一之后,设置了临时支撑,确保了施工的安全性。在拆除前的前序工作准备结束后,在拆除过程中,首先拆除了未设置临时支撑的桩支撑,并在拆除桩支撑的位置设置底板三;其次拆除设置有临时支撑结构的桩支撑,在拆除桩支撑的位置设置底板四,底板四达到强度要求后,拆除所有临时支撑,并在拆除临时支撑的位置设置底板五;底板五达到强度要求后,设置侧墙,设置顶板。此种拆除方法,为先设置临时支撑,再分段拆除桩支撑,底板施工后,再施工侧墙、顶板。这种拆除方法,一是降低了基坑的安全风险;二是便于吊运拆除物;三是防止了结构逆做的渗漏风险。
[0015]优选地,在施工前还包括拆除前置工序,所述前置工序包括:在每个所述单元块布置支撑桩,所述主体支撑结构与所述支撑桩之间设置垫层,所述垫层上设置有防护支撑,所述防护支撑包括第一道防护支撑和第二道防护支撑;所述第一道防护支撑设置于所述冠梁支撑与所述支撑桩之间,所述第一道防护支撑与所述冠梁支撑平齐。进一步说,所述第一道防护支撑的拆除是在顶板施工结束后,因此,为了对整个结构起支撑作用的同时便于拆除,其所述第一道防护支撑应当设置于与所述冠梁支撑和所述支撑桩顶端平齐的位置。
[0016]优选地,在所述步骤一中,相邻所述单元块间隔设置所述临时支撑。进一步说,所述临时支撑间距应小于一定的数值,这个数值是根据整个施工图相邻的所述单元块之间的距离以及设置的所述主体支撑结构得到。
[0017]优选地,在所述步骤一中,根据拆除区间分析,所述底板一设置于所述垫层上,所述底板一、所述主体底板、所述临时支撑厚度一致。
[0018]优选地,在所述步骤一中,所述底板一和所述临时支撑支撑强度要求为达到设计值强度要求的80%。进一步说,80%仅是给出的数字标准之一,实际上来说,只要能够达到支撑强度要求即可。
[0019]优选地,在所述步骤二和步骤三中,所述桩支撑包括桩支撑中段和桩支撑基座,拆除所述桩支撑中段,所述桩支撑基座上方设置所述主筋结构,在所述步骤二中,所述主筋结构上设置所述底板三,在所述步骤三中,所述主筋结构上设置所述底板四。进一步说,拆除所述桩支撑指的是一种概括较大的说法,实际上拆除的部分仅有桩支撑中段,所述桩支撑基座主要是为了保留所述桩支撑的主筋而存在。
[0020]优选地,在所述步骤二和所述步骤三中,所述底板三、所述底板四以及所述底板五的支撑强度要求为设计强度的80%。
[0021]优选地,在所述步骤三中,紧贴所述支撑桩设置所述侧墙,所述侧墙底端与所述底板一平齐。
[0022]优选地,在所述步骤四中,所述顶板设置于凿除的所述顶板围护结构位置,所述顶板端部与所述支撑桩贴合,所述顶板底端与所述侧墙顶端贴合平齐。进一步说,顶板的设置是为了后续的工程推进,针对地铁车站这一工程,必然为多层平面结构,其同一个高度范围
内,其平面结构必然有一个平面平整。因此所述顶板的两端必然与所述支撑桩贴合。
[0023]优选地,在步骤六中,在所述步骤五中,在所述顶板强度达到设计值后,拆除所述第一道防护支撑和所述顶板上端附属结构,管线回迁覆土。进一步说,所述第一道防护支撑可以为钢支撑也可以为砼支撑,所述第二道防护支撑为钢支撑。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5]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共用围护结构的拆除施工方法,相较于已有技术中先施工顶板,再拆除围护结构从而导致基坑安全风险大、拆除物吊运困难、结构逆做渗漏风险大而言,本专利技术主要是通过将整个基坑按照施工面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再在各区域内划分为若干单元块,将整个需要拆除的围护桩结构,拆分为块再进行施工;相较于已有技术,首先是根据基坑平面图,对拆除区域的结构和受力进行了分析,浇筑了底板一之后,设置了临时支撑,确保了施工的安全性;在拆除前的前序工作准备结束后,在拆除过程中,首先拆除了未设置临时支撑的桩支撑,并在拆除桩支撑的位置设置底板三;其次拆除设置有临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铁车站共用围护结构的拆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同一基坑内总支撑结构按施工面设计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内按单元设计分为若干单元块,每个单元块之间布置有至少一组主体支撑结构(1),主体支撑结构(1)包括桩支撑(11)和冠梁支撑(12),其施工步骤如下:步骤一:按照设计区域,浇筑底板一,设置临时支撑(6),再拆除第二道防护支撑(32);根据设计区域,确定变形缝(7),分段浇筑底板一至所述变形缝(7);主体底板和所述底板一之间设置有所述临时支撑(6),所述临时支撑(6)强度达到支撑要求后,拆除所述第二道防护支撑(32);步骤二:拆除未设置有所述临时支撑(6)的所述单元块上布置的所述桩支撑(11),设置该段底板三;步骤三:所述底板三强度达到支撑要求后,拆除其余所述单元块的所述桩支撑(11),设置该段底板四,拆除所述临时支撑(6),于所述临时支撑(6)位置设置该段底板五,设置该段侧墙(8),所述侧墙(8)与所述支撑桩(2)贴合设置;步骤四:凿除顶板围护结构(9),设置顶板(10);步骤五:所述顶板(10)强度达到设计值,拆除所述第一道防护支撑(31),拆除附属结构(14),所述主体支撑结构(1)拆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共用围护结构的拆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拆除前置工序,所述前置工序包括:在每个所述单元块布置支撑桩(2),所述主体支撑结构(1)与所述支撑桩(2)之间设置垫层(4),所述垫层(4)上设置有防护支撑(3),所述防护支撑(3)包括第一道防护支撑(31)和第二道防护支撑(32);所述第一道防护支撑(31)设置于所述冠梁支撑(12)与所述支撑桩(2)之间,所述第一道防护支撑(31)与所述冠梁支撑(12)平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共用围护结构的拆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一中,在相邻所述单元块间隔设置所述临时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雨夏熊开勇徐天良刘建军梁航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