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自复位抗震锚杆及安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82637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2:54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复位抗震锚杆及安装方法,设置抗震机构,锚杆杆体与抗震机构相连接,抗震机构安装于锚孔孔口位置,由应力施加部件通过抗震机构向锚杆杆体施加应力,完成锚杆安装。使用过程中,当发生地震时,锚杆受到地震荷载作用,抗震机构产生形变从而吸收地震力所产生的能量,实现抗震功能,地震之后,抗震机构产生形变进行自复位,将锚杆恢复至正常状态,保证锚杆的支护能力。保证锚杆的支护能力。保证锚杆的支护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复位抗震锚杆及安装方法


[0001]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岩土及地质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自复位抗震锚杆及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基础建设行业的快速发展,锚杆支护技术作为一种可有效提高边坡岩土体强度并维护其稳定性的工程技术手段,由于施工简单、使用范围广泛、支护效果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工程现场的边坡支护工程中。现有的锚杆一般具有缓冲消能作用,但未考虑地震力学作用机制的特殊性,不具有抗震性能,且在产生形变后不具有自复位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自复位抗震锚杆及安装方法,具有抗震和自复位功能。
[0004]基于上述目的,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复位抗震锚杆,包括:
[0005]抗震机构,与锚杆杆体相连接,设置于锚孔孔口位置;
[0006]受到地震荷载时,所述抗震机构产生形变用以吸收地震力产生的能量,地震荷载消散后,所述抗震机构产生形变用以恢复至正常状态。
[0007]可选的,所述抗震机构包括套筒及其内部的弹性件和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与所述锚杆杆体相连接,所述滑动组件和所述锚杆杆体与所述套筒滑动连接,滑动过程中,所述弹性件产生形变。
[0008]可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块和滑动部,所述套筒内壁设置配合滑动部,从所述套筒的底部到顶部依次安装所述第二弹性件、滑动组件和第一弹性件,所述滑块周侧设置所述滑动部,所述滑动部与所述配合滑动部滑动连接。
[0009]可选的,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套筒底部相抵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滑块的一端相抵接,所述滑块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限位件固定连接,所述滑块与所述锚杆杆体固定连接。
[0010]可选的,所述滑动部为滚珠,所述配合滑动部为滑道。
[0011]可选的,安装所述抗震机构的锚孔位置的孔径,大于未安装所述抗震结构的锚孔位置的孔径。
[0012]可选的,所述锚孔包括锚固段、锚孔段和扩孔段,所述锚固段用于与所述锚杆杆体的锚固端固定连接,所述锚孔段的孔径与所述锚杆杆体的外径相适应,所述扩孔段的孔径与所述套筒的外径相适应,所述扩孔段的长度与所述套筒的长度相适应。
[0013]可选的,所述锚杆杆体的锚固端外表面设有螺纹。
[0014]可选的,所述自复位抗震锚杆还包括支护部件和应力施加部件,所述应力施加部件穿过所述锚杆杆体和支护部件与所述滑动组件相连接,所述支护部件与岩体卡抵。
[0015]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自复位抗震锚杆的安装方法,包括:
[0016]锚孔施工;其中,所述锚孔包括锚固段和扩孔段;
[0017]将套筒安装于所述扩孔段,将第二弹性件放入所述套筒内,所述第二弹性件两端不固定;
[0018]组装滑动组件;将滑动部安装于滑块周侧,将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限位件固定连接;
[0019]将锚杆杆体与滑块固定连接,组装后的滑动组件与所述套筒滑动连接,所述锚杆杆体穿过所述套筒安装于锚孔内;
[0020]向所述锚固段注入锚固剂;
[0021]将支护部件穿过所述锚杆杆体,并与周围岩体卡抵;
[0022]将应力施加部件穿过所述支护部件和锚杆杆体,所述应力施加部件的一端与所述套筒连接,旋转所述应力施加部件向锚杆施加应力。
[0023]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自复位抗震锚杆及安装方法,锚杆设置抗震机构,锚杆杆体与抗震机构相连接,抗震机构安装于锚孔孔口位置。当发生地震时,锚杆受到地震荷载作用,抗震机构产生形变从而吸收地震力所产生的能量,实现抗震功能,地震之后,抗震机构产生形变进行自复位,将锚杆恢复至正常状态,保证锚杆的支护稳固性能。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锚杆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滑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图2所示滑动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图2所示滑动组件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应力施加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A、6B分别为向应力施加部件施加应力前、后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公开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2]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
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33]如图1所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复位抗震锚杆,包括:
[0034]抗震机构,与锚杆杆体8相连接,设置于锚孔孔口位置;受到地震荷载时,抗震机构产生形变用以吸收地震力产生的能量,地震荷载消散后,抗震机构产生形变用以恢复至正常状态。
[0035]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自复位抗震锚杆,设置抗震机构,锚杆杆体8与抗震机构相连接,抗震机构安装于锚孔孔口位置,由应力施加部件1通过抗震机构向锚杆杆体8施加应力,完成锚杆安装。使用过程中,当发生地震时,锚杆受到地震荷载作用,抗震机构产生形变从而吸收地震力所产生的能量,实现抗震功能,地震之后,抗震机构产生形变进行自复位,将锚杆恢复至正常状态。同时,相较于一般将消能部件设置于锚孔底或锚孔外侧的结构,本实施例将滑动组件设置于锚孔孔口内,可有效解决锚杆锚头封闭保护的问题,降低施工难度,避免注浆影响滑动组件工作性能的问题。
[0036]一些实施例中,抗震机构包括套筒3及其内部的弹性件和滑动组件6,滑动组件6与锚杆杆体8相连接,滑动组件6和锚杆杆体8与套筒滑动连接,滑动过程中,弹性件产生形变。本实施例中,套筒3安装于锚孔孔口内,套筒3内安装弹性件,滑动组件6与锚杆杆体8固定连接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复位抗震锚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抗震机构,与锚杆杆体相连接,设置于锚孔孔口位置;受到地震荷载时,所述抗震机构产生形变用以吸收地震力产生的能量,地震荷载消散后,所述抗震机构产生形变用以恢复至正常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复位抗震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机构包括套筒及其内部的弹性件和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与所述锚杆杆体相连接,所述滑动组件和所述锚杆杆体与所述套筒滑动连接,滑动过程中,所述弹性件产生形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复位抗震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块和滑动部,所述套筒内壁设置配合滑动部,从所述套筒的底部到顶部依次安装所述第二弹性件、滑动组件和第一弹性件,所述滑块周侧设置所述滑动部,所述滑动部与所述配合滑动部滑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复位抗震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套筒底部相抵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滑块的一端相抵接,所述滑块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限位件固定连接,所述滑块与所述锚杆杆体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自复位抗震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部为滚珠,所述配合滑动部为滑道。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复位抗震锚杆,其特征在于,安装所述抗震机构的锚孔位置的孔径,大于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飞石振明俞松波彭铭张清照杜长城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