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压能力好的道路交通用减速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8481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压能力好的道路交通用减速带,包括底板、减速带主体、伸缩阻挡机构、第一缓冲减震机构、第二缓冲减震机构和抗压机构;伸缩阻挡机构位于底板下方,减速带主体、第一缓冲减震机构、第二缓冲减震机构和抗压机构均位于底板上方;第二缓冲减震机构位于抗压机构上方,第二缓冲减震机构和抗压机构构成缓冲抗压装置;减速带主体呈向上凸出的弓形结构,减速带主体前后两端与底板之间均安装有若干第一缓冲减震机构,减速带主体中部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有若干缓冲抗压装置。通过设置有第一缓冲减震机构、第二缓冲减震机构和抗压机构,以达到减震抗压的目的;同时设置有伸缩阻挡机构,在封路时将减速带伸出以阻挡车辆经过。辆经过。辆经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压能力好的道路交通用减速带


[0001]本技术涉及道路交通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抗压能力好的道路交通用减速带。

技术介绍

[0002]减速带也叫减速垄,是安装在公路上使经过的车辆减速的交通设施。形状一般为条状,也有点状的;材质主要是橡胶,也有金属的;一般以黄色黑色相间以引起视觉注意,使路面稍微拱起以达到车辆减速目的。一般设置在公路道口、工矿企业、学校、住宅小区人口等需要车辆减速慢行的路段和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路段,是用于降低机动车、非机动车行驶速度的新型交通专用安全设施。
[0003]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2021542144.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市政工程用减速带,具体涉及减速带
,包括固定底板,所述固定底板两侧均设有第一卡筒,所述第一卡筒内部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卡块顶部固定连接有减震柱,所述减震柱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卡块,所述第二卡块顶部固定连接有减速带主体,所述减速带主体内部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缓冲板、缓冲减震机构和抗压机构;所述缓冲减震机构包括缓冲柱,所述缓冲柱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卡块。本技术通过设置缓冲减震机构和抗压机构,可以实现软性减震的目的,大大降低了车辆驶过减速带来的震动,降低了对车辆造成的损害,提高了车内乘客的舒适感。
[0004]但是,上述专利中,减速带的使用工况单一,在封路需要阻挡车辆工况时并不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压能力好的道路交通用减速带,通过设置有第一缓冲减震机构、第二缓冲减震机构和抗压机构,以达到减震抗压的目的;同时设置有伸缩阻挡机构,在封路需要阻挡车辆时,将减速带伸出,以达到封路的目的。
[0006]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抗压能力好的道路交通用减速带,包括底板、减速带主体、伸缩阻挡机构、第一缓冲减震机构、第二缓冲减震机构和抗压机构;
[0008]所述伸缩阻挡机构位于所述底板下方,包括伸缩动力装置和阻挡板,所述伸缩动力装置的伸缩输出轴连接所述底板,所述阻挡板位于所述底板前后两端且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0009]所述减速带主体、第一缓冲减震机构、第二缓冲减震机构和抗压机构均位于所述底板上方;所述第二缓冲减震机构位于所述抗压机构上方,第二缓冲减震机构和抗压机构构成缓冲抗压装置;所述减速带主体呈向上凸出的弓形结构,减速带主体前后两端与所述
底板之间均安装有若干所述第一缓冲减震机构,减速带主体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安装有若干所述缓冲抗压装置。
[0010]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缓冲减震机构包括第一缓冲减震筒、第一缓冲减震弹簧、第一滑块和第一缓冲减震柱;
[0011]所述第一缓冲减震筒开设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缓冲减震柱顶端与所述减速带主体固定连接,底端与所述第一滑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块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一缓冲减震筒内,所述第一缓冲减震弹簧位于所述第一缓冲减震筒内,其顶端顶设所述第一滑块,底端与所述第一缓冲减震筒底板接触。
[0012]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二缓冲减震机构包括第二缓冲减震筒、第二缓冲减震弹簧、第二滑块和第二缓冲减震柱;
[0013]所述第二缓冲减震柱顶端与所述凹槽顶板连接,底端与所述第二滑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块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二缓冲减震筒内,所述第二缓冲减震弹簧位于所述第二缓冲减震筒内,其顶端顶设所述第二滑块。
[0014]进一步的是,所述抗压机构包括抗压座、支撑杆、抗压滑块、抗压弹簧和支撑板;
[0015]所述抗压座的侧壁上开设有支撑板滑槽,下部开设有支撑杆卡槽;所述支撑杆底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上部滑动安装有所述抗压滑块,顶部伸入所述支撑杆卡槽内;所述抗压滑块顶部与所述抗压座相抵,所述抗压弹簧套设在所述抗压滑块下端的支撑杆上;所述支撑板呈倒L型,其底部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顶部的顶板伸入所述支撑板滑槽内。
[0016]进一步的是,所述减速带主体的外围设置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的外围设置有若干防滑条。
[0017]进一步的是,所述阻挡板的外端设置有反光贴。
[0018]进一步的是,所述凹槽顶部安装有缓冲层,所述缓冲抗压装置位于所述缓冲层下方。
[0019]进一步的是,所述伸缩动力装置位于所述底板下方的左右两端。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1]1、本技术中,在封路时,通过伸缩动力装置带动底板上升,从而带动减速带主体和阻挡板上升,阻挡板上升横置在路上,阻挡车辆通过,对道路起到封路作用,增加减速带的多功能特性。
[0022]2、本技术中,第一缓冲减震机构用于在车辆初始进入和驶出减速带时,对车辆进行缓冲减震,第二缓冲减震机构用于在车辆压在减速带时,对车辆进行缓冲减震,两个缓冲减震机构降低了车辆驶过减速带带来的振动,降低了对车辆的损害,提高了车内乘客的舒适性;抗压机构用于增加减速带的抗压能力,使减速带的抗压能力增加,延长了减速带的使用寿命。
[0023]3、本技术中,在减速带主体的外围设置有耐磨层,增加了减速带的耐磨能力;在耐磨层的外围设置有若干防滑条,防止了车辆驶过减速带打滑。
[0024]4、本技术中,阻挡板的外端设置有反光贴,能够及时提醒司机前方为封路状态。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图;
[0026]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0027]图3为本技术图1中的A部分放大图;
[0028]图4为本技术图1中的B部分放大图;
[0029]附图标记:
[0030]1、底板;2、减速带主体;21、凹槽;22、耐磨层;23、防滑条;24、缓冲层;3、伸缩阻挡机构;31、伸缩动力装置;32、阻挡板;33、反光贴;4、第一缓冲减震机构;41、第一缓冲减震筒;42、第一缓冲减震弹簧;43、第一滑块;44、第一缓冲减震柱;5、第二缓冲减震机构;51、第二缓冲减震筒;52、第二缓冲减震弹簧;53、第二滑块;54、第二缓冲减震柱;6、抗压机构;61、抗压座;62、支撑杆;63、抗压滑块;64、抗压弹簧;65、支撑板;66、支撑板滑槽;67、支撑杆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0032]实施例1
[0033]一种抗压能力好的道路交通用减速带,如图1

4所示,包括底板1、减速带主体2、伸缩阻挡机构3、第一缓冲减震机构4、第二缓冲减震机构5和抗压机构6。
[0034]伸缩阻挡机构3位于底板1下方,包括伸缩动力装置31和阻挡板32,伸缩动力装置31的伸缩输出轴连接底板1,阻挡板32位于底板1前后两端且与底板1固定连接。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压能力好的道路交通用减速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减速带主体(2)、伸缩阻挡机构(3)、第一缓冲减震机构(4)、第二缓冲减震机构(5)和抗压机构(6);所述伸缩阻挡机构(3)位于所述底板(1)下方,包括伸缩动力装置(31)和阻挡板(32),所述伸缩动力装置(31)的伸缩输出轴连接所述底板(1),所述阻挡板(32)位于所述底板(1)前后两端且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减速带主体(2)、第一缓冲减震机构(4)、第二缓冲减震机构(5)和抗压机构(6)均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所述第二缓冲减震机构(5)位于所述抗压机构(6)上方,第二缓冲减震机构(5)和抗压机构(6)构成缓冲抗压装置;所述减速带主体(2)呈向上凸出的弓形结构,减速带主体(2)前后两端与所述底板(1)之间均安装有若干所述第一缓冲减震机构(4),减速带主体(2)中部开设有凹槽(21),所述凹槽(21)内安装有若干所述缓冲抗压装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压能力好的道路交通用减速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减震机构(4)包括第一缓冲减震筒(41)、第一缓冲减震弹簧(42)、第一滑块(43)和第一缓冲减震柱(44);所述第一缓冲减震筒(41)开设在所述底板(1)上,所述第一缓冲减震柱(44)顶端与所述减速带主体(2)固定连接,底端与所述第一滑块(4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块(43)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一缓冲减震筒(41)内,所述第一缓冲减震弹簧(42)位于所述第一缓冲减震筒(41)内,其顶端顶设所述第一滑块(43),底端与所述第一缓冲减震筒(41)底板接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压能力好的道路交通用减速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减震机构(5)包括第二缓冲减震筒(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樱
申请(专利权)人:德阳智航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