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系统合路平台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78465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系统合路平台,包括基体、两个分别盖合于所述基体上下表面处的盖板以及设于基体一侧中间的电桥,所述基体的上下面分别设有相互隔开的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所述第一谐振腔内设有若干个通过隔离筋分割隔开的第一带通通道,第二谐振腔内设有若干个通过隔离筋分割隔开的第二带通通道,所述第一谐振腔内还设有与所有第一带通通道耦合的第一公共谐振柱,所述第二谐振腔内还设有与所有第二带通通道耦合的第二公共谐振柱,所述电桥上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公共谐振柱和第二公共谐振柱耦合连接的ANT端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调试难度小且电性能好的特点。性能好的特点。性能好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系统合路平台


[0001]本技术属于滤波器
,具体涉及一种多系统合路平台。

技术介绍

[0002]多系统接入平台,又称POI(Point Of Interface),它是通过合理设计,将合路器、双工器、隔离器、电桥等多种无源器件集中在一个设备上,从而实现多个通信运营商、多个频段系统信号(包括GSM/CDMA/DCS/WCDMA/TD

SCDMA/LTE等)的下行合路输出,接收上行信号分路输出至相应接收机端口的一种设备,避免了由于不同通信运营商,不同的系统建设导致的资源重复投入,有效节省成本投入。根据应用场景不同选取任意两个频段或多个特定频段进行合路和分路,完成若干系统的分布共用,达到充分利用资源、节省投资的目的。其主要作用是提供不同系统间的隔离和分合路,解决系统之间的发射干扰和防止接收路径引入的阻塞,并可有效改善信源的传输互调指标。
[0003]目前,国内POI主要应用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多网组合、共建共享。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有中国移动的GSM900、DCS1800、TD

LTE(F)、TD

SCDMA(A)、TD

LTE(E)、TD

LTE(D),中国联通的GSM900、DCS1800、FDD

LTE1.8、WCDMA、TD

LTE2.3、TD

LTE2.6,中国电信的CDMA800、FDD

LTE1.8、FDD

LTE2.1、TD

LTE2.3、TD

LTE2.6等制式信号。
[0004]POI的广泛应用可以避免各运营商信号分布系统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大大降低了系统的维护成本,但同时由于我国运营商多、业务信号多、各地区覆盖需求不同、成本控制不同,因此,导致组网方式非常多,往往无法满足多种组网需求;传统的单个运营商合路器需要更换成多系统合路POI平台,现有技术一般通过多频合路器+电桥+机箱+连接器线缆方案来实现,整体结构复杂,导致合路POI平台体积大,重量大,调试安装困难,电性能差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多系统合路平台,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调试难度小且电性能好的特点。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系统合路平台,包括基体、两个分别盖合于所述基体上下表面处的盖板以及设于基体一侧中间的电桥,所述基体的上下面分别设有相互隔开的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所述第一谐振腔内设有若干个通过隔离筋分割隔开的第一带通通道,第二谐振腔内设有若干个通过隔离筋分割隔开的第二带通通道,所述第一谐振腔内还设有与所有第一带通通道耦合的第一公共谐振柱,所述第二谐振腔内还设有与所有第二带通通道耦合的第二公共谐振柱,所述电桥上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公共谐振柱和第二公共谐振柱耦合连接的ANT端口。
[0007]进一步的,所述基体的一侧设有七个与所述第一带通通道一一对应的第一输入端口以及八个与所述第二带通通道一一对应的第二输入端口,所述第一输入端口和第二输入端口分别位于所述电桥的上下侧并左右分布设置;
[0008]所述第一输入端口包括:
[0009]适用于电信LTE

FDD制式信号的第一端口、适用于电信CDMA800制式信号的第二端口、适用于电信/联通GSM900制式信号的第三端口、适用于电信/联通NR3.5G制式信号的第四端口、适用于移动TD

LTE/NR2.6G制式信号的第五端口、适用于联通UL2100制式信号的第六端口以及适用于移动TD

LTE F&A频段制式信号的第七端口;
[0010]所述第二输入端口包括:
[0011]适用于电信LTE

FDD1.8G制式信号的第八端口、适用于移动GSM1800制式信号的第九端口、适用于移动TD

LTE/NR2.6G制式信号的第十端口、适用于TD

LTE E频段制式信号的第十一端口、适用于电信/联通NR3.5G制式信号的第十二端口、适用于电信/联通GSM800制式信号的第十三端口、适用于电信/联通GSM900制式信号的第十四端口以及适用于电信LTE

FDD2.1G制式信号的第十五端口。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带通通道包括与第一端口耦合连接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与第二端口耦合连接的第三通道、与第三端口耦合连接的第四通道、与第四端口耦合连接的五通道、与第五端口耦合连接的第六通道、与第六端口耦合连接的第七通道和第八通道以及与第七端口耦合连接的第九通道和第十通道;所述第二带通通道包括与第八端口耦合连接的第十一通道和第十二通道、与第九端口耦合连接的第十三通道和第十四通道、与第十端口耦合连接的第十五通道、与第十一端口耦合连接的第十六通道、与第十二端口耦合连接的第十七通道、与第十三端口耦合连接的第十八通道、与第十四端口耦合连接的第十九通道以及与第十五端口耦合连接的第二十通道和第二十一通道;且每一通道内均设有若干个通过耦合筋/耦合窗口耦合连接的谐振柱。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口通过第三公共谐振柱分别与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首个谐振柱耦合连接;所述第六端口通过第四公共谐振柱分别与第七通道和第八通道的首个谐振柱耦合连接;所述第七端口通过第五公共谐振柱分别与第九通道和第十通道的首个谐振柱耦合连接;所述第八端口通过第六公共谐振柱分别与第十一通道和第十二通道的首个谐振柱耦合连接;所述第九端口通过第七公共谐振柱分别与第十三通道和第十四通道的首个谐振柱耦合连接;所述第十五端口通过第八公共谐振柱分别与第二十通道和第二十一通道的首个谐振柱耦合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公共谐振柱与第一端口的传输线之间通过镀银线连接;所述镀银线的一端通过螺丝与第三公共谐振柱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端口的传输片焊接固定。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谐振腔内还设有第九公共谐振柱、第十公共谐振柱和第十一公共谐振柱,所述第九公共谐振柱分别与第七通道、第八通道和第九通道末尾的谐振柱耦合连接;所述第十公共谐振柱分别与第六通道末尾的谐振柱和第九公共谐振柱耦合连接;所述第十一公共谐振柱分别与第五通道末尾的谐振柱和第十公共谐振柱耦合连接,且所述第十一公共谐振柱与第一公共谐振柱耦合连接。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谐振腔内还设有第十二公共谐振柱、第十三公共谐振柱和第十四公共谐振柱,所述第十二公共谐振柱分别与第十二通道、第十三通道和第十四通道末尾的谐振柱耦合连接;所述第十三公共谐振柱分别与第十一通道末尾的谐振柱和第十二公共谐振柱耦合连接;所述第十四公共谐振柱分别与第十五通道、第十六通道和第十七通道
末尾的谐振柱耦合连接,且所述第十三公共谐振柱和第十四公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系统合路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两个分别盖合于所述基体上下表面处的盖板以及设于基体一侧中间的电桥,所述基体的上下面分别设有相互隔开的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所述第一谐振腔内设有若干个通过隔离筋分割隔开的第一带通通道,第二谐振腔内设有若干个通过隔离筋分割隔开的第二带通通道,所述第一谐振腔内还设有与所有第一带通通道耦合的第一公共谐振柱,所述第二谐振腔内还设有与所有第二带通通道耦合的第二公共谐振柱,所述电桥上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公共谐振柱和第二公共谐振柱耦合连接的ANT端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系统合路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的一侧设有七个与所述第一带通通道一一对应的第一输入端口以及八个与所述第二带通通道一一对应的第二输入端口,所述第一输入端口和第二输入端口分别位于所述电桥的上下侧并左右分布设置;所述第一输入端口包括:适用于电信LTE

FDD制式信号的第一端口、适用于电信CDMA800制式信号的第二端口、适用于电信/联通GSM900制式信号的第三端口、适用于电信/联通NR3.5G制式信号的第四端口、适用于移动TD

LTE/NR2.6G制式信号的第五端口、适用于联通UL2100制式信号的第六端口以及适用于移动TD

LTE F&A频段制式信号的第七端口;所述第二输入端口包括:适用于电信LTE

FDD1.8G制式信号的第八端口、适用于移动GSM1800制式信号的第九端口、适用于移动TD

LTE/NR2.6G制式信号的第十端口、适用于TD

LTE E频段制式信号的第十一端口、适用于电信/联通NR3.5G制式信号的第十二端口、适用于电信/联通GSM800制式信号的第十三端口、适用于电信/联通GSM900制式信号的第十四端口以及适用于电信LTE

FDD2.1G制式信号的第十五端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系统合路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通通道包括与第一端口耦合连接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与第二端口耦合连接的第三通道、与第三端口耦合连接的第四通道、与第四端口耦合连接的五通道、与第五端口耦合连接的第六通道、与第六端口耦合连接的第七通道和第八通道以及与第七端口耦合连接的第九通道和第十通道;所述第二带通通道包括与第八端口耦合连接的第十一通道和第十二通道、与第九端口耦合连接的第十三通道和第十四通道、与第十端口耦合连接的第十五通道、与第十一端口耦合连接的第十六通道、与第十二端口耦合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胡茸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宸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