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煮食用锅具及烹饪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6501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煮食用锅具及烹饪器具,锅具包括侧壁以及底壁,侧壁和底壁合围形成食物容纳腔,侧壁包括加热部、盛捞部,以及过渡部,盛捞部设置于加热部的上方,盛捞部的内径大于加热部的内径,过渡部设置于加热部和盛捞部之间,过渡部具有过渡曲面。锅具为上大下小的结构,增大了锅具的容量,满足更多人份的食用需求,使锅具能够应用在小型化烹饪器具中。加热部的内径较小,食物更加聚集,热量集中,食物受热均匀,加热效率高,当食物煮熟时,上浮至盛捞部,而盛捞部口径较大,便于用户盛捞。此外,过渡曲面能够对食材的下落进行导向,引导食材沿过渡曲面滑至锅具的底部,避免食物溅起较多的汤汁,提高用户体验。提高用户体验。提高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煮食用锅具及烹饪器具


[0001]本技术属于厨房用具
,具体涉及一种煮食用锅具及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型化的烹饪器具因其具有小巧轻便,方便操作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受整机尺寸的限制,导致烹饪器具内用于盛放食物的内胆的容量也较小,盛放的食物有限,在烹煮食物时,例如用户使用烹饪器具煮食火锅时,内胆的容量仅能够满足一人食,无法满足多人的使用要求,使用体验较差。
[0003]由于烹饪器具的烹饪腔空间有限,因此若增加内胆的直径,则势必使得烹饪器具整机的尺寸增大,导致占用空间较大,且重量较重,不方便用户使用。此外,现有的烹饪器具为了保证内胆底壁能够完全受热,通常都将发热盘的尺寸设置的尽可能大,因此当内胆的直径增大时,发热盘的尺寸也相应地增大,更加导致了烹饪器具的体型增大,与小型化的设计理念相违背。
[0004]若增加内胆的高度,则造成内胆的食物容置腔过深,不方便用户捞取食物,此外,若内胆的高度高于锅体的上表面,则还会影响到锅盖的盖合效果。
[0005]此外,在使用内胆煮食火锅时,用户向内胆中放入食材时,食材竖直落入内胆中,容易溅起较多的汤汁,使汤汁飞溅至桌面或者用户手部,影响桌面清洁以及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煮食用锅具及烹饪器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0007]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8]一种煮食用锅具,包括侧壁以及与所述侧壁相连的底壁,所述侧壁和所述底壁合围形成食物容纳腔,所述侧壁包括加热部、盛捞部,以及过渡部,所述盛捞部设置于所述加热部的上方,所述盛捞部的内径大于所述加热部的内径,所述过渡部设置于所述加热部和所述盛捞部之间,且所述过渡部朝向所述食物容纳腔的一侧具有便于食材由所述盛捞部滑向所述加热部的过渡曲面。
[0009]所述过渡曲面为圆弧面,且所述圆弧面的圆心位于所述食物容纳腔内。
[0010]所述锅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盛捞部的开口沿的把手。
[0011]所述盛捞部的开口沿具有外翻边,所述把手固定于所述外翻边,且所述外翻边在水平方向的投影覆盖所述把手的部分区域。
[0012]所述把手的上端面设置有朝上凸出的隔热挡筋,所述隔热挡筋将所述把手的上端面分隔为靠近所述锅具的固定区,以及远离所述锅具的握持区,所述外翻边位于所述固定区上方且抵靠于所述隔热挡筋。
[0013]所述外翻边的上端面设置有与锅盖配合以限制锅盖沿所述锅具的径向移动的限位凸起。
[0014]所述底壁的中央区域向上隆起以形成隆起部。
[0015]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的锅体、设置于所述烹饪腔下方的发热盘,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上述的煮食用锅具;所述煮食用锅具可取放地置于所述烹饪腔,所述底壁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发热盘的外径,所述煮食用锅具置于所述烹饪腔的状态下,所述底壁抵靠于所述发热盘。
[0016]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反射罩,所述发热盘设置于所述反射罩内,所述反射罩具有朝上的开口,所述加热部的外径小于所述开口的内径,所述盛捞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开口的内径,且所述过渡部与所述开口之间具有散热间隙。
[0017]所述发热盘包括回流部,所述回流部开设有回流口,所述底壁的中央区域向上隆起以形成隆起部,所述隆起部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回流部重合。
[0018]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0019]1.所述盛捞部的内径大于所述加热部的内径,使得本技术的所述锅具为上大下小的结构,因此在保持烹饪器具整机原有体积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了烹饪器具内部的空间,增大了所述锅具的容量,满足更多人份的食用需求,使所述锅具能够应用在小型化烹饪器具中,在保证整机小型化的前提下,提高了所述锅具的容量,愉悦了使用体验。同时所述加热部的内径较小,还能够对烹饪器具内的各个零部件进行避让,使所述锅具能够顺利放入烹饪器具内或从烹饪器具内取出,避免发生干涉。不仅如此,所述加热部的内径较小,食物更加聚集,热量集中,食物受热均匀,加热效率高,当食物煮熟时,上浮至所述盛捞部,而所述盛捞部口径较大,便于用户盛捞。
[0020]此外,在使用所述锅具烹煮火锅时,所述过渡曲面能够对食材的下落进行导向,引导食材沿所述过渡曲面滑至所述锅具的底部,避免食物溅起较多的汤汁,提高用户体验。
[002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过渡曲面为圆弧面,且所述圆弧面的圆心位于所述食物容纳腔内,使得所述过渡曲面朝向所述锅具的外侧凸出,增大了所述盛捞部的内侧和所述过渡曲面之间的夹角,进而使食物沿所述过渡曲面的下滑更加平缓,避免食物滞留在所述盛捞部和所述过渡部之间。
[0022]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锅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盛捞部的开口沿的把手。所述盛捞部的开口沿具有外翻边,所述把手固定于所述外翻边,且所述外翻边在水平方向的投影覆盖所述把手的部分区域。由于所述外翻边的温度较低,因此所述把手固定于所述外翻边,能够使所述把手保持交底的温度,方便用户握持。此外,所述外翻边在水平方向的投影覆盖所述把手的部分区域,减小了是锅具整体的外径,使所述锅具更加小巧轻便,便于放置,使用方便。
[0023]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把手的上端面设置有朝上凸出的隔热挡筋,所述隔热挡筋将所述把手的上端面分隔为靠近所述锅具的固定区,以及远离所述锅具的握持区,所述外翻边位于所述固定区上方且抵靠于所述隔热挡筋。所述隔热挡筋将所述外翻边和所述握持区分隔开,在用户端取所述锅具时,对手进行阻挡,使用户的手始终与温度较低的所述握持区接触,进而保持较好的触感。
[0024]5.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的锅体、设置于所述烹饪腔下方的发热盘,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上述的煮食用锅具;所述煮食用锅具可取放地置于所述烹饪腔,所述底壁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发热盘的外径,所述煮食用锅具置于所述烹
饪腔的状态下,所述底壁抵靠于所述发热盘。本技术中所述发热盘设置于所述烹饪腔下方,相较于将发热结构设置于烹饪腔上方的烹饪器具而言,所述发热盘下置,为所述烹饪器具具备多种烹饪功能提供了可能性,当向所述烹饪腔内置入不同种类的用于盛放食物的器皿(如炸篮、烤盘、用于实现炖煮的内胆等)时,烹饪器具可以实现不同的烹饪功能,从而实现了功能的集成,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愉悦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002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6]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煮食用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图1中所述煮食用锅具的剖视图;
[0028]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图3中所述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煮食用锅具,包括侧壁以及与所述侧壁相连的底壁,所述侧壁和所述底壁合围形成食物容纳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包括加热部、盛捞部,以及过渡部,所述盛捞部设置于所述加热部的上方,所述盛捞部的内径大于所述加热部的内径,所述过渡部设置于所述加热部和所述盛捞部之间,且所述过渡部朝向所述食物容纳腔的一侧具有便于食材由所述盛捞部滑向所述加热部的过渡曲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食用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曲面为圆弧面,且所述圆弧面的圆心位于所述食物容纳腔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食用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盛捞部的开口沿的把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煮食用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捞部的开口沿具有外翻边,所述把手固定于所述外翻边,且所述外翻边在水平方向的投影覆盖所述把手的部分区域。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煮食用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的上端面设置有朝上凸出的隔热挡筋,所述隔热挡筋将所述把手的上端面分隔为靠近所述锅具的固定区,以及远离所述锅具的握持区,所述外翻边位于所述固定区上方且抵靠于所述隔热挡筋。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韩阳简威章君广
申请(专利权)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