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TiC增强的Ti微合金化钢及其制备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4754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27
本申请提供一种纳米TiC增强的Ti微合金化钢及其制备工艺,所制钢的化学组成(wt%)为C:0.1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纳米TiC增强的Ti微合金化钢及其制备工艺


[0001]本申请涉及合金钢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纳米TiC增强的含Ti微合金化钢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介绍

[0002]通过添加微合金元素以及结合控轧控冷工艺,控制碳化物以纳米尺寸高密度的在基体中析出,能够显著提高钢的强度。常用的微合金元素有Nb、V、Ti和Mo等。上述微合金元素中,我国Ti资源丰富,Ti铁价格最为便宜,开发单一Ti微合金化高强钢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在Ti微合金化钢中,纳米碳化物的析出温度窗口很窄,且析出特性对热处理条件(如应变、等温温度、等温时间)非常敏感,热处理制度的改变会引起强度的显著差异。研究表明,Ti微合金钢的热处理温度每变化50℃,屈服强度会产生150MPa以上的波动。因此,必须设置合理的控制轧制参数和轧后的热处理制度,使晶粒最大程度细化的同时,使含Ti碳化物能够尽可能的在铁素体基体上充分且细小均匀的析出,获取最大析出强化效果以提高钢的强度并保持良好的塑性。
[0003]为提高Ti微合金钢的力学性能,某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Ti

V

N复合微合金化纳米颗粒增强低碳钢的控轧控冷工艺。该工艺通过获得粒状贝氏体组织上的析出来提高钢的强度,但贝氏体组织的塑性弱于铁素体组织,且基体上的析出粒子为VC和V(C,N),两种粒子尺寸粒度差异较大,在10

100nm之间,会导致析出强化效应的不均匀性和降低钢的伸长率。同时该Ti

V

N复合微合金化钢中添加有高质量分数(约为0.3%

0.6%)且价格很高的V元素,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0004]某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700MPa级的含Ti的工程机械用宽厚钢板的生产方法,该方法针对超低C宽厚钢板的生产,其中C和Mn的含量分别为0.04

0.09wt.%和1.8

2.3wt.%,主要关注的钢的低温冲击韧性和焊接性能。
[0005]某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Ti析出强化型超高强热轧薄板及其生产方法,其工艺是轧后进行分段冷却到两个温度区间(550

650℃和340

450℃),以获取主要为贝氏体组织的基体,然后在加热到590

630℃保温30

50min。该生产工艺复杂,其所制合金钢中Ti含量添加较高外,还需添加B等元素,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TiC增强的Ti微合金化钢及其制备工艺,通过控制轧制、冷却等工艺来细化铁素体晶粒和获取高密度、尺寸均匀的纳米TiC粒子,所制Ti微合金化钢成本低,而且具有良好的伸长率、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低温冲击韧性等性能。
[0007]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纳米TiC增强的Ti微合金化钢,所述钢的化学组成(wt%)为C:0.15

0.25%,Si:0.23

0.26%,Mn:0.8

1.2%,Cr:0.9

1.3%,Ni:0.18

0.21%,Ti:0.08

0.14%,S<0.010%,N<0.005%,P<0.01%,余量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0008]所述钢的基体组织为块状的铁素体,铁素体的平均晶粒尺寸范围为5.6~6.3μm,所述铁素体的基体上分布着大量弥散析出TiC粒子,所述TiC粒子的平均尺寸范围为4.9

5.5nm。
[0009]本申请的Ti微合金化钢需严格控制钢中O、S和N元素的含量,以保证钢的洁净度以及避免消耗钢中奥氏体溶解的Ti元素。其中N元素会和Ti在液态或凝固过程中结合形成TiN等粒子,TiN粒子非常稳定,由于析出温度很高,尺寸通常在微米级以上。这种大尺寸的粒子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形成裂纹源,显著降低钢的塑性;另外,过多的N元素会消耗钢中微量的有效Ti元素,使Ti在高温过早析出,降低了Ti在轧后的铁素体中析出的量,会大大弱化析出强化的效果。
[0010]C在合金钢中和Ti形成TiC,具有析出强化的作用,本申请所制合金钢中含有0.15

0.25%的C,若C含量过高,降低钢的焊接性能,同时会导致TiC过早析出,析出物粒子粗化,析出强化效果降低,若C含量过低,不能有效发挥析出强化效果。
[0011]Ti在合金钢中具有细晶强化和析出强化的作用,本申请所制合金钢中含有0.08

0.14%的Ti,若Ti含量过高,会在钢液中产生Ti2O3夹杂物,增加了钢水的粘度,可能会增加了连铸时拉漏的危险,若Ti含量过低,会导致析出粒子数量不足,达不到强化作用。
[0012]本申请在普通C钢的基础上仅添加微量的Ti元素,制得单一Ti微合金化钢,经控轧控冷工艺后,,所述钢的基体组织主要为块状的铁素体,所述铁素体的平均晶粒尺寸范围为5.6~6.3μm,细小的铁素体晶粒保证了钢具有良好的塑性;基体上分布着大量弥散析出TiC粒子,所述TiC粒子的平均尺寸范围为4.9

5.5nm,专利技术人发现,细小析出粒子可以有效钉扎位错和晶界的移动,提高钢的强度,而不损害塑性;若TiC粒子尺寸过大,会导致钢的强度降低。
[00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钢的伸长率≥19%,抗拉强度≥1010MPa,屈服强度≥850MPa;

20℃条件下,冲击韧性≥15J。
[0014]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上述Ti微合金化钢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15]1)将前述化学组成的钢坯加热至1240~1260℃(例如1242℃、1245℃、1248℃、1250℃、1254℃、1256℃或1259℃等),保温10~30min(例如14min、15min、18min、20min、22min、25min或28min等);
[0016]2)将加热后钢坯冷却至奥氏体再结晶区,进行再结晶控轧,开轧温度为1140~1160℃(例如1143℃、1145℃、1147℃、1150℃、1152℃、1155℃或1158℃等),终轧温度为1020~1040℃(例如1024℃、1026℃、1028℃、1030℃、1033℃、1035℃、1037℃或1039℃等);
[0017]3)将轧制后钢坯冷却到奥氏体未再结晶区,进行未再结晶控轧,开轧温度为930~950℃(例如932℃、935℃、938℃、940℃、943℃、945℃或947℃等),终轧温度为800~830℃(例如805℃、810℃、815℃、820℃、或825℃等);
[0018]4)将轧制后钢坯冷却至600~620℃(例如605℃、610℃、615℃、620℃或等)进行保温,随后空冷至室温。
[0019]首先,本申请的钢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纳米TiC增强的Ti微合金化钢,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的化学组成(wt%)为C:0.15

0.25%,Si:0.23

0.26%,Mn:0.8

1.2%,Cr:0.9

1.3%,Ni:0.18

0.21%,Ti:0.08

0.14%,S<0.010%,N<0.005%,P<0.01%,余量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钢的基体组织为块状的铁素体,铁素体的平均晶粒尺寸范围为5.6~6.3μm,所述铁素体的基体上分布着大量弥散析出TiC粒子,所述TiC粒子的平均尺寸范围为4.9

5.5nm。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Ti微合金化钢,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的伸长率≥19%,抗拉强度≥1010MPa,屈服强度≥850MPa;

20℃条件下,冲击韧性≥15J。3.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Ti微合金化钢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如权利要求1所述化学组成的钢坯加热至1240~1260℃,保温10~30min;2)将加热后钢坯冷却至奥氏体再结晶区,进行再结晶控轧,开轧温度为1140~1160℃,终轧温度为1020~1040℃;3)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祥龙陈远生张兆洋罗新中朱祥睿李富强陆伟成章玉成郑晓明杨明梅宋璇黄丽华叶声凯罗淋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