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辅助光源位置的计算机视觉检测辅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4066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19
一种可调节辅助光源位置的计算机视觉检测辅助机,电机的输出端连接转动轴,转动轴上连接第一锥形齿轮,承重板上连接支撑柱,支撑柱上连接转动杆,转动杆连接在第二锥形齿轮和第三锥形齿轮上,第一锥形齿轮与第二锥形齿轮和第三锥形齿轮均啮合,转动杆上滑动连接换向块,承重板上固定支撑块,支撑块上开设螺旋槽,转动杆上连接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上滑动连接筒套,筒套上连接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滑动连接在螺旋槽上,第二连接杆上安装辅助光源,承重板上放置计算机,换向块上安装反向转动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视觉检测辅助机在使用时辅助光源存在死角,影响检测效果的问题,同时斜块和斜槽的配合能够解决辅助光源回不到原点的问题。不到原点的问题。不到原点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节辅助光源位置的计算机视觉检测辅助机


[0001]本技术是一种可调节辅助光源位置的计算机视觉检测辅助机,属于计算机视觉检测辅助机


技术介绍

[0002]计算机视觉是一个跨学科的科学领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从数字图像或视频中获得高水平的理解。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它寻求人类视觉系统能够完成的自动化任务。
[0003]目前,现有的视觉检测辅助机在使用时,辅助光源的位置往往存在死角,从而影响视觉检测效果;另外,大部分分视觉检测辅助机在使用完之后,辅助光源的位置回不到原点,给下一次的检测带来不便,浪费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辅助光源位置的计算机视觉检测辅助机,能够解决视觉检测辅助机在使用时辅助光源存在死角,影响检测效果的问题,同时斜块和斜槽的配合能够解决辅助光源回不到原点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可调节辅助光源位置的计算机视觉检测辅助机,包括承重板以及固定连接在承重板上的电机,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转动轴,转动轴上固定连接第一锥形齿轮,承重板上固定连接支撑柱,支撑柱上转动连接转动杆,转动杆同轴转动连接在第二锥形齿轮和第三锥形齿轮上,第一锥形齿轮与第二锥形齿轮和第三锥形齿轮均啮合,所述转动杆上滑动连接换向块,承重板上固定连接支撑块,支撑块上开设有螺旋槽,转动杆上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上滑动连接筒套,所述筒套上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滑动连接在螺旋槽上,第二连接杆上安装辅助光源,承重板上放置计算机,换向块上安装反向转动装置。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向转动装置包括套环和第三连接杆,换向块上转动连接套环,所述套环上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杆。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向转动装置包括凸块,换向块上设有凸块,转动杆上开设有与凸块配合的滑槽。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向转动装置包括卡块,第二锥形齿轮和第三锥形齿轮上均固定连接有与换向块配合的卡块。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连接杆上固定连接斜块,螺旋槽的末端上开设有与斜块配合的斜槽。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锥形齿轮与第二锥形齿轮和第三锥形齿轮的轴角均为90度。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设置承重板达到对整体设备支撑的效果,通过设置电机达到转动轴转动的效果,通过设置转动轴达到第一锥形齿轮转动的效果,通过设置第一锥形齿轮达到第二锥形齿轮和第三锥形齿轮转动的效果,通过设置第二锥形齿轮和
第三锥形齿轮达到换向块转动的效果,通过设置换向块达到转动杆转动的效果,通过设置支撑柱达到支撑转动杆的效果,通过设置转动杆达到第一连接杆转动的效果,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杆达到筒套和第二连接杆可以滑动的效果,通过设置支撑块和螺旋槽达到第一连接杆转动时第二连接杆在螺旋槽滑动的效果,通过设置第二连接杆和辅助光源达到可以人工控制辅助光源的效果,通过设置套环达到不影响换向块转动且连接第三连接杆的效果,通过设置第三连接杆达到连接斜块的效果,通过设置凸块达到转动杆和凸块同步转动的效果,通过设置卡块达到卡块和第二锥形齿轮和第三锥形齿轮任一连接,都可以转动的效果,通过设置斜块和螺旋槽的末端上开设的斜槽达到当第二连接杆和辅助光源在螺旋槽滑动到末端时会与斜块相抵,斜块与斜槽配合,斜块滑动从而套环带动换向块滑动到另一组锥形齿轮上,使得转动杆形成反向转动,第二连接杆可以回到原点的效果。
[0012]通过上述结构的配合解决了视觉检测辅助机在使用时辅助光源存在死角,影响检测效果的问题,同时斜块和斜槽的配合解决了辅助光源回不到原点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第三连接杆和筒套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螺旋槽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卡块和凸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承重板,101、支撑块,1011、螺旋槽,102、支撑柱,1021、转动杆,1022、第二锥形齿轮,1023、第三锥形齿轮,1024、换向块,1025、套环,1026、第三连接杆,1027、卡块,1028、第一连接杆,1029、凸块,103、筒套,1031、第二连接杆,1032、斜块,2、电机,201、转动轴,2011、第一锥形齿轮,3、计算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0019]如图1所示,一种可调节辅助光源位置的计算机视觉检测辅助机,包括承重板1以及固定连接在承重板1上的电机2,电机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轴201,转动轴201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2011,承重板1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柱102,支撑柱102上转动连接有转动杆1021,转动杆1021同轴转动连接在第二锥形齿轮1022和第三锥形齿轮1023上,第一锥形齿轮2011与第二锥形齿轮1022和第三锥形齿轮1023啮合,转动杆1021上滑动连接有换向块1024,承重板1上固定连接有支撑块101,支撑块101上开设有螺旋槽1011,转动杆1021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028,第一连接杆1028上滑动连接有筒套103,筒套103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031,第二连接杆1031滑动连接在螺旋槽1011上,第二连接杆1031上安装有辅助光源,承重板1上放置有计算机3,承重板1上安装有反向转动装置。
[0020]如图1,图2,图3,通过设置承重板1达到对整体设备支撑的效果,通过设置电机2达到转动轴201转动的效果,通过设置转动轴201达到第一锥形齿轮2011转动的效果,通过设置第一锥形齿轮2011达到第二锥形齿轮1022和第三锥形齿轮1023转动的效果,通过设置第二锥形齿轮1022和第三锥形齿轮1023达到换向块1024转动的效果,通过设置换向块1024达到转动杆1021转动的效果,通过设置支撑柱102达到支撑转动杆1021的效果,通过设置转动
杆1021达到第一连接杆1028转动的效果,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杆1028达到筒套103和第二连接杆1031可以滑动的效果,通过设置支撑块101和螺旋槽1011达到第一连接杆1028转动时第二连接杆1031在螺旋槽1011滑动的效果,通过设置第二连接杆1031和辅助光源达到可以人工控制辅助光源的效果。
[0021]反向转动装置包括套环1025和第三连接杆1026,换向块1024上转动连接有套环1025,套环1025上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杆1026。
[0022]如图2、图4,通过设置套环1025达到不影响换向块1024转动且连接第三连接杆1026的效果,通过设置第三连接杆1026达到连接斜块1032的效果。
[0023]反向转动装置包括凸块1029,换向块1024上设有凸块1029,转动杆1021上开设有与凸块1029配合的滑槽。
[00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辅助光源位置的计算机视觉检测辅助机,包括承重板(1)以及固定连接在承重板(1)上的电机(2),其特征在于,电机(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转动轴(201),转动轴(201)上固定连接第一锥形齿轮(2011),承重板(1)上固定连接支撑柱(102),支撑柱(102)上转动连接转动杆(1021),转动杆(1021)同轴转动连接在第二锥形齿轮(1022)和第三锥形齿轮(1023)上,第一锥形齿轮(2011)与第二锥形齿轮(1022)和第三锥形齿轮(1023)均啮合,所述转动杆(1021)上滑动连接换向块(1024),承重板(1)上固定连接支撑块(101),支撑块(101)上开设有螺旋槽(1011),转动杆(1021)上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1028),第一连接杆(1028)上滑动连接筒套(103),所述筒套(103)上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1031),第二连接杆(1031)滑动连接在螺旋槽(1011)上,第二连接杆(1031)上安装辅助光源,承重板(1)上放置计算机(3),换向块(1024)上安装反向转动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辅助光源位置的计算机视觉检测辅助机,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兴荣梁晓弘张廷秀茅磊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