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保护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9890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保护膜领域,涉及一种耐高温保护膜,包括基材层,涂布于基材层表面的压敏胶层,以及贴合压敏胶层的离型膜;所述压敏胶层包括丙烯酸树脂和以所述丙烯酸树脂为基数重量百分比为2%~5%的复合固化剂;所述丙烯酸树脂是长链丙烯酸酯单体、丙烯酸酯软单体、丙烯酸酯硬单体、丙烯酸酯功能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而成,所述长链丙烯酸单体、丙烯酸酯软单体、丙烯酸酯硬单体、丙烯酸酯功能单体的重量百分比为:长链丙烯酸酯单体2%~3%,丙烯酸酯软单体75%~83%,丙烯酸酯硬单体7%~10%,丙烯酸酯功能单体8%~12%。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有效保护ITO导电膜或纳米银导电膜,高温制程后无残胶、不降低导电膜被贴面的达因值、翘曲度小。翘曲度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高温保护膜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保护膜
,具体涉及一种耐高温保护膜。

技术介绍

[0002]ITO导电膜和纳米银导电膜属于柔性屏幕中的新兴行业,市场前景很好。在制作工艺中,这类导电膜的主体基材表面不耐划伤、易受污染,因此在制作导电膜的时候需要通过一个特定的保护膜对其表面起防止划伤和污染的作用。
[0003]这类导电膜的制程中需经受高温处理,高温处理过程对于保护膜的贴合产品是一个极其严格的考验,第一,高温处理的时候保护膜的压敏胶层容易产生残胶或胶转移或降低被贴面达因值导致成品质量不合格;第二,高温处理过程极易造成这类软质导电膜发生翘曲,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甚至造成残次品。鉴于此,要推广耐高温保护膜,克服上述问题迫在眉睫。
[0004]现有技术虽然提供有关技术方案,如中国专利CN 112280488A公开一种聚酯薄膜保护膜,包括聚酯薄膜以及涂布于所述聚酯薄膜表面的压敏胶层;所述压敏胶层的电阻小于10
10
Ω/

;并且所述压敏胶层含丙烯酸酯树脂;所述丙烯酸酯树脂是长链丙烯酸单体、含氟丙烯酸单体、丙烯酸酯硬单体、丙烯酸酯软单体、丙烯酸酯功能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而成,利用了C

F键键能较大的特点提高聚酯薄膜保护膜的上限使用温度。但是经高温制程后压敏胶层的收缩率较大,其应用范围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高温保护膜,其有效保护ITO导电膜或纳米银导电膜,高温制程后无残胶、不降低导电膜被贴面的达因值、翘曲度小。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耐高温保护膜,包括基材层,涂布于所述基材层表面的压敏胶层,以及贴合压敏胶层的离型膜;所述压敏胶层包括丙烯酸树脂和以所述丙烯酸树脂为基数重量百分比为2%~5%的复合固化剂;所述丙烯酸树脂是长链丙烯酸酯单体、丙烯酸酯软单体、丙烯酸酯硬单体、丙烯酸酯功能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而成;其中,长链丙烯酸单体、丙烯酸酯软单体、丙烯酸酯硬单体、丙烯酸酯功能单体的重量百分比为:长链丙烯酸酯单体2%~3%;丙烯酸酯软单体75%~83%;丙烯酸酯硬单体7%~10%;丙烯酸酯功能单体8%~12%。
[0007]所述的长链丙烯酸单体重量百分比为2~3%,当所述长链丙烯酸单体重量份低于2%时,降低压敏胶层的收缩性能不明显,当所述长链丙烯酸酯单体重量份高于3%时,由于长烷基侧链对主链的包裹,体系粘度大,聚合反应控制困难。所述丙烯酸酯软单体重量百分比为75~83%、所述丙烯酸酯硬单体重量百分比为7~10%、所述丙烯酸酯功能单体重量百分比为8~12%,当所述丙烯酸酯硬单体重量百分比低于7%,或所述丙烯酸酯软单体重量百分比高于83%时,压敏胶内聚力太低,制备的保护膜剥离时容易产生残胶;当所述丙烯酸
酯硬单体高于10%,或所述丙烯酸酯软单体低于75%时,压敏胶润湿性能会显著下降,剥离力曲线波动大,不平滑;当所述的丙烯酸功能单体低于8%时,交联点不够多,丙烯酸树脂内聚力低,容易造成残胶,当所述丙烯酸功能单体高于12%时,会造成过度交联,剥离力曲线波动大,甚至丙烯酸树脂失去压敏性。
[0008]所述长链丙烯酸酯单体包括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所述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的重量比介于(0.3~0.5):(0.2~0.5):1。当所述丙烯酸十八烷基酯、丙烯酸十六烷基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的比例介于(0.3~0.5):(0.2~0.5):1时,压敏胶层柔韧性较好,耐高温收缩最小,综合性能最佳。
[0009]通过长链丙烯酸酯单体的长而软的分子链,交联后仍可保持聚丙烯酸酯链的柔性及较高的应力松弛率,使压敏胶层高温烘烤后收缩率减小,从而使保护膜收缩率减小。
[0010]所述丙烯酸酯软单体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辛酯中的一种或任意重量比的多种。
[0011]所述丙烯酸酯硬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乙烯酯中的一种或任意重量比的多种。
[0012]软单体提供丙烯酸树脂的黏性及柔韧性,硬单体提供丙烯酸树脂的内聚力。通过长链及软硬丙烯酸酯单体的搭配,使压敏胶层具备合适的内聚力、黏性及柔韧性;结合压敏胶胶层网络结构的致密性及耐高温性,使得丙烯酸酯压敏胶具备耐高温不残胶性能;结合使用不含硅的离型膜,保证了撕开保护膜后被贴面不降低表面达因值。
[0013]所述丙烯酸酯功能单体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与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通过在功能单体中引入羟基和羧基,与异氰酸酯类及环氧类的复合固化剂反应,增加压敏胶层的聚丙烯酸酯分子网络结构的致密性。
[0014]所述压敏胶层的固化剂为异氰酸酯类与环氧类的复合固化剂;所述异氰酸酯类固化剂为脂肪环式二异氰酸酯如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环己烷二异氰酸酯、氢化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一种;所述环氧类固化剂为氢化双酚A型环氧树脂、六氢邻苯二甲酸缩水甘油酯、四缩水甘油基间苯二甲胺型环氧树脂的一种。
[0015]所述异氰酸酯固化剂与上述制备的丙烯酸树脂中的羟基发生交联反应,增加压敏胶层的内聚力。所述环氧固化剂与上述制备的丙烯酸树脂中的羧基发生交联反应,增加压敏胶层的内聚力。
[0016]通过丙烯酸酯功能单体引入羟基和羧基,与异氰酸酯类及环氧类的复合固化剂反应,增加压敏胶层的聚丙烯酸酯网络结构的致密性;且复合固化剂为耐高温型固化剂,提高了压敏胶层的耐高温性能。
[0017]所述压敏胶层,厚度为5μm~25μm,在150℃环境下经耐高温60min后测试,对ITO导电膜或纳米银导电膜的硬化面剥离力介于5gf/in~50gf/in之间,对硬化面剥离无残胶,使硬化面达因值的变化值≤2dyn。
[0018]所述保护膜基材层为PET薄膜,其厚度为23μm~125μm,在150℃环境下经耐高温60min后测试热收缩率TD1、MD1,与ITO导电膜或纳米银导电膜的热收缩TD2、MD2相匹配:0.10%≤(TD1

TD2)≤0.25%,0.20%≤(MD1

MD2)≤0.35%。
[0019]所述涂有压敏胶层的保护膜,在150℃环境下经耐高温60min后测试热收缩率TD3、MD3,与被保护的ITO导电膜或纳米银导电膜的热收缩率相匹配:0%≤(TD3

TD2)≤0.15%,0%≤(MD3

MD2)≤0.15%。
[0020]控制TD3≥TD2及MD3≥MD2,使贴有保护膜的导电膜在高温制程后基本不翘曲或者向着保护膜方向微小翘曲,翘曲度<3mm,利于下游使用过程中撕除保护膜后导电膜更好贴合显示器屏幕。
[0021]所述离型膜为离型力介于10gf/in~15gf/in之间的非硅离型膜,或离型力介于5gf/in~10gf/in之间的氟素离型膜中的一种。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高温保护膜,包括基材层,涂布于所述基材层表面的压敏胶层,以及贴合压敏胶层的离型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敏胶层包括丙烯酸树脂和以所述丙烯酸树脂为基数重量百分比为2%~5%的复合固化剂,所述丙烯酸树脂是长链丙烯酸酯单体、丙烯酸酯软单体、丙烯酸酯硬单体、丙烯酸酯功能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而成,所述长链丙烯酸单体、丙烯酸酯软单体、丙烯酸酯硬单体、丙烯酸酯功能单体的重量百分比为:长链丙烯酸酯单体2%~3%,丙烯酸酯软单体75%~83%,丙烯酸酯硬单体7%~10%,丙烯酸酯功能单体8%~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高温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长链丙烯酸酯单体包括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所述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的重量比介于(0.3~0.5):(0.2~0.5):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高温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酯软单体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辛酯中的一种或多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高温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酯硬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乙烯酯中的一种或多种。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彩翠郑宇翔周守发牛正富安佳丽黄永华吴胜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