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应用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9835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59
阀(10)具备:第1壳体部件(101),其具有流入口(H1)和第1阀座(VS);第2壳体部件(105),其具有排气口(H2)和排出口(H3);阀室,其是通过第1粘合部件(300)将第1壳体部件(101)与第2壳体部件(105)粘合而形成的;以及隔膜(150),形成为将阀室分离成与流入口(H1)连接的下阀室(106)和将排出口(H3)与排气口(H2)连接的上阀室(107)。隔膜(150)具有第1开口部(111),配置于阀室内,并使第1开口部(111)的四周与第1阀座(VS)接触,隔膜(150)的外周被第1粘合部件(300)固定于第1壳体部件(101)和第2壳体部件(105)的至少一者,并使隔膜(150)的外周位于壳体的内部。体的内部。体的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阀、应用设备
[0001]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8年10月22日”、申请号为“2018 8 0024 590.8(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8/039124)”、专利技术名称为“阀、应用设备”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使用于泵等的控制流体流动的阀及应用设备。

技术介绍

[0003]以往,各种实际应用在泵中连接阀而用于控制流体的流动的技术。
[0004]在专利文献1中,使用一种阀,通过双面胶带将配置于阀内的隔膜的外周端固定于壳体,利用该隔膜的变形,来控制流体的流动。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6155号公报
[0006]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阀中,隔膜的外周端从壳体的侧面向外部暴露。因此,因施加于阀室内的压力与外部压力间的差异,会对外周端施加较大的负荷,从而存在隔膜的外周端因老化等而从壳体剥离,使阀室内的流体向外部泄漏的情况。由此,存在阀的可靠性降低的担忧。

技术实现思路

[0007]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阀及引用设备的可靠性的构造。
[0008]本专利技术的阀具备:第1壳体部件,其具有流入口和第1阀座;第2壳体部件,其具有排气口和排出口;阀室,其是通过第1粘合部件将至少一者具有凹形状的第1壳体部件与第2壳体部件在使凹形状在内侧的状态下粘合而形成的;以及隔膜,形成为将阀室分离成与流入口连接的下阀室和将排出口与排气口连接的上阀室。
[0009]隔膜具有第1开口部,配置于阀室内,并使第1开口部的四周与第1阀座接触,当在厚度方向上观察由第1壳体部件与第2壳体部件形成的壳体时,隔膜的平面面积小于壳体的平面面积。另外,隔膜的外周被第1粘合部件固定于第1壳体部件和第2壳体部件中的至少一者,并使隔膜的外周位于壳体的内部。
[0010]在该结构中,隔膜的外周端被第1粘合部件覆盖,由此隔膜不向阀(壳体)的外部暴露。据此,隔膜的粘合面不受外部压力与泵室内的压力的影响,能够抑制由粘合面的断裂(剥离)等导致的阀室内的流体向外部泄漏。
[0011]优选的是,本专利技术的阀在第1壳体部件与第2壳体部件之间具备加强板。另外,优选的是,第1粘合部件将加强板与第1壳体部件、加强板与第2壳体部件分别粘合。另外,优选的是,第1壳体部件与加强板或者第2壳体部件与加强板之粘合强度高于第1壳体部件与第2壳体部件之粘合强度。
[0012]在该结构中,第1壳体部件与第2壳体部件的抗拉粘合强度提高。
[0013]优选的是,本专利技术的阀的加强板为金属。
[0014]在该结构中,加强板与第1壳体部件、及加强板与第2壳体部件的抗拉粘合强度提
高。
[0015]优选的是,本专利技术的阀具备的隔膜具备:弹性膜、支承板、及将弹性膜与支承板粘合的第2粘合部件。优选的是,在相对于隔膜的厚度方向而言的振动方向上,支承板的弯曲刚性高于弹性膜。
[0016]在该结构中,能够调整隔膜的变形量。据此,能够抑制隔膜的破损。
[0017]也可以是,本专利技术的阀具备的支承板在厚度方向上的与排气口对置的位置具备第3开口部。
[0018]在该结构中,能够容易使隔膜的与排气口对置的部分变形,并且抑制其他部分的变形。
[0019]优选的是,本专利技术的阀具备的支承板形成为经由具有第2开口部的第2粘合部件而与弹性膜抵接,第3开口部形成为与第2开口部对置。
[0020]在该结构中,使用第2粘合部件,能够可靠地固定支承板与弹性膜。另外,在弹性膜中的薄壁部所对置的位置具备第3开口部,由此不抑制弹性膜的动作。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阀中,优选的是,支承板具备的第2开口部的截面积大于隔膜具备的第3开口部的截面积。
[0022]在该结构中,难以抑制隔膜的排气口的部分的动作。
[0023]优选的是,本专利技术的阀具备的支承板具备与排气口对置的部分的厚度较薄的薄壁部。
[0024]在该结构中,隔膜的与排气口对置的部分的位移量最大。能够抑制隔膜的其他部分的位移量。
[0025]优选的是,本专利技术的阀具备的支承板形成为经由具有第2开口部的第2粘合部件而与弹性膜抵接,薄壁部形成为与第2开口部对置。
[0026]在该结构中,使用第2粘合部件,能够可靠地固定支承板与弹性膜。另外,在弹性膜中的薄壁部所对置的位置,薄壁部的厚度较薄,由此不抑制弹性膜的动作。
[0027]优选的是,本专利技术的阀的弹性膜为橡胶材料。
[0028]在该结构中,能够提高弹性膜的弹力,能够实现精度更高的阀。另外,隔膜的形成较容易。
[0029]优选的是,本专利技术的阀的支承板为金属。
[0030]在该结构中,在第2粘合部件为双面胶带的情况下,支承板与第2粘合部件间的粘合力提高。
[0031]在本专利技术的阀中,优选的是,在从流入口流入的流入状态下,流入口与排出口被隔膜堵塞,在从排出口流出的流出状态下,流入口与排出口连通。
[0032]在该结构中,能够防止从排出口向流入口的倒流。
[0033]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阀具备连接于流入口的泵和连接于排出口的袖带,使用于应用设备。
[0034]在该结构中,应用设备的性能提高。应用设备例如为血压计、按摩器、吸引器、以及负压闭合疗法装置等。
[0035]根据本专利技术,阀的可靠性提高。
附图说明
[0036]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阀10的侧剖视图。
[0037]图2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阀10上连接泵20的情况下的简要立体图。
[0038]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阀10的侧剖视图。
[0039]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阀10的局部结构的图。
[0040]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阀10A的侧剖视图。
[0041]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的阀10B的侧剖视图。
[0042]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4实施方式的阀10C的局部结构的图。
[0043]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5实施方式的阀10D的局部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第1实施方式)
[0045]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阀进行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阀10的侧剖视图。图2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阀10上连接泵20的情况下的简要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阀10的侧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阀10的局部结构的图。此外,为了容易观察附图,而省略局部的附图标记,夸张记载局部的构造。
[0046]如图1、图2所示,泵20与阀10沿着各自的厚度方向层叠。即,按泵20、阀10的顺序层叠的方向与厚度方向相同。阀10按第1壳体部件101、第2壳体部件105的顺序被相对于厚度方向层叠。
[0047]第1壳体部件101呈大致平板状,在成为沿厚度方向俯视看到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处具有流入口H1。泵20连接为与流入口H1抵接。另外,第1壳体部件101具有第1阀座VS。第1阀座VS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阀,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壳体部件,其具有流入口和第1阀座;第2壳体部件,其具有排气口与排出口;阀室,其是通过第1粘合部件将至少一者具有凹形状的所述第1壳体部件与所述第2壳体部件在使所述凹形状在内侧的状态下粘合而形成的;以及隔膜,形成为将所述阀室分离成与所述流入口连接的下阀室和将所述排出口与所述排气口连接的上阀室,所述隔膜具有第1开口部,配置于所述阀室内,并使所述第1开口部的四周与所述第1阀座接触,当在厚度方向上观察由所述第1壳体部件与所述第2壳体部件形成的壳体时,所述隔膜的平面面积小于所述壳体的平面面积,所述隔膜的外周被所述第1粘合部件固定于所述第1壳体部件和所述第2壳体部件的至少一者,并使所述隔膜的外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隔膜具备弹性膜、支承板、及将所述弹性膜与所述支承板粘合的第2粘合部件,在相对于所述隔膜的所述厚度方向而言的振动方向上,所述支承板的弯曲刚性高于所述弹性膜,所述第1开口部设置于所述弹性模,所述支承板具有与所述第1开口部对置的第3开口部,所述第1阀座超出所述第3开口部地从所述第1壳体部件向所述第2壳体部件方向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壳体部件与所述第2壳体部件之间具备加强板,所述第1粘合部件将所述加强板与所述第1壳体部件、所述加强板与所述第2壳体部件分别粘合,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村宪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