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碲半导体薄膜红外探测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9382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碲半导体薄膜红外探测器件,属于红外探测技术领域,能够解决当前Te短波红外探测器难以兼顾暗电流、响应度以及CMOS兼容性的技术难题。所述碲半导体薄膜红外探测器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一电极为透明电极;电子传输层,设置在第一电极上;碲薄膜层,设置在电子传输层上;第二电极,设置在碲薄膜层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制作红外探测器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制作红外探测器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制作红外探测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碲半导体薄膜红外探测器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碲半导体薄膜红外探测器件,属于红外探测


技术介绍

[0002]碲(Te)是一种新型短波红外探测材料,具备原料成本低、无毒抑菌剂光电性质优异的优势,具备实现高性能红外探测的巨大潜力。20世纪50年代就有研究者开始关注Te的红外探测应用,但大多为Te单晶红外探测器件,不利于CMOS集成和实际成像的应用。
[0003]Te薄膜器件与CMOS具有更好的兼容性,但Te薄膜红外光电探测器研究刚刚起步。目前关于Te薄膜的红外探测应用仅限于Te薄膜的短波红外场效应晶体管。但是场效应晶体管型红外探测器与CMOS集成工艺复杂、动态响应范围较窄、弱光性能差,并不适合制备高性能红外探测芯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碲半导体薄膜红外探测器件,能够解决当前Te短波红外探测器难以兼顾暗电流、响应度以及CMOS兼容性的技术难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碲半导体薄膜红外探测器件,包括: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为透明电极;电子传输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碲薄膜层,设置在所述电子传输层上;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碲薄膜层上。
[0006]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为ITO薄膜。
[0007]可选的,所述ITO薄膜的厚度为200~300nm。
[0008]可选的,所述电子传输层为氧化锌层。
[0009]可选的,所述氧化锌层的厚度为100~300nm。
[0010]可选的,所述氧化锌层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工艺制备,溅射功率为100~200W,溅射时间为30~60mins,溅射的氛围为O2∶Ar=1∶99。
[0011]可选的,所述碲薄膜层的厚度为10nm~3μm。
[0012]可选的,所述碲薄膜层采用热蒸发工艺制备,热蒸发工艺中蒸发温度为400~500℃,蒸发速率为1~2nm/s,蒸发的总时长为10~30mins,蒸发腔室的真空度小于10
‑4pa。
[0013]可选的,所述第二电极为金电极。
[0014]可选的,所述金电极的厚度为10~100nm。
[0015]可选的,所述金电极采用热蒸发工艺制备。
[0016]可选的,还包括:玻璃基底,所述ITO薄膜设置在所述玻璃基底上。
[0017]可选的,所述玻璃基底的厚度为1mm~2mm。
[0018]本专利技术能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碲半导体薄膜红外探测器件,通过设计光电二极管型的Te红外探测器,实现探测器件较低的暗电流和较高的相应度,并且器件制备工艺与CMOS兼容性更好,吸光更强,弱光性能较好,能够实现低成本、高灵敏、高分辨的新型短波红外探测器。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碲半导体薄膜红外探测器件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碲半导体薄膜红外探测器件能带结构图。
[0022]部件和附图标记列表:
[0023]11、ITO电极;12、ZnO层;13、Te薄膜层;14、Au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实施例详述本专利技术,但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5]尽管Te单晶和器件已经实现了较好的探测性能,但不能CMOS集成;微纳器件也已经实现了较高的器件性能,但暗电流较大,噪声较大,比探测率较小,成像信噪比差,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面阵成像应用;薄膜场效应管器件暗电流较小,但薄膜较薄,吸光不足,因此灵敏度较差,且工艺与CMOS兼容性差,因此本专利技术立足于器件结构设计,解决Te短波红外探测器兼顾暗电流、响应度和CMOS兼容性的关键性问题。
[0026]具体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碲半导体薄膜红外探测器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一电极为透明电极;电子传输层,设置在第一电极上;碲薄膜层,设置在电子传输层上;第二电极,设置在碲薄膜层上。
[0027]其中,第一电极为ITO薄膜,即图1中的ITO电极11;优选的,ITO薄膜的厚度为200~300nm;试验中ITO电极11采用商业购买的ITO薄膜。
[0028]参考图1所示,电子传输层为氧化锌层;ZnO层12的厚度为100~300nm。在实际应用中,ZnO层12可以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工艺制备,溅射功率为100~200W,溅射时间为30~60mins,溅射的氛围为O2∶Ar=1∶99。
[0029]Te薄膜层13的厚度为10nm~3μm。较佳的,Te薄膜层13采用热蒸发工艺制备,热蒸发工艺中蒸发温度为400~500℃,蒸发速率为1~2nm/s,蒸发的总时长为10~30mins,蒸发腔室的真空度小于10
‑4pa。
[0030]第二电极为金电极;Au电极14的厚度为10~100nm;优选的,Au电极14采用热蒸发工艺制备。
[0031]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该碲半导体薄膜红外探测器件还可以包括:玻璃基底,ITO薄膜设置在玻璃基底上;优选的,玻璃基底的厚度为1mm~2mm。
[0032]如图1所示,当器件结构为ITO/ZnO/Te/Au时,Te光电二极管型短波红外探测器具有较高的相应度,较低的暗电流,制备工艺与CMOS兼容性较好,且制备出的器件较为平整致密,漏电流较小,综合性能较好,能够实现低成本、高灵敏度、高分辨的新型短波红外面阵探测器。
[0033]图2为本申请保护的器件能带结构图,能带图反映了探测器件载流子(电子和空穴)在器件中传输的路径和输运难易。从图2可以看出,器件工作时,Te薄膜层吸收红外光子,产生电子空穴对,在外加电场(施加在ITO电极和Au电极上)的作用下分离可以分别向两端电极移动产生探测电流信号。进一步的,根据半导体原理相关知识,电子在导带传输,空穴在价带传输,最终电子传输到ITO电极,空穴传输到Au电极,产生探测电流信号。
[0034]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几个实施例,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的限制,虽然本申请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
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做出些许的变动或修饰均等同于等效实施案例,均属于技术方案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碲半导体薄膜红外探测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为透明电极;电子传输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碲薄膜层,设置在所述电子传输层上;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碲薄膜层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碲半导体薄膜红外探测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ITO薄膜;优选的,所述ITO薄膜的厚度为200~300n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碲半导体薄膜红外探测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传输层为氧化锌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碲半导体薄膜红外探测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锌层的厚度为100~300nm。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碲半导体薄膜红外探测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锌层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工艺制备,溅射功率为100~200W,溅射时间为30~60mins,溅射的氛围为O2:Ar=1:99。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江付刘冲陈超郑佳佳鲁帅成刘婧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