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异质结高效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5342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9: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异质结电池,其包括N型单晶硅片,N型单晶硅片受光面和背光面上的本征非晶硅钝化层,分别在本征非晶硅钝化层上的N型掺杂非晶硅层和P型掺杂非晶硅层,分别在N型掺杂非晶硅层和P型掺杂非晶硅层上的ITO透明导电膜层;分别在ITO透明导电膜层上的N型ZnO透明导电膜层及分别在N型ZnO透明导电膜层上的金属栅线电极和金属复合电极。该高效异质结电池采用ITO透明导电膜层和N型氧化锌透明导电薄膜层的结合作为其透明导电膜层,有效降低成本;并分别选用功函数为4.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异质结高效电池


[0001]本技术涉及涉及太阳能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异质结高效电池。

技术介绍

[0002]异质结高效电池在电池效率上得到迅速发展,目前量产效率已经做到 24%以上,异质结高效电池以其超高的量产效率,将取代PERC电池成为光伏市场的下一代主流产品;但异质结电池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限制了异质结电池的发展脚步。目前异质结电池行业主要采用ITO作为透明导电膜,而ITO中的铟属于稀有金属,导致其价格居高不下,是造成异质结电池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为了降低异质结电池生产成本,现有技术中,采用氧化锌等透明导电薄膜替代ITO薄膜;但由于N型氧化锌功函数比非晶硅低且可调整空间极小,造成N型氧化锌薄膜与非晶硅之间良好的欧姆接触,从而导致异质结电池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降低高效异质电池的成本,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异质结高效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异质结高效电池包括N型单晶硅片(n

c

Si),分别设置在N型单晶硅片受光面和背光面的受光面本征非晶硅钝化层(I

a

Si: H)和背光面的本征非晶硅钝化层(I

a

Si:H),设置在受光面本征非晶硅钝化层上的N型掺杂非晶硅层(N

a

Si:H),设置在背光面本征非晶硅钝化层上的P型掺杂非晶硅层(P

a

Si:H),分别设置在N型掺杂非晶硅层和P 型掺杂非晶硅层上的受光面ITO透明导电膜层和背光面ITO透明导电膜层;分别设置在受光面ITO透明导电膜层和背光面ITO透明导电膜层上的受光面N型ZnO透明导电膜层和背光面N型ZnO透明导电膜层;设置在受光面N型ZnO透明导电膜层上的金属栅线电极;设置在背光面N型ZnO透明导电膜层上的金属复合电极。
[0004]优选的,所述受光面本征非晶硅钝化层(I

a

Si:H)和背光面的本征非晶硅钝化层的厚度都为1nm~10nm;
[0005]优选的,所述N型掺杂非晶硅层的厚度为1nm~20nm;
[0006]优选的,所述P型掺杂非晶硅层的厚度为1nm~20nm;
[0007]优选的,所述受光面ITO透明导电膜层的功函数为4.1

4.35eV,厚度为1nm~30nm;
[0008]优选的,所述受光面N型ZnO透明导电膜层的厚度为70nm~150nm;
[0009]优选的,所述背光面ITO透明导电膜层的功函数为4.4

4.8eV,厚度为 1nm~30nm;
[0010]优选的,所述背光面N型ZnO透明导电膜层的厚度为70nm~150nm;
[0011]优选的,所述金属栅线电极为印刷或电镀的Cu栅线电极。
[0012]本技术采用ITO透明导电膜层和N型氧化锌透明导电薄膜层的结合作为异质结高效电池的透明导电膜层,有效降低成本;并针对受光面和背光面的特性,分别选用功函数为4.1

4.35eV和4.4

4.8eV的不同ITO透明导电膜层,很好的匹配N型氧化锌透明导电薄膜层,有效解决因N型氧化锌薄膜与非晶硅薄膜功函数不匹配造成的异质结电池转化效率的严重降低的问题。因此,本技术提供的异质结高效电池既降低了透明导电薄膜的成
本,从而降低异质结电池的生产成本;又保持了异质结电池的超高的光电转化效率。
附图说明
[0013]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4]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异质结高效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6]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异质结高效电池,所述异质结高效电池包括N型单晶硅片(n

c

Si)1,分别设置在N型单晶硅片1受光面和背光面的受光面本征非晶硅钝化层(I

a

Si:H)21和背光面的本征非晶硅钝化层(I

a

Si:H)22,设置在受光面本征非晶硅钝化层21上的N型掺杂非晶硅层(N

a

Si:H)3,设置在背光面本征非晶硅钝化层22上的P型掺杂非晶硅层(P

a

Si:H)4,分别设置在N型掺杂非晶硅层3和P型掺杂非晶硅层4上的受光面ITO透明导电膜层51和背光面ITO透明导电膜层52;分别设置在受光面ITO透明导电膜层51和背光面ITO透明导电膜层52上的受光面N型ZnO透明导电膜层61和背光面N型ZnO透明导电膜层62;设置在受光面N型ZnO透明导电膜层61上的金属栅线电极71;设置在背光面N型ZnO透明导电膜层62上的金属复合电极72。
[0017]其中,所述受光面本征非晶硅钝化层(I

a

Si:H)21和背光面的本征非晶硅钝化层22的厚度都为1nm~10nm;所述N型掺杂非晶硅层3的厚度为1nm~20nm;所述P型掺杂非晶硅层4的厚度为1nm~20nm;所述受光面ITO透明导电膜层51的功函数为4.1

4.35eV,厚度为1nm~30nm;所述受光面N型ZnO透明导电膜层61的厚度为70nm~150nm;所述背光面 ITO透明导电膜层52的功函数为4.4

4.8eV,厚度为1nm~30nm;所述背光面N型ZnO透明导电膜层62的厚度为70nm~150nm;所述金属栅线电极71为印刷或电镀的Cu栅线电极。
[0018]本技术采用ITO透明导电膜层和N型氧化锌透明导电薄膜层的结合作为异质结高效电池的透明导电膜层,有效降低成本;并针对受光面和背光面的特性,分别选用功函数为4.1

4.35eV和4.4

4.8eV的不同ITO透明导电膜层,很好的匹配N型氧化锌透明导电薄膜层,有效解决因N型氧化锌薄膜与非晶硅薄膜功函数不匹配造成的异质结电池转化效率的严重降低的问题。因此,本技术提供的异质结高效电池既降低了透明导电薄膜的成本,从而降低异质结电池的生产成本;又保持了异质结电池的超高的光电转化效率。
[0019]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异质结高效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异质结高效电池包括N型单晶硅片(n

c

Si),分别设置在N型单晶硅片受光面和背光面的受光面本征非晶硅钝化层(I

a

Si:H)和背光面的本征非晶硅钝化层(I

a

Si:H),设置在受光面本征非晶硅钝化层上的N型掺杂非晶硅层(N

a

Si:H),设置在背光面本征非晶硅钝化层上的P型掺杂非晶硅层(P

a

Si:H),分别设置在N型掺杂非晶硅层和P型掺杂非晶硅层上的受光面ITO透明导电膜层和背光面ITO透明导电膜层;分别设置在受光面ITO透明导电膜层和背光面ITO透明导电膜层上的受光面N型ZnO透明导电膜层和背光面N型ZnO透明导电膜层;设置在受光面N型ZnO透明导电膜层上的金属栅线电极;设置在背光面N型ZnO透明导电膜层上的金属复合电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质结高效电池,其特征还在于:所述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平庄辉虎黄辉明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钜能电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