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68563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其中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及框胶区。这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像素阵列、驱动电路、共用电极、平坦层、导电层、第二基板、电极层、液晶层、框胶及多个导电球。像素阵列在第一基板的显示区中,而驱动电路及共用电极在第一基板的框胶区中,其中驱动电路包括多个开关元件及转线结构。第一基板上有平坦层,其中平坦层在驱动电路转线结构处的厚度小于其他部分的厚度。导电层位于平坦层上。第二基板在第一基板的对向。第二基板上有电极层。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间的显示区中有液晶层,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间的框胶区中有框胶,且多个导电球分布于框胶中。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减少边框区的宽度,同时显示区的面积也可加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尤其涉及一种在框胶区的平坦 层其在驱动电路转线结构之处的厚度小于其他部分的厚度的显示面板及其 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科技的日益进步,人们借着显示器的辅助可使生活更加方便。为求显示器轻、薄的特性,因此平面显示器(Flat Panel Display, FPD)己经 大幅取代传统的冷阴极管显示器成为目前的主流,其中又以液晶显示器 (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最受欢迎。现今面板产业蓬勃发展下,各家产商无不精进自身的技术,以求突破更 高的瓶颈,使得面板能更轻、更薄。而为了在已固定的面板大小,能有更大 的显示区,除了制作有同样功能但却较小的封装集成电路元件外,还可减少 封装集成电路元件的数量。另外,借由减少显示面板的边框Ox)rder)区的宽度, 也可以使面板更轻、更薄且具有更大的显示区。因此,有需要提出一种能兼 顾驱动电路的完整以及减少边框区宽度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驱动电路是设计于框胶区中,以减少边框 区的宽度。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在不增加工艺复杂度的情况下可将其驱动电 路设计于像素阵列基板上,以减少边框区的宽度。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在不增加工艺复杂度的情况下可 将驱动电路设计于框胶区中,以减少边框区的宽度。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显示面板,其包含显示区以及框胶区。此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基板、像素阵列、驱动电路、共用电极、平坦层、导电层、第二基板、电极层、液晶层、框胶以及多个导电球。像素阵列位于第一基板上的显示区 中。驱动电路位于第一基板的框胶区中,其中驱动电路包括多个开关元件以 及多个转线结构。共用电极位于第一基板的框胶区中。平坦层位于第一基板 上,且覆盖像素阵列、驱动电路以及共用电极,其中平坦层在驱动电路的转 线结构处的厚度小于其他部分的厚度,且平坦层中具有接触窗开口,暴露出 共用电极。导电层位于平坦层上,且通过接触窗开口而与共用电极电性连接。 第二基板位于第一基板的对向。电极层位于第二基板上。液晶层位于第一基 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显示区中。框胶位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框胶区 中。多个导电球分布于框胶中,其中第一基板上的导电层是通过这些导电球 而与第二基板上的电极层电性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平坦层在驱动电路的转线结构处的厚度小于其他部分的厚度约0.3微米(um)以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驱动电路的转线结构包括第一导电层、 第二导电层、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平坦层、以及第三导电层。第一绝 缘层位于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之间。第二绝缘层位于第二导电层上。平 坦层位于第二绝缘层上,其中平坦层、第一与第二绝缘层中具有第一接触窗 开口以及第二接触窗开口,其分别暴露出第一与第二导电层。第三导电层位 于平坦层上,且填入第一与第二接触窗开口中,以使第一与第二导电层电性 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第三导电层与导电层的材料相同。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驱动电路的开关元件包括薄膜晶体管。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平坦层的材料包括有机感光材料。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遮光图案层以及彩色滤光阵 列,位于第二基板与电极层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这些导电球包括金球。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此种方法包括提供第一基板,其 具有显示区以及框胶区。之后在第一基板的显示区中形成像素阵列。同时也 在第一基板的框胶区中形成驱动电路以及共用电极,其中驱动电路包括多个 开关元件以及多个转线结构。接下来,在第一基板上形成平坦层,覆盖像素 阵列、驱动电路以及共用电极。再图案化平坦层,以在平坦层中形成接触窗开口,并且以使平坦层在驱动电路的转线结构处的厚度小于其他部分的厚 度。在平坦层上形成导电层,导电层用于填入接触窗开口中而与共用电极电 性连接或用于驱动转线结构处。以及,在框胶区中形成框胶,其中框胶中分 布有多个导电球。接下来,提供第二基板,且于第二基板上形成电极层。最 后,将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组立在一起,并于显示区中注入液晶层,其中第 一基板上的导电层通过这些导电球而与第二基板上的电极层电性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图案化平坦层的方法包括使用灰阶光 掩模来进行曝光程序。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平坦层在驱动电路的转线结构处的厚度小于其他部分的厚度约0.3 um以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形成驱动电路的转线结构的方法包括先 在第一基板上形成第一导电层,然后在第一导电层上形成第一绝缘层,接下 来在第一绝缘层上形成第二导电层,以及在第二导电层上形成第二绝缘层, 然后在第二绝缘层上形成平坦层。之后图案化平坦层、第一与第二绝缘层, 以形成第一接触窗开口以及第二接触窗开口,其分别暴露出第一与第二导电 层。最后于平坦层上形成第三导电层,并且填入第一与第二接触窗开口中, 以使第一与第二导电层电性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第三导电层与导电层是同时形成的。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第三导电层与导电层是透明导电层。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形成第一、第二接触窗开口的步骤、形 成接触窗开口的步骤以及使平坦层在驱动电路的转线结构处的厚度小于其 他部分的厚度的步骤是同时进行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平坦层的材料包括有机感光材料。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在第二基板上形成电极层之前,还包括 在第二基板上形成遮光图案层以及彩色滤光阵列。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分布在框胶中的这些导电球包括金球。 在本专利技术中,因平坦层在驱动电路的转线结构处的厚度小于平坦层在其 他地方的厚度,这样可避免驱动电路因导电球而与第二基板上的电极层接触 而误导电,而使显示器产生缺陷,因此可将驱动电路整合于像素基板上且将 其制作于框胶区下方。借此,可减少边框区的宽度,同时显示区的面积也可加大。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 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B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2A 图2G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流程剖面示 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E:边框区 S:框胶区 P:显示区 Tl、 T2:开关元件 TL:转线结构 110:第一基板 120a、 120b:栅极 130:第一金属层140a、 140b:共用电极150:第二金属层 160:第一绝缘层170a、 170b:沟道层 180a、懸:欧姆接触层 190a、湧b:源极/漏极200:第二绝缘层210、 210a:平坦层 220:像素电极 220a、 220b:导电层 230:电极层 240:框胶250:金球260:彩色滤光阵列270:液晶层280:遮光图案层290:第二基板400 :光掩模410:不透光区420:半透光区430:透光区510a、 510b、 510c、 510d:开口 520a、 520b、 520c、 520d:接触窗开口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A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绘示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 1B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绘示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图IB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一显示区以及一框胶区,该显示面板包括: 一第一基板; 一像素阵列,位于该第一基板上的该显示区中; 一驱动电路,位于该第一基板的该框胶区中,其中该驱动电路包括多个开关元件以及多个转线结构; 一共用电极,位于该第一基板的该框胶区中; 一平坦层,位于该第一基板上,且覆盖该像素阵列、该驱动电路以及该共用电极,其中该平坦层在该驱动电路的该转线结构处的厚度小于其他部分的厚度,且该平坦层中具有一接触窗开口,暴露出该共用电极; 一导电层,位于该平坦层上,且通过该接触窗开口而与该共用电极电性连接; 一第二基板,位于该第一基板的对向; 一电极层,位于该第二基板上; 一液晶层,位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的该显示区中; 一框胶,位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的该框胶区中;以及 多个导电球,分布于该框胶中,其中该第一基板上的该导电层是通过所述多个导电球而与该第二基板上的该电极层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一显示区以及一框胶区,该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一像素阵列,位于该第一基板上的该显示区中;一驱动电路,位于该第一基板的该框胶区中,其中该驱动电路包括多个开关元件以及多个转线结构;一共用电极,位于该第一基板的该框胶区中;一平坦层,位于该第一基板上,且覆盖该像素阵列、该驱动电路以及该共用电极,其中该平坦层在该驱动电路的该转线结构处的厚度小于其他部分的厚度,且该平坦层中具有一接触窗开口,暴露出该共用电极;一导电层,位于该平坦层上,且通过该接触窗开口而与该共用电极电性连接;一第二基板,位于该第一基板的对向;一电极层,位于该第二基板上;一液晶层,位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的该显示区中;一框胶,位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的该框胶区中;以及多个导电球,分布于该框胶中,其中该第一基板上的该导电层是通过所述多个导电球而与该第二基板上的该电极层电性连接。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该平坦层在该驱动电路的该转线 结构处的厚度小于其他部分的厚度约0.3 rnn以上。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该驱动电路的该转线结构包括 一第一导电层;一第二导电层;一第一绝缘层,位于该第一导电层与该第二导电层之间; 一第二绝缘层,位于该第二导电层上;该平坦层,位于该第二绝缘层上,其中该平坦层、该第一与该第二绝缘 层中具有一第一接触窗开口以及一第二接触窗开口,其分别暴露出该第一与 该第二导电层;以及一第三导电层,位于该平坦层上,且填入该第一与该第二接触窗开口中, 以使该第一与该第二导电层电性连接。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该第三导电层与该导电层的材料 相同。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该驱动电路的该开关元件包括一薄膜晶体管。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该平坦层的材料包括一有机感光 材料。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一遮光图案层以及一彩色滤光 阵列,位于该第二基板与该电极层之间。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个导电球包括金球。9. 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包括 提供一第一基板,其具有一显示区以及一框胶区; 在该第一基板的该显示区中形成一像素阵列;在该第一基板的该框胶区中形成一驱动电路以及一共用电极,其中该驱 动电路包括多个开关元件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茂松黄国有黄德群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