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水坑连接结构、集水坑组件及管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67594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集水坑连接结构、集水坑组件及管廊系统。该集水坑连接结构,包括:止水带和通孔,止水带的下表面与集水坑的上端面连接,止水带的上表面与管廊的下端面连接,通孔设置于集水坑内部,且通孔的一端延伸至集水坑的上端面,通孔的另一端延伸至集水坑的内侧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管廊与集水坑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止水带以及通孔,止水带具有止水防水功能,通孔作为闭水试验的注水孔,也可以在止水带失效时进行注浆,作为防水补救措施。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集水坑连接结构,防漏水效果好,且施工方便,对于预制拼接式综合管廊而言具有广泛推广使用的意义。泛推广使用的意义。泛推广使用的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水坑连接结构、集水坑组件及管廊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预制管廊
,尤其涉及一种集水坑连接结构、集水坑组件及管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综合管廊工程中,管廊内部需设置排水、集水系统,且集水坑间隔长度不宜大于200米,所以每间隔一定距离需在其排水低点布设集水坑设施,以便通过其收集水,同时当坑内水达到一定水位后通过排水泵等设施将积水自动排出廊体,以确保廊体内部无积水。
[0003]现有综合管廊与集水坑的连接方式为:在管廊底部的排水低点开设连接口,在连接口的周边设型钢法兰,然后通过该型钢法兰与集水坑固定连接,具体操作时在集水坑表面开孔,并将该孔与型钢法兰上的冲孔对准焊接,这样会存在如下困难:1、集水坑与法兰对接时,对接口孔难以对正;2、现场焊接质量难以控制,并且会破坏防腐层。
[0004]而对于预制拼接式综合管廊而言,管廊和集水坑均为预制结构,采用上述连接方式容易在管廊与集水坑之间产生缝隙,导致漏水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集水坑连接结构、集水坑组件及管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管廊与集水坑之间容易产生缝隙,导致漏水的缺陷。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集水坑连接结构,包括:止水带和通孔,所述止水带的下表面与集水坑的上端面连接,所述止水带的上表面与管廊的下端面连接,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集水坑内部,且所述通孔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集水坑的上端面,所述通孔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集水坑的内侧面。
[0007]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集水坑连接结构,还包括弯螺栓组件,在所述管廊与所述集水坑内部设有螺栓孔,所述弯螺栓组件的一端埋设于管廊内部的所述螺栓孔内,所述弯螺栓组件的另一端埋设于集水坑内部的所述螺栓孔内。
[0008]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集水坑连接结构,在所述管廊与所述集水坑内部设有膨胀混凝土封堵,所述弯螺栓组件的端部分别埋设于所述膨胀混凝土封堵内部。
[0009]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集水坑连接结构,还包括PVC套管,所述PVC套管设于所述螺栓孔内,所述弯螺栓组件设于所述PVC套管内。
[0010]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集水坑连接结构,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于所述弯螺栓组件的端部且位于所述弯螺栓组件与所述PVC套管之间。
[0011]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集水坑连接结构,还包括垫圈,所述垫圈设于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弯螺栓组件的螺母之间。
[001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集水坑连接结构,包括:集水坑和本技术的集水坑连接结构,所述集水坑设于所述管廊的下方,且通过所述集水坑连接结构与所述管廊连接。
[0013]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集水坑连接结构,所述集水坑上端面构造有多个凹
槽,所述止水带挤压连接于所述凹槽与所述管廊之间。
[0014]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集水坑连接结构,在所述集水坑与所述管廊之间的缝隙填充环氧密封胶。
[001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管廊系统,包括管廊和本技术的集水坑组件,所述管廊包括并排设置的燃气舱、综合舱、第一电力舱和第二电力舱,所述集水坑设置于所述燃气舱、所述综合舱和所述第一电力舱的下方。
[001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集水坑连接结构、集水坑组件及管廊系统,通过在管廊与集水坑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止水带以及通孔,止水带具有止水防水功能,通孔作为闭水试验的注水孔,也可以在止水带失效时进行注浆,作为防水补救措施。采用本技术的集水坑连接结构,防漏水效果好,且施工方便,对于预制拼接式综合管廊而言具有广泛推广使用的意义。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集水坑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弯螺栓组件封堵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弯螺栓组件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集水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1:管廊;
ꢀꢀꢀꢀꢀꢀꢀꢀꢀꢀꢀ
2:集水坑;
ꢀꢀꢀꢀꢀꢀꢀꢀꢀ
3:止水带;
[0024]4:通孔;
ꢀꢀꢀꢀꢀꢀꢀꢀꢀꢀꢀ
5:弯螺栓组件;
ꢀꢀꢀꢀꢀ
6:膨胀混凝土封堵;
[0025]51:螺母;
ꢀꢀꢀꢀꢀꢀꢀꢀꢀꢀ
52:密封圈;
ꢀꢀꢀꢀꢀꢀꢀꢀ
53:垫圈;
[0026]7:PVC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下面结合图1至图3描述本技术的一种集水坑连接结构,其包括:止水带3和通孔4,止水带3的下表面与集水坑2的上端面连接,止水带3的上表面与管廊1的下端面连接,通孔4设置于集水坑2内部,且通孔4的一端延伸至集水坑2的上端面,通孔4的另一端延伸至集水坑2的内侧面。
[0029]具体地,止水带3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可采用复合密封胶条的形式,止水带3内部构造有多个通孔,提高止水带3的受压性能。在本实施例中,廊体移至存廊区后,利用定制操
作平台进行止水带3精确定位安装。止水带3采用厂家提供的专用止水带3粘贴剂进行粘贴,每圈止水带3有一个接头,接头采用提前涂胶并且对顶挤压的方式连接,保证止水带3接头处不漏水。在集水坑2与管廊1之间共安装两圈止水带3,止水带3的上底长度为35mm,下底长度为40mm,高度为45mm,压缩率为45%,压缩后高度为25mm,槽口高度12mm,压缩到45%后节段间缝宽留13mm,用游标卡尺进行拼缝宽度检测。
[0030]具体地,通孔4为L型通孔,其内部预埋钢管,主要发挥两个作用,一是做闭水试验的注水孔,二是后期在局部止水带3失效即发生渗漏的时候可以补注浆,作为防水补救措施。
[0031]进一步地,闭水试验包括:
[0032]1)管节拼装就位后,安装张拉钢绞线,给密封胶条施加压力,保证接缝宽度不大于15mm。
[0033]2)在设定的注水口位置安装注水装置;排水口位置安装排水阀,并调节好水压表。
[0034]3)通过管廊1底部注水口向止水带3内注水,注水期间打开排水口,待排气口有水流出时,则止水带3内满水,关闭排水阀,继续向止水带3内侧注水,待排气口处的水压表读数达到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水坑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止水带和通孔,所述止水带的下表面与集水坑的上端面连接,所述止水带的上表面与管廊的下端面连接,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集水坑内部,且所述通孔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集水坑的上端面,所述通孔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集水坑的内侧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水坑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弯螺栓组件,在所述管廊与所述集水坑内部设有螺栓孔,所述弯螺栓组件的一端埋设于管廊内部的所述螺栓孔内,所述弯螺栓组件的另一端埋设于集水坑内部的所述螺栓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水坑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廊与所述集水坑内部设有膨胀混凝土封堵,所述弯螺栓组件的端部分别埋设于所述膨胀混凝土封堵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水坑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PVC套管,所述PVC套管设于所述螺栓孔内,所述弯螺栓组件设于所述PVC套管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水坑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岩甫朱力马华兵单宏伟高世品王乐白文哲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公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