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72846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包括雨水调蓄池、排水舱、综合舱和燃气舱;所述雨水调蓄池的进口与地面雨水口相连通,所述雨水调蓄池的出口经出水管与排水舱内雨水管相连通,所述出水管上设有电动阀门;所述雨水调蓄池的内侧壁上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电动阀门与控制器信号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雨水调蓄池,使雨水首先通过地面雨水口进入雨水调蓄池,当降雨较小时,雨水蓄留在池内,静置一段时间泥沙沉积后通过水泵将蓄水抽出,用于绿地浇灌或作为路面喷洒用水;当降雨较大,液位传感器感应到积水达到设置的最高液位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电动阀门开启,使雨水进入雨水管道内排放出去,保证雨水顺畅排放,实现雨水调蓄和再利用。调蓄和再利用。调蓄和再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地下综合管廊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城市综合管廊设计
,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地下综合管廊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城市综合管廊亦称共同沟,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是一种现代化、科学化、集约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如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城市面源污染加重、城市内涝、雨水资源流失等。针对这一问题,住建部 《关于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通知》中要求将城市排水防涝与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协同推进,因地制宜确定雨水管道入廊的铺设方式,严格落实管线入廊制度。
[0003]现有综合管廊多采用在各舱室分别设置集水坑、水泵的方式排除管廊各舱室产生的废水,此方法需开挖多个集水坑,设置多个水泵,不仅提高了管廊整体造价,还破坏了管廊整体性。
[0004]针对以上问题,需设计一种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并对管廊内部废水收集系统进行优化,提高综合管廊在城市排水防涝中的重要作用,并使管廊内部废水统一排放,减少管廊造价,维护管廊整体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优化管廊横断面设计,使综合管廊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缓解城市内涝、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并优化管廊内部废水收集系统,使废水统一排放,减少设置集水坑及水泵的数量,降低管廊造价,维护管廊整体性。
[0006]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新型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地下综合管廊结构位于地面以下,所述新型综合管廊包括雨水调蓄池、排水舱、综合舱和燃气舱,雨水调蓄池位于排水舱左侧,综合舱位于排水舱与燃气舱之间;所述雨水调蓄池的进口与地面雨水口相连通,所述雨水调蓄池的出口经出水管与排水舱内雨水管相连通,所述雨水调蓄池的出口相对于雨水调蓄池的底部具有一定的高度,所述出水管上设有电动阀门,所述电动阀门与排水舱内的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雨水调蓄池的内侧壁上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排水舱内的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综合舱和燃气舱的底部均设有坡向排水舱方向的贯通排水槽,所述排水舱靠近综合舱一侧的底部设有集水坑,所述集水坑与排水槽相连通。
[0007]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同时,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或者组合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雨水调蓄池的进口处设有过滤装置以阻挡杂物进入雨水调蓄池内。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雨水调蓄池的内侧壁上设有最高液位控制线。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雨水调蓄池内设有高压泵,所述高压泵用于将雨水调蓄池内的蓄水从雨水调蓄池内抽出;所述高压泵与排水舱内的控制器信号连接。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集水坑内设有排水泵,所述排水泵用于将集水坑内所收集的废水排出,所述排水泵与排水舱内的控制器信号连接。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集水坑顶面设有格栅盖板。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综合舱和燃气舱内腔左侧隔板上均设有灭火器。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燃气舱内腔设有燃气检测及报警装置。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综合管廊结构,通过设置雨水调蓄池,使雨水首先通过地面雨水口进入雨水调蓄池,当降雨较小时,雨水蓄留在池内,静置一段时间泥沙沉积后通过水泵将蓄水抽出,用于绿地浇灌或作为路面喷洒用水;当降雨较大,液位传感器感应到积水达到设置的最高液位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电动阀门开启,使雨水进入雨水管道内排放出去,保证雨水顺畅排放,实现雨水调蓄、雨水再利用。除此之外,在综合舱、燃气舱底部设置连通的且坡向排水舱方向的排水槽以收集综合舱和燃气舱的舱内废水(主要为结构渗水、地面冲洗水),将收集到的废水统一输送至排水舱底部的集水坑内,再通过水泵统一排放,避免了在各舱室均设置集水坑及水泵,减少了开挖,降低了管廊造价、维护了管廊结构整体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新型地下综合管廊结构的图示;图中:1、雨水调蓄池,11、高压泵,12、液位传感器,13、过滤装置;2、排水舱,21、控制器,22、出水管,23、雨水管,24、污水管;3、综合舱,31、缆线支撑板,32、缆线,33、备用支撑板,34、给水管,35、中水管;4、燃气舱;41

燃气管道;5、管道支撑座;6、照明装置;7、灭火器;8、消防管道;91、排水槽,92、集水坑,93、排水泵,94、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例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7]请参阅图1,新型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包括雨水调蓄池1,排水舱2、综合舱3和燃气舱4。
[0018]雨水调蓄池1位于管廊左侧并与排水舱2相邻,雨水调蓄池1进水口与地面雨水口相连通,雨水调蓄池1出水口通过出水管22与雨水管道23连通。雨水调蓄池1进水口处设有过滤装置13,雨水经雨水口收集后经过滤装置13进一步去除杂物后流入雨水调蓄池1,过滤装置13的设置可防止杂物淤积在雨水调蓄池1内影响高压泵11工作。雨水调蓄池1出水管22上设有电动阀门,电动阀门与控制器21电性连接,可由控制器21控制其启闭。
[0019]雨水调蓄池1底部为混凝土铺筑成的间隔凹形结构,此结构的设置利于雨水调蓄池内蓄水的泥沙等杂物沉积。
[0020]雨水调蓄池1内设有高压泵11,当降雨较小时,高压泵11可将雨水调蓄池1内蓄水
抽出,用于绿化浇灌或路面冲洗。
[0021]雨水调蓄池1设置有检修入口,检修人员可由排水舱进入雨水调蓄池进行检修、清污。
[0022]雨水调蓄池1内壁装有液位传感器12,并设有最高水位控制线,当降雨较大,雨水调蓄池1内水位达到最高水位控制线高度,控制器21发出指令开启出水管22上电动阀门,雨水经出水管22流入雨水管23排出,达到雨水错峰排放、降低内涝风险的目的。
[0023]排水舱2内腔设有管道支撑座5,支撑座5的顶端中心位置设有雨水管道23、污水管道24;排水舱2顶部设有照明装置6。
[0024]综合舱3内腔底部设有管道支撑座5,支撑座5上分别设有给水管道34、中水管道35,综合舱3内腔左侧隔板不同高度位置上设有缆线支撑板31,缆线支撑板31上设置有多个均匀间隔设置的隔板,支撑板与隔板形成用于容纳缆线的通道,同类缆线32放置在同一高度支撑板31上,不同区域缆线放置在不同通道上,便于维护检修,综合舱内腔右侧设有备用缆线支撑板33。
[0025]燃气舱4内腔底部设有支撑座5,燃气管道支撑座上设有燃气管道41。
[0026]综合舱和燃气舱内腔均配有灭火器7和消防管道8,当舱内着火时可快速灭火。
[0027]燃气舱内设有燃气监测及报警装置,当舱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地下综合管廊结构位于地面以下,所述新型综合管廊包括雨水调蓄池、排水舱、综合舱和燃气舱,雨水调蓄池位于排水舱左侧,综合舱位于排水舱与燃气舱之间;所述雨水调蓄池的进口与地面雨水口相连通,所述雨水调蓄池的出口经出水管与排水舱内雨水管相连通,所述雨水调蓄池的出口相对于雨水调蓄池的底部具有一定的高度,所述出水管上设有电动阀门,所述电动阀门与排水舱内的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雨水调蓄池的内侧壁上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排水舱内的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综合舱和燃气舱的底部均设有坡向排水舱方向的贯通排水槽,所述排水舱靠近综合舱一侧的底部设有集水坑,所述集水坑与排水槽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调蓄池的进口处设有过滤装置以阻挡杂物进入雨水调蓄池内。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杭华陈翔骆旭佳陈海涛孙启星方马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华东测绘与工程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