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逆变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66373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子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逆变系统,包括:供电电路、逆变电路和滤波电路;逆变电路包括: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三开关的第一桥臂、包括第二开关和第四开关的第二桥臂、第五开关、第六开关、第七开关和第八开关,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连接供电电路的正极端,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连接供电电路的负极端,第一开关和第三开关连接且作为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二开关和第四开关连接且作为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与滤波电路的第一端、第二端对应连接;第五开关、第六开关、第七开关和第八开关与供电电路、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对应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降低逆变系统的损耗,同时防止局部器件温升过高。温升过高。温升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逆变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
,尤其是一种逆变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各类电力设备上通常设置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以满足不同设备运转需求,尤其是在充放电系统中,逆变器的性能好坏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效率和成本。
[0003]现有技术中的逆变器的滤波电感的感量较大,在滤波电感的储能和释能过程中的损耗较大,同时逆变器中的各个开关管需要承受较大的电流和电压,使得在逆变过程中开关管上产生的损耗较大,开关管产生的热量较大,不利于器件的温控管理。
[0004]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部分多电平技术案中,由于多电平技术方案中逆变过程中流经的器件比较多,开关管导通损耗的增加,同时产生的热量不均衡,实际应用时对效率的提升比较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逆变系统,更多细节将在后续结合附图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加以描述。
[0006]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逆变系统,包括:
[0007]供电电路、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供电电路、逆变电路和滤波电路;所述逆变电路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所述第一桥臂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三开关,所述第二桥臂包括第二开关和第四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供电电路的正极端,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供电电路的负极端,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连接且连接节点作为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滤波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端连接且连接节点作为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滤波电路的第二端;所述逆变电路还包括第五开关、第六开关、第七开关以及第八开关,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开关的第一端和所述供电电路的参考端,所述第七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八开关的第二端和所述供电电路的参考端,所述第八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电路还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供电电路的参考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供电电路的参考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二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包括直流电源、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形成所述供电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连接形成所述供电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形成所述供电电路的参考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电路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以及第三电容,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外部的负载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负载的第二端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电路根据所接收的周期性控制信号形成多个工作周期,在每个工作周期的上半工作周期的一部分周期内,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所述第三开关以及第八开关处于关断状态,所述第五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第四开关根据第一预设开关频率交替导通和关断,所述第六开关和所述第七开关根据第二预设开关频率交替导通和关断,所述第四开关与所述第六开关和所述第七开关的开关状态互补;或者,所述第二开关、所述第三开关、所述第四开关以及第五开关处于关断状态,所述第八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第一开关根据第三预设开关频率交替导通和关断,所述第六开关和所述第七开关根据第四预设开关频率交替导通和关断,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六开关和第七开关的开关状态互补;在每个工作周期的上半工作周期的另一部分周期内,所述第二开关、所述第三开关以及第八开关处于关断状态,所述第五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根
据第六预设开关频率交替导通和关断,所述第六开关和所述第七开关根据第七预设开关频率交替导通和关断,所述第一开关和第四开关与所述第六开关和所述第七开关的开关状态互补;或者,所述第二开关、所述第三开关以及所述第五开关处于关断状态,所述第八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根据第八预设开关频率交替导通和关断,所述第六开关和所述第七开关根据第九预设开关频率交替导通和关断,所述第一开关和第四开关与所述第六开关和第七开关的开关状态互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逆变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工作周期的上半周期的0<ω<30
°
以及150
°
<ω<180
°
区间内,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所述第三开关以及第八开关处于关断状态,所述第五开关处于导通状态,当所述第四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第六开关和所述第七开关处于关断状态,所述第二电容处于放电过程,所述第一电容处于充电过程,所述第二电容输出的电流依次经过所述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五开关、所述滤波电路、所述负载、所述第四开关,当所述第四开关处于关断状态时,所述第六开关和所述第七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所述滤波电路中的电流从第一电感开始,经过所述第三电容和所述负载、所述第二电感、所述第七开关、所述第五开关后流回至所述第一电感;或者,所述第二开关、所述第三开关、所述第四开关以及所述第五开关处于关断状态,所述第八开关处于导通状态,当所述第一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第六开关和所述第七开关处于关断状态,所述第一电容处于放电过程,所述第二电容处于充电过程,所述第一电容输出的电流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开关、所述滤波电路、所述负载、所述第八开关、所述第二二极管,当所述第一开关处于关断状态时,所述第六开关和所述第七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所述滤波电路中的电流从第一电感开始,经过所述第三电容和所述负载、所述第二电感、所述第八开关、所述第六开关后流回至所述第一电感。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逆变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工作周期的上半周期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韶文尹雪芹黄伟翁宏达曹虎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