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横向铆合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8286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横向铆合机构,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以及设置于下模组件上的至少两组的铆接组件;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上垫板和上模板,上垫板和上模板自上而下依次固定在上模座上;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下垫板和下背板,下垫板固定在下模座上,下背板与下模座弹性连接;铆接组件包括定位块、导向件、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铆合件、侧推插刀和弹性件,定位块垂直设置于下模座上;导向件通过弹性件,与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弹性连接;铆合件横向设置在第二支撑件上,并穿过第一支撑件和导向件;第二支撑件与侧推插刀斜向切合连接。该横向铆合机构一次冲压可同时实现多个铆接位置的同步铆接工序,提高了工件铆合的工作效率。作效率。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横向铆合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钣金工装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无需翻转即可同步进行铆接的横向铆合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在机器底盖类等五金产品上,为了加强底盖产品的支撑强度,往往需要在底盖两相邻折边处进行铆合加工。传统的铆接加工方法是将产品竖立起来进行铆接,待铆接好一个位置后,如遇到产品的另一侧也需要铆接的情况时,则需要将产品翻转过来,对准铆接的位置再进行铆接。由于需要人工进行翻转,工作效率较低,有时还会遗忘铆接位置,出现漏铆的情况;而且将产品竖立起来进行铆接,铆合位置会产生偏差,导致不良率高,需要进行返工。
[0003]因此,如何对现有的压铆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一次冲压即可实现若干个位置的同步铆接,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横向铆合机构,上模组件在于下模组件配合连接时,上模组件的上模板将冲压铆接组件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使其带动铆合件向外侧运动,并对定位块中的待铆接工件进行横向铆合;而且在下模组件设置了两个以上的压铆组件,一次冲压可同时实现多个铆接位置的同步铆接工序,提高了工件铆合的工作效率。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横向铆合机构,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下模组件上的至少两组的铆接组件;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上垫板和上模板,所述上垫板和上模板自上而下依次固定在所述上模座上;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下垫板和下背板,所述下垫板固定在所述下模座上,所述下背板与所述下模座弹性连接;
[0007]所述铆接组件包括定位块、导向件、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铆合件、侧推插刀和弹性件,所述定位块垂直设置于所述下模座上;所述导向件通过所述弹性件,与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弹性连接;所述铆合件横向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上,并穿过所述第一支撑件和导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侧推插刀斜向切合连接。
[0008]在该横向铆合机构中,上模组件向下进行冲压时,上模板对铆接组件中的导向件、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进行压合,使得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固定连接的铆合件,横向运动,对位于定位块中的待铆接工件进行铆合,并且可对两个以上的铆接位置进行铆合处理,即一次冲压同步完成左右两侧的铆合,使压铆工序顺利、高效地完成。
[0009]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定位块位于所述下背板的外侧,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导向件之间设置有一间隙,用于放置待压铆工件;所述导向件与所述下背板固定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固定连接在一起,二者与所述下背板滑动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有下斜面,所述侧推插刀设置有上斜面,所述下斜面与所述上斜面相互配合。
[0012]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侧推插刀的下端与所述下模座固定连接,其上端穿过所述下垫板和所述下背板,且所述上斜面凸出于所述下背板。
[0013]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铆合件在朝向所述定位块的一端设置有铆合凸起。
[0014]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导向件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支撑件后、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固定连接。
[0015]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上模组件还包括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设置于所述上垫板和上模板的两侧,并与所述上模座弹性连接。
[0016]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下模组件还包括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位于所述下垫板和下背板的两侧,所述导向柱与所述导向槽配合定位。
[0017]导向柱与导向槽相互配合,在垂直方向上,使上模组件与下模组件定位准确,压铆精度高。
[0018]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铆接组件分设于所述下模座的左、右两侧。
[0019]基于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20](1)本技术提供的横向铆合机构,上模组件在向下冲压,与下模组件配合连接时,上模组件的上模板将冲压铆接组件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使其带动铆合件向外侧运动,并对定位块中的待铆接工件进行横向铆合;而且在下模组件设置了两个以上的压铆组件,一次冲压可同时实现多个铆接位置的同步铆接工序,提高了工件铆合的工作效率。
[0021](2)本技术提供的横向铆合机构,上模组件的导向柱与下模组件的导向槽相互配合,使上模组件与下模组件定位准确,压铆精度高。而且在压铆工序完成后,下模组件可以推动压铆好的工件向上移动,使产品顺利取下、不卡顿。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横向铆合机构在铆合前的截面图。
[0023]图2为本技术的铆接组件在铆合前的局部放大图。
[0024]图3为本技术的横向铆合机构在铆合时的截面图。
[0025]图4为本技术的铆接组件在铆合时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2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
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2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0029]实施例1
[0030]图1和图3分别给出了本实施例的横向铆合机构在铆合前和铆合时的截面图,图2和图4分别给出了本实施例的铆接组件在铆合前和铆合时的局部放大图,结合参考图1~图4,一种横向铆合机构,包括上模组件1、下模组件2和铆接组件3,其中,铆接组件3设置在下模组件2中,当上模组件1向下冲压时,为铆接组件3提供下行的推力,使得铆接组件3横向对底盖类的五金工件进行铆合。
[0031]具体来说,上模组件1包括上模座11、上垫板12、上模板13和导向柱14,上垫板12和上模板13依次叠放固定在上模座11上,本实施例是通过上销钉15将上垫板12和上模板13与上模座11固定连接在一起,上模板13作为直接与铆接组件3的部件直接接触的模板,其压合面为平整的表面。
[0032]上垫板12和上模板13未全部覆盖上模座11,即在上垫板12和上模板13的两侧,设置了导向柱14。该导向柱14用于与下模组件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横向铆合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组件(1)、下模组件(2),以及设置于所述下模组件(2)上的至少两组的铆接组件(3);所述上模组件(1)包括上模座(11)、上垫板(12)和上模板(13),所述上垫板(12)和上模板(13)自上而下依次固定在所述上模座(11)上;所述下模组件(2)包括下模座(21)、下垫板(22)和下背板(23),所述下垫板(22)固定在所述下模座(21)上,所述下背板(23)与所述下模座(21)弹性连接;所述铆接组件(3)包括定位块(31)、导向件(32)、第一支撑件(33)、第二支撑件(34)、铆合件(35)、侧推插刀(36)和弹性件(37),所述定位块(31)垂直设置于所述下模座(21)上;所述导向件(32)通过所述弹性件(37),与第一支撑件(33)以及第二支撑件(34)弹性连接;所述铆合件(35)横向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34)上,并穿过所述第一支撑件(33)和导向件(32);所述第二支撑件(34)与所述侧推插刀(36)斜向切合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铆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块(31)位于所述下背板(23)的外侧,所述定位块(31)与所述导向件(32)之间设置有一间隙,用于放置待压铆工件;所述导向件(32)与所述下背板(23)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横向铆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33)和第二支撑件(34)固定连接在一起,二者与所述下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华东
申请(专利权)人:万盛兴精密技术惠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