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进气格栅和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6805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主动进气格栅及包括该主动进气格栅的汽车,该主动进气格栅包括:框架、驱动机构及叶片,叶片在打开位置时隐藏于前保格栅后侧,关闭位置时至少部分伸入并遮盖进风口,且驱动机构与车辆VCU系统电连接,当车辆VCU系统收到解锁信号时,控制驱动机构运行,叶片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转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叶片在打开位置时隐藏,关闭位置时露出,使顾客能够感知到叶片的开闭变化,提升顾客的体验感,并在车辆解锁时控制叶片转动,全球首创赋予车辆迎宾的功能,同时叶片至少部分伸入所述进风口并遮盖所述进风口,以减小主动进气格栅与前保格栅之间的间隙,降低风阻。降低风阻。降低风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主动进气格栅和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主动进气格栅和汽车。

技术介绍

[0002]为了降低整车风阻,降低油耗,越来越多的车辆考虑搭载主动进气格栅,其可以控制前端进气口的大小,减少不必要的整车内阻,从而达到降低整车风阻节能省油的目的。
[0003]目前,市场上的主动进气格栅大多隐藏在前保格栅后端以及散热器的进风通道内,另外在气流从进气口流到主动进气格栅的过程中,由于现有技术的叶片为“一”字形,且叶片转轴位于叶片中部,为防止叶片在转动时与前保格栅和其他部件发生碰撞,叶片与进气口的间距不可避免地增大,使叶片无论是开启还是关闭都无法从车辆外部观察到,顾客无法感知主动进气格栅的变化。且进气进入叶片与进气口的间隙中形成涡流,导致一部分流场扩散损失,从而带来一定内阻,导致主动格栅降低风阻的效率有所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主动进气格栅,其能够使顾客感知到主动进气格栅的变化,全球首创赋予车辆迎宾的功能,并提升主动进气格栅降低风阻的效率。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主动进气格栅的汽车。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主动进气格栅,用于安装于前保格栅的后侧,所述前保格栅上具有若干间隔布置的筋条,相邻两个所述筋条之间限定形成有进风口,其特征在于,
[0006]所述主动进气格栅包括:框架、驱动机构及若干与所述进风口一一对应的叶片,所述框架安装于所述前保格栅的后侧且沿若干所述进风口的边缘设置,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框架上,所述叶片的一端与所述框架转动连接,所述叶片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
[0007]所述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叶片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叶片在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叶片隐藏于所述筋条的后侧,当所述叶片在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叶片至少部分伸入所述进风口并遮盖所述进风口;
[0008]所述驱动机构与车辆VCU系统电连接,当所述车辆VCU系统接收到解锁信号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运行,叶片在所述关闭位置和所述打开位置之间进行转动。
[0009]可选的,当所述车辆VCU系统接收到解锁信号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运行,叶片至少进行一次开闭动作,所述开闭动作为从所述关闭位置转动至所述打开位置、再从所述打开位置转动至所述关闭位置。
[0010]可选的,所述叶片的两端均设有转轴,且所述转轴偏向于所述叶片的同一侧设置;
[0011]所述转轴一端与所述框架连接,所述转轴另一端连接至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
[0012]可选的,所述叶片包括遮挡部及分别位于所述遮挡部两侧的搭接部,所述遮挡部
相对于所述搭接部凸起;
[0013]当所述叶片在所述关闭位置时,两个所述搭接部分别对应设于一所述筋条的后侧,所述遮挡部朝前凸出并位于所述进风口内。
[0014]可选的,当所述叶片在所述关闭位置时,相邻两个叶片的搭接部至少部分前后搭接。
[0015]可选的,所述叶片后侧设置有加强筋。
[0016]可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连杆;
[0017]所述叶片的一端设置有叶片孔,所述连杆在与各所述叶片孔相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连杆轴,所述连杆轴插入所述叶片孔中。
[0018]可选的,与所述驱动电机相连的所述叶片为主动叶片,所述主动叶片的第一部分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所述主动叶片的第二部分与所述框架连接;
[0019]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卡接,且所述第一部分材料的强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材料的强度。
[0020]可选的,所述框架包括框本体及压板,所述压板与所述框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框架设置有转轴凹槽,所述转轴卡合于所述转轴凹槽内。
[0021]可选的,所述转轴凹槽包括框本体凹槽及压板凹槽,所述框本体凹槽及所述压板凹槽均为半圆形槽,且所述转轴为圆柱形,使所述转轴能够在所述转轴凹槽内转动。
[0022]一种汽车,其包括如上述所述的主动进气格栅。
[0023]本专利技术的主动进气格栅和汽车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包括框架、驱动机构以及叶片,框架安装于前保格栅后侧,驱动机构安装于框架上,叶片一端与框架转动连接,另一端连接于驱动机构动力输出端,以驱动叶片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转动,当叶片在打开位置时,叶片隐藏在前保格栅筋条的后侧,当叶片在关闭位置时,叶片至少部分伸入所述进风口并遮盖所述进风口,使顾客能够感知到叶片开启和关闭之间的变化,提升顾客的体验感,且当顾客解锁时车辆VCU会给驱动机构提供开闭信号,控制叶片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转动,使人们能够感知到所述叶片的变化,全球首创赋予产品迎宾的功能,同时叶片伸入并遮盖进风口能够减小主动进气格栅与前保格栅之间的间隙,降低风阻。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主动进气格栅处于关闭状态的效果图;
[0025]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主动进气格栅处于开启状态的效果图;
[0026]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主动进气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是图3的A

A剖面示意图;
[0028]图5是图3的B

B剖面示意图;
[0029]图6是图3的C

C剖面示意图;
[0030]图7是图3的D

D剖面示意图;
[0031]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主动进气格栅的爆炸图;
[0032]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叶片与连杆的分解示意图;
[0033]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叶片与连杆的连接示意图;
[0034]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叶片在关闭位置时的截面示意图;
[0035]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叶片在打开位置时的截面示意图;
[0036]图13是图11的E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7]图1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驱动机构与车辆VCU的连接示意图;
[0038]图15是现有技术中“一”字形叶片的效果图。
[0039]图中,100、前保格栅;101、筋条;102、进风口;
[0040]200、主动进气格栅;1、框架;11、框本体;12、压板;13、转轴凹槽;131、框本体凹槽;132、压板凹槽;2、驱动机构;21、驱动电机;22、连杆;221、连杆轴;23、动力输出端;3、叶片;31、转轴;32、遮挡部;33、搭接部;34、加强筋;35、叶片孔;36、主动叶片;361、第一部分;362、第二部分;4、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4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中的“前侧”“后侧”分别指的是:当车辆正常放置时,靠近车头的一侧为“前侧”,靠近车尾的一侧为“后侧”。
[0043]本专利技术中提到的上、下等方位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动进气格栅,用于安装于前保格栅的后侧,所述前保格栅上具有若干间隔布置的筋条,相邻两个所述筋条之间限定形成有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进气格栅包括:框架、驱动机构及若干与所述进风口一一对应的叶片,所述框架安装于所述前保格栅的后侧且沿若干所述进风口的边缘设置,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框架上,所述叶片的一端与所述框架转动连接,所述叶片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所述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叶片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叶片在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叶片隐藏于所述筋条的后侧,当所述叶片在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叶片至少部分伸入所述进风口并遮盖所述进风口;所述驱动机构与车辆VCU系统电连接,当所述车辆VCU系统接收到解锁信号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运行,叶片在所述关闭位置和所述打开位置之间进行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进气格栅,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车辆VCU系统接收到解锁信号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运行,叶片至少进行一次开闭动作,所述开闭动作为从所述关闭位置转动至所述打开位置、再从所述打开位置转动至所述关闭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进气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的两端均设有转轴,且所述转轴偏向于所述叶片的同一侧设置;所述转轴一端与所述框架连接,所述转轴另一端连接至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进气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包括遮挡部及分别位于所述遮挡部两侧的搭接部,所述遮挡部相对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