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气格栅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45948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进气格栅装置及车辆,涉及车辆内外饰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通风结构,通风结构包括滤网以及与滤网连接的多个导流板,导流板沿壳体的横向布置,且相邻的两个导流板之间形成从车外到车内方向上的S形通道,以使得壳体的外部的气体沿S形通道流动并穿过滤网,从而进入到壳体的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气流流动可以走曲线,而高压水枪水流或飞溅水花基本走直线的原理,从而可以使得气流可以沿着S形通道进入到壳体内部,而液体会被导流板挡住不能进入到壳体内部。并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完全是通过机械结构的设计,不需要耗费电能,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通风格栅装置能够达到防水通风目的的同时降低了车辆能耗。低了车辆能耗。低了车辆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进气格栅装置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内外饰
,特别是涉及一种进气格栅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市场上纯电动客车的占比越来越大。纯电动客车以电池作为动力源,为加大续航里程,提高电池使用寿命,专业模块对电池的养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往往要求电池所在的舱体实现全密封,舱门能够实现防水通风的功能。单纯的舱门通风已有成熟的方案,单纯的考虑防水更不在话下,但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同时考虑,非常不易实现。经市场调研,发现客户有此方面的需求。个别客户甚至会将此要求写到招标技术协议中,强制要求满足。当前同行常用的方法两种:1、舱门蒙皮开竖向大格栅,骨架内部设置铝板挡水,在铝板上与格栅错位的地方开通风孔,外加滤网;2、舱门上不开通风格栅,在舱门上设置两个风扇,前部为进风扇,后部为抽风扇,通过风扇实现空气流动,进而达到散热目的。现对两种方案的优缺点详述如下:
[0003]第一类:舱门蒙皮开竖向大格栅,骨架内设铝板,铝板错位开通风散热孔。此种方案能实现通风,并且具备不错的防水效果。但进风量少,通风效果不佳,仅适用于部分对散热要求不高的电池,目前在行业内已很少应用。
[0004]第二类:舱门上不开通风格栅,在舱门上设置两个风扇。此方案能实现通风散热,且具备较好的防水效果。但风扇工作自身需要消耗电能,对整车的节能不利,外观效果不理想,因此此种方案也不能广泛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进气格栅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进气格栅防水通风性能较低,且不能同时满足低功耗的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第一方面的进一步目的是要在不降低气流流量的同时提高进气格栅装置的防水性能。
[0007]本技术第二方面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进气格栅装置的车辆。
[0008]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进气格栅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通风结构,所述通风结构包括:
[0009]滤网;
[0010]与所述滤网连接的多个导流板,所述导流板沿所述壳体的横向布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板之间形成从车外到车内方向上的S形通道,以使得所述壳体的外部的气体沿所述S形通道流动并穿过所述滤网,从而进入到所述壳体的内部。
[0011]可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板之间形成的所述S形通道的最小间距不小于第一预设值。
[0012]可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板之间形成的面向所述壳体外的开口的尺寸不小于第二预设值,所述第二预设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值。
[0013]可选地,所述导流板呈S形,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板在所述滤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
[0014]可选地,所述导流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部、第一平部、第二弯折部、第二平部和第三弯折部,其中,所述第一平部与所述滤网平行设置且与所述滤网连接。
[0015]可选地,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三弯折部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平部与所述第二平部平行设置;
[0016]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平部之间的夹角大于90
°

[0017]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平部之间的夹角大于90
°

[0018]可选地,第N个导流板的第二平部和第二弯折部的连接点与第N个导流板的第一弯折部的端点、第N

1个导流板的第三弯折部的端点位于一条直线上。
[0019]可选地,第N

1个导流板的第三弯折部的端点与第N个导流板的第二弯折部之间的第一直线距离、第N

1个导流板的第三弯折部与第N个导流板的第一弯折部之间的第二直线距离、第N

1个导流板的第二弯折部与第N个导流板的第一弯折部的端点之间的第三直线距离相同。
[0020]可选地,设有所述通风结构的所述壳体的一侧的厚度为范围在38mm~42mm之间的任一数值。
[0021]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安装有上述的进气格栅装置。
[0022]本技术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通风结构,通风结构包括滤网以及与滤网连接的多个导流板,导流板沿壳体的横向布置,且相邻的两个导流板之间形成从车外到车内方向上的S形通道,以使得壳体的外部的气体沿S形通道流动并穿过滤网,从而进入到壳体的内部。本技术利用气流流动可以走曲线,而高压水枪水流或飞溅水花基本走直线的原理,将通道设计成“S”状,从而可以使得气流可以沿着S形通道进入到壳体内部,而液体会被导流板挡住不能进入到壳体内部。并且本技术完全是通过机械结构的设计,不需要耗费电能,因此,本技术的通风格栅装置能够达到防水通风目的的同时降低了车辆能耗。
[0023]进一步地,本技术的第N个导流板的第二平部与第二弯折部的连接点与第N个导流板的第一弯折部的端点、第N

1个导流板的第三弯折部的端点位于一条直线上。若第N

1个导流板的第三弯折部过长的话会导致减小气流通道的宽度,若第N

1个导流板的第三弯折部过短的话,就会导致部分液体会进入到壳体内部,因此,本技术将上述三个端点设置在同一直线上,也就是说,选择合适的第N

1个导流板的第三弯折部的长度,从而可以在不降低气流流量的同时提高了进气格栅装置的防水性能,使得液体不能进入到壳体内部。
[0024]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0025]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0026]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进气格栅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0027]图2是沿图2中的剖切线A

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0028]图3是图1所示进气格栅装置的气体流动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进气格栅装置100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沿图2中的剖切线A

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进气格栅装置100的气体流动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一个具体地实施例中,进气格栅装置100包括壳体10以及设置在壳体10上的通风结构20,通风结构20包括滤网21以及与滤网21连接的多个导流板22,导流板22沿壳体10的横向布置,且相邻的两个导流板22之间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气格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通风结构,所述通风结构包括:滤网;与所述滤网连接的多个导流板,所述导流板沿所述壳体的横向布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板之间形成从车外到车内方向上的S形通道,以使得所述壳体的外部的气体沿所述S形通道流动并穿过所述滤网,从而进入到所述壳体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格栅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板之间形成的所述S形通道的最小间距不小于第一预设值。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格栅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板之间形成的面向所述壳体外的开口的尺寸不小于第二预设值,所述第二预设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值。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格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呈S形,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板在所述滤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气格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部、第一平部、第二弯折部、第二平部和第三弯折部,其中,所述第一平部与所述滤网平行设置且与所述滤网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进气格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三弯折部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平部与所述第二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永和王凯魏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