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挡力可调式线控换挡器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61314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0: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换挡力可调式线控换挡器及汽车,包括壳体、旋转轴、换挡杆组件和滑片组件,旋转轴穿过壳体且相对壳体固定;换挡杆组件设置在壳体内,换挡杆组件包括换挡杆,滑片组件包括叠加设置的第一滑片和第二滑片,并使第一滑片可相对第二滑片滑动;在第一滑片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上电磁线圈组,以及在第二滑片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下电磁线圈组,每个上电磁线圈组与一个下电磁线圈组相对设置,通过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场强度的大小来影响换挡力的大小。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换挡力可调式线控换挡器在高度方面空间减小,重量降低,换挡手感方便调节,无噪音,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因此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景。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挡力可调式线控换挡器及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变速器
,且特别是涉及一种换挡力可调式线控换挡器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顾客对乘用车的自动化、科技化、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科技的配置越来越普及,其中线控换挡的发展突飞猛进,不仅欧美车型搭载科技感十足的线控换挡,而且国内品牌也已搭载线控换挡。线控换挡执行器是汽车换挡功能的重要执行部件,线控换挡执行器由插接口、连接推拉杆总成和执行器主体组成,执行器主体能够通过插接口接收来自换挡器的档位信号,并依据该档位信号驱动连接推拉杆总成的外端部沿直线方向伸出或缩回不同的位移行程,使得外端部能够停留在直线方向上多个不同的档位位置上,且每一个档位位置对应于汽车的一个档位,如:P档、R档、N档、D档等;而连接推拉杆总成的外端部用于与汽车的变速箱连接,通过外端部停留在不同的档位位置,驱动所述变速箱换挡到对应的档位。
[0003]现有市场上的线控换挡器,换挡手感是通过类似于子弹头和齿形槽的配合产生。这种子弹头与齿形槽的配合不仅在高度方向占用空间大,而且存在耐久后手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挡力可调式线控换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旋转轴(20),穿过所述壳体(10)且相对所述壳体(10)固定;换挡杆组件(30),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所述换挡杆组件(30)包括换挡杆(31),所述换挡杆(31)可绕所述旋转轴(20)转动;以及滑片组件(40),包括叠加设置的第一滑片(41)和第二滑片(42),所述第一滑片(41)可相对所述第二滑片(42)滑动,所述换挡杆(31)的一端固定至所述第一滑片(41);所述第一滑片(4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上电磁线圈组(410),所述第二滑片(4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下电磁线圈组(420),每个上电磁线圈组(410)与一个所述下电磁线圈组(420)相对设置;所述上电磁线圈组(410)与所述下电磁线圈组(420)通电后分别产生磁场,所述第一滑片(41)相对所述第二滑片(42)滑动至不同位置时,所述第一滑片(41)上的磁场与所述第二滑片(42)上的磁场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挡力可调式线控换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片(41)上设置有一个上电磁线圈组(410),所述第二滑片(42)上设置有一个下电磁线圈组(420),所述上电磁线圈组(410)包括沿所述第一滑片(41)的滑动方向并列设置第一线圈(411)和第二线圈(412),所述下电磁线圈组(420)包括与所述第一线圈(411)相对设置的第三线圈(413)和与所述第二线圈(412)相对设置的第四线圈(414)。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挡力可调式线控换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片(41)相对于所述第二滑片(42)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线圈(411)与所述第三线圈(413)相对设置且相互吸引,所述第一线圈(411)的S极与所述第三线圈(413)的N极相对,所述第一线圈(411)的N极与所述第三线圈(413)的S极相对;所述第二线圈(412)与所述第四线圈(414)相对设置且相互吸引,所述第二线圈(412)的S极与所述第四线圈(414)的N极相对,所述第二线圈(412)的N极与所述第四线圈(414)的S极相对。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挡力可调式线控换挡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建刚涂大鹏范汉茂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