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5792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V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V
REG
电压和基准电压产生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模拟电路
,特别涉及一种V
REG
电压和基准电压产生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目前,V
REG
模块和基准电压是模拟电路设计和芯片设计中基本模块单元,产生的两种电压对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降低其电路器件数量对功耗以及电路复杂度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V
REG
电路和基准电压电路是两个独立的电路结构。
[0003]其中,传统的V
REG
电路通过输出电压反馈,经误差放大器等组成的控制电路来控制调整管的管压降(即压差)来达到稳压的目的。所述V
REG
电路包括 PMOS管MP1、MP2,NMPS管MN1、MN2、MN3,电阻R1、R2,二极管D1,电容C1,图1所示为单独的传统V
REG
模块。PMOS管MP1的源极与电阻R1 相接,其漏极与PMOS管MP2的源极相接;PMOS管MP2的漏极与NMOS管 MN1的漏极相接,其栅极与NMOS管MN3的栅极相接;NMOS管MN1的栅漏相接,其源极与二极管D1的负端相接;NMOS管MN2的漏极与NMOS管MN3的栅极相接;NMOS管MN3的漏极接电源VDD,其源极为VREG电压输出端;电阻R1的另一端接电源VDD;电阻R2的另一端接PMOS管MP2的漏极;电容C1的一端接电阻R2,其另一端接地。
[0004]传统的基准电压电路需要PTAT电流,在电阻上的压降与三极管的压降组合输出一个稳定的电压。所述的基准电压电路包括PMOS管MP1、MP2、MP3、 MP4、MP5、MP6、MP7、MP8、MP9、MP10、MP11、MP12、MP13、MP14、 MP15,NMOS管MN1、MN2、MN3,NPN晶体管Q1、Q2,电阻R1、R2、 R3,电容C1、C2、C3,图2所示为单独的基准电压电路。PMOS管MP1源极接电源端vreg,其漏极接PMOS管MP2的源极,其栅极接PMOS管MP2的栅极;PMOS管MP2的漏极接PMOS管MP3的源极,其栅极接PMOS管MP3的栅极;PMOS管MP3的漏极接PMOS管MMP4的源极,其栅极接PMOS管 MP4的栅极;PMOS管MP4栅漏相接,其漏极与NMOS管MN1相接;PMOS 管MP5源极接电源端vreg,其漏极与NMOS管MN2相接,其栅极与PMOS管MP6源极相接;PMOS管MP6源极接电源端vreg,其栅漏相接;PMOS管MP7 源极接电源端vreg,其栅极与PMOS管MP6栅极相接,其漏极与PMOS管 MP9相接;PMOS管MP8源极与PMOS管MP6漏极相接,其栅漏相接; PMOS管MP9源极与PMOS管MP7漏极相接,其栅极与PMOS管MP8栅极相接,其漏极与NPN晶体管Q2集电极相接;PMOS管MP10源极接电源vreg,其栅极与PMOS管MP7栅极相接,其漏极与PMOS管MP11源极相接;PMOS 管MP11源极与PMOS管MP10漏极相接,其栅极与PMOS管MP9栅极相接;PMOS管MP12源极接电源vreg,其栅极与PMOS管MP10栅极相接,其漏极与PMOS管MP13源极相接;PMOS管MP13栅极与PMOS管MP11栅极相接; PMOS管MP14源极接电源vreg,其栅极与PMOS管MP12栅极相接,漏极与 PMOS管MP15源极相接;PMOS管MP15栅极与PMOS管MP13栅极相接,其漏极接电源vreg;NMOS管MN1源极接地,其栅极与NMOS管MN2栅极相接;NMOS管MN2源极接地,其栅极与电容C1相接;NMOS管MN3漏极与 PMOS管MP8漏极相接,其栅极与NMOS管MN1漏极相接,其源极接地; NPN晶体管Q1集电极接PMOS管MP8漏极,为基准电压输出端,其发射极接电阻R1,其基极与NPN晶体管Q2基极相接;NPN晶体管Q2基极与集电极相接,其发射极接电阻R1的另一端;电阻R2一端接电阻R1,另一端接电阻R3;电阻R3另一端接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2的一端接NPN晶体
管 Q2的集电极,其另一端接地;电容C3的一端接电容C2,其另一端接地。
[0005]传统的V
REG
电路和基准电压电路元件繁多,导致芯片的版图面积大,增加了芯片成本。
[0006]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路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需要一种V
REG
电压和基准电压产生电路,不仅能提供稳定的电压,且支路电流小,功耗低,电路元件少,减小版图面积,从而降低芯片成本。
[000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V
REG
电压和基准电压产生电路,包括V
REG
电压产生电路及与所述V
REG
电压产生电路相连的基准电压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
[0009]V
REG
电压产生电路包括第一NOMS管MN1、第二NMOS管MN2、第三 NMOS管MN3、第五NMOS管MN5、第十三电阻R13;
[0010]第一NMOS管MN1栅漏相接,第一NMOS管源极接第三NMOS管MN3 漏极;
[0011]第二NMOS管MN2栅极与第一NMOS管MN1的栅极相接,第二NMOS 管MN2漏极接电源VDD,第二NMOS管MN2源极为V
REG
电压输出端;
[0012]第三NMOS管MN3栅漏相接;
[0013]第五NMOS管MN5源极接地;
[0014]第十三电阻R13一端接第五NMOS管MN5栅极;
[0015]基准电压产生电路包括第一PMOS管MP1、第二PMOS管MP2、第三 PMOS管MP3、第一NPN晶体管Q1、第二NPN晶体管Q2、第六NMOS管 MN6、第五电阻R5、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
[0016]第一PMOS管MP1源极接第二NMOS管MN2源极,第一PMOS管MP1 栅漏相接;
[0017]第二PMOS管MP2源极接第二NMOS管MN2源极,第二PMOS管MP2 栅极与第一PMOS管MP1栅极相接,第二PMOS管MP2漏极与第二NPN晶体管Q2集电极相接;
[0018]第三PMOS管MP3源极接第二NMOS管MN2源极,第三PMOS管MP3 栅极与第二PMOS管MP2漏极相接,第三PMOS管MP3漏极接第六NMOS管 MN6的漏极;
[0019]第一NPN晶体管Q1集电极与第一PMOS管MP1漏极相接;
[0020]第二NPN晶体管Q2基极与第一NPN晶体管Q1相接;
[0021]第六NMOS管MN6栅漏相接,第六NMOS管MN6源极接地,第五 NMOS管MN5栅极与第六NMOS管MN6栅极相接,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接第六NMOS管MN6栅极;
[0022]第五电阻R5一端接第一NPN晶体管Q1基极,第五电阻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V
REG
电压和基准电压产生电路,包括V
REG
电压产生电路及与所述V
REG
电压产生电路相连的基准电压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V
REG
电压产生电路包括第一NOMS管MN1、第二NMOS管MN2、第三NMOS管MN3、第五NMOS管MN5、第十三电阻R13;第一NMOS管MN1栅漏相接,第一NMOS管源极接第三NMOS管MN3漏极;第二NMOS管MN2栅极与第一NMOS管MN1的栅极相接,第二NMOS管MN2漏极接电源VDD,第二NMOS管MN2源极为V
REG
电压输出端;第三NMOS管MN3栅漏相接;第五NMOS管MN5源极接地;第十三电阻R13一端接第五NMOS管MN5栅极;基准电压产生电路包括第一PMOS管MP1、第二PMOS管MP2、第三PMOS管MP3、第一NPN晶体管Q1、第二NPN晶体管Q2、第六NMOS管MN6、第五电阻R5、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一PMOS管MP1源极接第二NMOS管MN2源极,第一PMOS管MP1栅漏相接;第二PMOS管MP2源极接第二NMOS管MN2源极,第二PMOS管MP2栅极与第一PMOS管MP1栅极相接,第二PMOS管MP2漏极与第二NPN晶体管Q2集电极相接;第三PMOS管MP3源极接第二NMOS管MN2源极,第三PMOS管MP3栅极与第二PMOS管MP2漏极相接,第三PMOS管MP3漏极接第六NMOS管MN6的漏极;第一NPN晶体管Q1集电极与第一PMOS管MP1漏极相接;第二NPN晶体管Q2基极与第一NPN晶体管Q1相接;第六NMOS管MN6栅漏相接,第六NMOS管MN6源极接地,第五NMOS管MN5栅极与第六NMOS管MN6栅极相接,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接第六NMOS管MN6栅极;第五电阻R5一端接第一NPN晶体管Q1基极,第五电阻R5另一端接第三电容C3的一端且输出为基准电压;第四电容C4一端接第二NPN晶体管Q2的集电极,其另一端接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V
REG
电压和基准电压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基准电压产生电路还具有第八电阻R8,第一NPN晶体管Q1基极与第八电阻R8相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V
REG
电压和基准电压产生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边彬吴倩陈畅张磊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志行聚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