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填料絮凝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27405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填料絮凝池,属于水处理领域,具体为一种填料絮凝反应池,一种填料絮凝池,其特征在于,絮凝池由多格竖井串联而成,进水水流顺序由一格流向下一格,上下交错流动,直到出口。在竖井内设置拉西环填料,所述的拉西环填料搁置在网孔板上。投加混凝剂的原水水流通过拉西环填料,形成紊流,水中胶体相互碰撞吸附,生成大颗粒矾花。便于在后续的沉淀池中沉淀去除。淀池中沉淀去除。淀池中沉淀去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填料絮凝池


[0001]本技术涉及絮凝池
,尤其涉及一种填料絮凝池。

技术介绍

[0002]絮凝反应是水处理的重要工艺,它通过在原水中投加絮凝剂,使水中的胶体粒子脱稳。在絮凝反应池内,利用搅拌机等水力设备使水流产生紊动,使水中的胶体粒子之间发生接触碰撞,悬浮物微粒积聚变成大的矾花,从而加快悬浮粒子的下沉,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水处理常用的絮凝设施为絮凝池,有网格絮凝池、折板絮凝池等。它们是在水流沿程一定距离的过水断面中安装扰流单元,通过网格或折板的能量消耗产生紊流,从而完成絮凝过程。
[0003]现有的网格和折板反应结构复杂,安装工作量大。不能对水流造成大的扰动,导致絮体之间碰撞机会少,絮凝效果欠佳。因此需要新型絮凝池,来提高絮凝效果,解决絮凝反应时间长、絮凝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
技术介绍
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涉及一种填料絮凝池,根据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可以有效提高絮凝池的絮凝效果的填料絮凝池。絮凝效果好,反应时间短。
[0005]本技术涉及一种填料絮凝池,所述絮凝池由若干格竖井串联而成,所述竖井与竖井之间通过隔板隔开形成单元格结构,所述絮凝池侧面起始位置设置有进水管,在另一侧末尾位置设置有出水口,原水水流从进水管流入单元格形成絮凝流道,所述絮凝流道水流方向呈蛇形交错流动,直到原水从絮凝池出水口流出,所述竖井内由上至下设置有拉西环填料、网孔板,所述拉西环填料搁置在网孔板上方。
[0006]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絮凝效果好,反应时间短。因为当水流通过拉西环填料时,水流流动路径是不规则的弯弯曲曲,当水流转弯时就有微漩涡产生,微漩涡中的离心力,使水中粒子向外径向扩散,与微漩涡外的粒子发生碰撞。
[0007]进一步的,所述竖井上方的絮凝流道包括前段、中段、后段。
[0008]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微漩涡多,通过微漩涡外的水中粒子发生碰撞机率大,利于絮体之间的相互碰撞絮凝,而且不会使絮体破碎,增强絮凝效果,减少了絮凝剂的投加量,同时减少了反应池的容积,增加单位池容的产水量。
[0009]进一步的,所述前段、中段、后段中竖井内堆放的拉西环填料孔径依次递增。
[0010]进一步的,所述前段、中段、后段的流向保持水平且水流首尾相通。
[0011]进一步的,所述拉西环的材质是塑料、不锈钢、陶瓷中的一种。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3]1. 结构简单,絮凝效果好,反应时间短。
[0014]2. 微漩涡多,水中粒子碰撞机率大,利于絮体之间的相互碰撞絮凝。
[0015]3. 不会使絮体破碎,增强絮凝效果,减少了絮凝剂的投加量,同时减少了反应池
的容积,增加单位池容的产水量。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中A

A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图1中B

B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图1中C

C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1、进水管;2、竖井;3、拉西环填料;4、网孔板;5、出水口;6、前段;7、中段;8、后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将结合本技术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和讨论,显然,这里所描述的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例,并不是全部的实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3]为了便于对本技术实施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为例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且各个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
[0024]本技术的实施例1参照图1所示,所述一种填料絮凝池包括若干格竖井2串联而成的絮凝反应池,所述絮凝反应池包括前段、中段和后段。所述前段设置有进水管1,所述后段设置有出水口。
[0025]参照图2所示,所述絮凝反应池前段6竖井2共7格,所述竖井2平面尺寸800mmx800mm,深度4000mm。所述竖井中拉西环填料3堆放在网孔板4上,堆放高度1000mm,所述拉西环填料3规格为Ф15x15x2。
[0026]参照图3所示,所述絮凝反应池中段7竖井2共7格,所述竖井2平面尺寸800mmx800mm,深度4000mm。所述竖井中拉西环填料3堆放在网孔板4上,堆放高度800mm,所述拉西环填料3规格为Ф25x25x3。
[0027]参照图4所示,所述絮凝反应池后段8竖井2共7格,所述竖井2平面尺寸800mmx800mm,深度4000mm。所述竖井2中拉西环填料3堆放在网孔板4上,堆放高度400mm,所述拉西环填料3规格为Ф40x40x3。
[0028]本技术的实施例2参照图1所示,所述一种填料絮凝池包括若干格竖井2串联而成的絮凝反应池,所述絮凝反应池包括前段、中段和后段。所述前段设置有进水管1,所述后段设置有出水口。
[0029]参照图1、2所示,所述絮凝反应池前段6竖井2共7格,所述竖井2平面尺寸600mm600mm,深度3500mm。所述竖井2中拉西环填料3堆放在网孔板4上,堆放高度800mm,所述拉西环填料3规格为Ф20x20x2。
[0030]参照图3所示,所述絮凝反应池中段7竖井2共7格,所述竖井2平面尺寸600mm600mm,深度3500mm。所述竖井2中拉西环填料3堆放在网孔板4上,堆放高度400mm,所述拉西环填料3规格为Ф50x50x3。
[0031]参照图4所示,所述絮凝反应池后段8竖井2共7格,所述竖井2平面尺寸600mm600mm,深度3500mm。所述竖井2中拉西环填料3堆放在网孔板4上,堆放高度200mm,所述拉西环填料3规格为Ф80x80x10。
[0032]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步骤如下:
[0033]通过进水管1通入原水,原水依次流经前段、中段、后段,当水流通过拉西环填料时,水流流动路径是不规则的弯弯曲曲,当水流转弯时就有微漩涡产生,微漩涡中的离心力,使水中粒子向外径向扩散,与微漩涡外的粒子发生碰撞。利于絮体之间的相互碰撞絮凝,而且不会使絮体破碎,增强絮凝效果,减少了絮凝剂的投加量,同时减少了反应池的容积,增加单位池容的产水量,可以广泛应用于絮凝反应池的改造及新建。
[003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技术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填料絮凝池,所述絮凝池由若干格竖井串联而成,所述竖井与竖井之间通过隔板隔开形成单元格结构,所述絮凝池侧面起始位置设置有进水管,在另一侧末尾位置设置有出水口,其特征在于:原水水流从进水管流入单元格形成絮凝流道,所述絮凝流道水流方向呈蛇形交错流动,直到原水从絮凝池出水口流出,所述竖井内由上至下设置有拉西环填料、网孔板,所述拉西环填料搁置在网孔板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填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童欣沈鸿锋邵磊磊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龙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