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件熔接线消除用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1594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0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件熔接线消除用模具,包括下模具本体、第一排气槽、进胶口和第二排气槽,所述下模具本体上呈矩形阵列开设有四个进胶口,所述进胶口处的下模具本体上表面开设有塑胶流道,进胶口与塑胶流道连通,所述下模具本体顶部的前后两端分别等距开设有四个型腔,所述下模具本体上表面两侧的前后两端分别开设有两个第一排气槽,所述下模具本体上表面的前后两端分别等距开设有三个第二排气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型腔内凹模上加开排气槽,空气在熔融状态的塑料进入模具型腔的一瞬间排净;进胶口位置至产品背面,改变胶体流动方向,使熔接线熔接在加强筋处,产品表面无熔接线的优点。线的优点。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件熔接线消除用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管件注塑
,具体为一种管件熔接线消除用模具。

技术介绍

[0002]PPR管材与传统的铸铁管、镀锌钢管、水泥管等管道相比,具有节能节材、环保轻质高强、耐腐蚀、内壁光滑不结垢、施工和维修简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0003]PPR管材需配合PPR管件使用,管件是注塑成型会有熔接线,塑件熔接痕产生的主要表现是:在塑件表面出现的一种线状痕迹,有碍塑件的外观形象。
[0004]塑胶注射时模腔内空气排气不良造成困气,塑胶原料烘干不全面塑胶中含有水份,分解蒸发也会形成空气,注射时模腔内空气排不出去形成真空导致胶料易融合产生熔接线,产品表面也会产生熔接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件熔接线消除用模具,具备型腔内凹模上加开排气槽,空气在熔融状态的塑料进入模具型腔的一瞬间排净;进胶口位置至产品背面,改变胶体流动方向,使熔接线熔接在加强筋处,产品表面无熔接线的优点,解决了塑胶注射时模腔内空气排气不良造成困气,塑胶原料烘干不全面塑胶中含有水份,分解蒸发也会形成空气,注射时模腔内空气排不出去形成真空导致胶料易融合产生熔接线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管件熔接线消除用模具,包括下模具本体、第一排气槽、进胶口和第二排气槽,所述下模具本体上呈矩形阵列开设有四个进胶口,所述进胶口处的下模具本体上表面开设有塑胶流道,进胶口与塑胶流道连通,所述下模具本体顶部的前后两端分别等距开设有四个型腔,所述下模具本体上表面两侧的前后两端分别开设有两个第一排气槽,所述下模具本体上表面的前后两端分别等距开设有三个第二排气槽。
[0007]优选的,所述进胶口贯通下模具本体。
[0008]优选的,两个所述塑胶流道以下模具本体中轴线对称分布,塑胶流道与型腔连通。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排气槽与型腔连通。
[0010]优选的,所述第二排气槽与型腔错开,第二排气槽分别与塑胶流道和型腔连通。
[0011]优选的,所述下模具本体上表面一侧的中间开设有定位槽,下模具本体上表面另一侧的中间焊接有定位块。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3]1、本技术通过设置进胶口和塑胶流道,达到了进胶口位置至产品背面,改变胶体流动方向,使熔接线熔接在加强筋处,产品表面无熔接线的效果。本技术设置有进胶口和塑胶流道,下模具本体上呈矩形阵列开设有四个进胶口,进胶口贯通下模具本体,进胶口处的下模具本体上表面开设有塑胶流道,两个塑胶流道以下模具本体中轴线对称分布,塑胶流道与型腔连通。注塑时,下模具本体与上模具本体对接,外部滑块插入型腔中,塑
胶从下模具本体底部进入进胶口,塑胶通过进胶口进入到塑胶流道中,塑胶通过塑胶流道进入到型腔中,塑胶在型腔内壁与滑块外壁之间的空隙中形成管件坯。进胶口位置至产品背面,改变胶体流动方向,使熔接线熔接在加强筋处,产品表面无熔接线。
[0014]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排气槽和第二排气槽,达到了空气在熔融状态的塑料进入模具型腔的一瞬间排净的效果。本技术设置有第一排气槽和第二排气槽,下模具本体上表面两侧的前后两端分别开设有两个第一排气槽,第一排气槽与型腔连通,下模具本体上表面的前后两端分别等距开设有三个第二排气槽,第二排气槽分别与塑胶流道和型腔连通。型腔和浇注系统中存在的空气、塑料原料含有的水分在高温下蒸发而产生的水蒸气、高温下塑料分解产生的气体、塑料中某些添加剂挥发或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气体等几部分空气,在熔融状态的塑料进入模具型腔的一瞬间排净。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下模具本体;2、定位槽;3、第一排气槽;4、进胶口;5、塑胶流道;6、定位块;7、型腔;8、第二排气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2]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管件熔接线消除用模具,包括下模具本体1、第一排气槽3、进胶口4和第二排气槽8,下模具本体1上表面一侧的中间开设有定位槽2,下模具本体1上表面另一侧的中间焊接有定位块6。下模具本体1和上模具本体对接,下模具本体1上的定位块6插进上模具本体的插槽内,上模具本体的插块插进下模具本体1的定位槽2内。
[0023]下模具本体1上呈矩形阵列开设有四个进胶口4,进胶口4贯通下模具本体1。进胶
口4处的下模具本体1上表面开设有塑胶流道5,两个塑胶流道5以下模具本体1中轴线对称分布,塑胶流道5与型腔7连通。进胶口4与塑胶流道5连通,下模具本体1顶部的前后两端分别等距开设有四个型腔7。注塑时,外部滑块插入型腔7中,塑胶从下模具本体1底部进入进胶口4,塑胶通过进胶口4进入到塑胶流道5中,塑胶通过塑胶流道5进入到型腔7中,塑胶在型腔7内壁与滑块外壁之间的空隙中形成管件坯。进胶口4位置至产品背面,改变胶体流动方向,使熔接线熔接在加强筋处,产品表面无熔接线。
[0024]下模具本体1上表面两侧的前后两端分别开设有两个第一排气槽3,第一排气槽3与型腔7连通,下模具本体1上表面的前后两端分别等距开设有三个第二排气槽8,第二排气槽8与型腔7错开,第二排气槽8分别与塑胶流道5和型腔7连通。注塑时,型腔7和浇注系统中存在的空气、塑料原料含有的水分在高温下蒸发而产生的水蒸气、高温下塑料分解产生的气体、塑料中某些添加剂挥发或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气体等几部分空气,在熔融状态的塑料进入型腔7的一瞬间通过第一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件熔接线消除用模具,包括下模具本体(1)、第一排气槽(3)、进胶口(4)和第二排气槽(8),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本体(1)上呈矩形阵列开设有四个进胶口(4),所述进胶口(4)处的下模具本体(1)上表面开设有塑胶流道(5),进胶口(4)与塑胶流道(5)连通,所述下模具本体(1)顶部的前后两端分别等距开设有四个型腔(7),所述下模具本体(1)上表面两侧的前后两端分别开设有两个第一排气槽(3),所述下模具本体(1)上表面的前后两端分别等距开设有三个第二排气槽(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件熔接线消除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胶口(4)贯通下模具本体(1)。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津生高金龙胡敏孙健慧
申请(专利权)人:日丰企业天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