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9967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2 23: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包括一载体、一发光单元、一波长转换层及一反射结构。载体具有一承载面。发光单元设置于承载面上,并具有一发光面。波长转换层设置于发光单元上,波长转换层具有面向发光面的一入光面、相对于入光面的一上出光面,以及连接上出光面及入光面的一侧出光面。反射结构设置于承载面上,反射结构具有一内侧反射面,反射结构环绕发光单元以及波长转换层,反射结构的顶部具有一上反射面,其与内侧反射面相连。上反射面所在的高度位置高于入光面的高度位置,且低于上出光面的高度位置。如此,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具有较佳的发光效率。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具有较佳的发光效率。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具有较佳的发光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封装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发光二极管具有低耗电、寿命长以及发光效率佳的优点,且可耐受多次重复开关的动作,因此,发光二极管逐渐取代市面上的荧光灯,作为照明用光源。一般来说,发光二极管中的材料与金属电极,容易因外界的水气与氧气而氧化,因此,为了防止水气及氧气与发光二极管接触,一般会对发光二极管进行封装。
[0003]请参阅图12所示,图12为现有技术中的其中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发光二极管作为一发光单元20

,并设置于一载体10

上。发光单元20

上设置有一波长转换层40

,如此一来,当发光单元20

发出的光线通过波长转换层40

之后,便会转换成特定的颜色。另可在发光单元20

与波长转换层40

之间设置一黏着层30

。载体10

上设置有一反射结构50

,反射结构50

环绕发光单元20

以及波长转换层40

,且反射结构50

的一上反射面51

与波长转换层40

的一上出光面42

齐平。
[0004]然而,在图12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中,波长转换层40
’<br/>的全部侧出光面43

以及发光单元20

的全部侧面22

皆与反射结构50

接触,因此,波长转换层40

的全部侧出光面43

和发光单元20

的全部侧面22

所发出的光无法宣泄出来,进而对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发光亮度产生负面影响,且容易产生黄晕现象(yellow-ring effect)。
[0005]图13是图12所示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配光曲线仿真图(simulation diagram of light distribution curve)。由图13可得知,现有技术中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在各个角度的光强度差距较大,故具有出光均匀性较差的问题。
[0006]请参阅图14所示,图14为现有技术中的另外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图14所示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与图12所示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相似,其差异在于: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一填隙胶体70

,并且,发光单元20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彼此间隔排列,因此,填隙胶体70不仅填充于发光单元20与反射结构50之间,也填充于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之间。
[0007]类似的,在图14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中,反射结构50

的上反射面51

与波长转换层40

的上出光面42

齐平。因此,图14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也具有发光效率较差以及容易产生黄晕现象(yellow-ring effect)的问题。
[0008]据此,现有技术中的发光二极管的封装结构仍有待改善,以维持发光二极管本身体积小的优势,并提升发光二极管于封装后的发光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0010]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
管封装结构。所述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包括一载体、一发光单元、一波长转换层以及一反射结构。所述载体具有一承载面。所述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承载面上,所述发光单元具有一发光面。所述波长转换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单元上,所述波长转换层具有面向所述发光面的一入光面,及相对于所述入光面的一上出光面,以及连接所述上出光面及所述入光面的一侧出光面。所述反射结构设置于所述承载面上,所述反射结构具有一内侧反射面,其环绕所述发光单元以及所述波长转换层,所述反射结构的顶部具有一上反射面,其与所述内侧反射面相连。其中,所述上反射面所在的高度位置高于所述入光面的高度位置,且低于所述上出光面的高度位置。
[0011]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能通过“所述上反射面所在的高度位置高于所述入光面的高度位置,且低于所述上出光面的高度位置”的技术方案,以提升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发光效率。
[0012]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侧视剖面图。
[0014]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侧视剖面图。
[0015]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侧视剖面图。
[0016]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侧视剖面图。
[0017]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侧视剖面图。
[0018]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侧视剖面图。
[0019]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侧视剖面图。
[0020]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侧视剖面图。
[0021]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九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侧视剖面图。
[0022]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十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侧视剖面图。
[0023]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配光曲线仿真图。
[0024]图12为现有技术中其中一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侧视剖面图。
[0025]图13为图12所示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配光曲线仿真图。
[0026]图14为现有技术中另外一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侧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来说明本专利技术所公开有关“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实施方式。
[0028]为了克服现有的发光二极管于封装后,发光效率降低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中,反射结构环绕于波长转换层,但不完全遮挡波长转换层的侧出光面。如此,可减少被反射结构吸收的光线,并达到提升发光效率的效果。
[0029]请参阅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包括:一载体10、一发光单元20、一黏着层30、一波长转换层40以及一反射结构50。
[0030]载体10具有一承载面11。
[0031]发光单元20设置于载体10的承载面11上,发光单元20具有一发光面21及一侧面22,发光面21位于发光单元20背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包括:一载体,其具有一承载面;一发光单元,其设置于所述承载面上,所述发光单元具有一发光面;一波长转换层,其设置于所述发光单元上,所述波长转换层具有面向所述发光面的一入光面,及相对于所述入光面的一上出光面,以及连接所述上出光面及所述入光面的一侧出光面;以及一反射结构,其设置于所述承载面上,所述反射结构具有一内侧反射面,其环绕所述发光单元以及所述波长转换层,所述反射结构的顶部具有一上反射面,其与所述内侧反射面相连;其中,所述上反射面所在的高度位置高于所述入光面的高度位置,且低于所述上出光面的高度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结构的所述上反射面与所述承载面平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结构的所述上反射面相对于所述承载面倾斜一预定角度,所述预定角度为大于0度至小于90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角度为25度至65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一透光体,所述透光体设置于所述上反射面上,并且与所述波长转换层的所述侧出光面相接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体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树勇李鹏飞张利
申请(专利权)人:光宝光电常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