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灯及照明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9777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荧光灯及安装了此灯的照明器具,所述荧光灯中,借由增厚保护膜并抑制光反射膜的膜剥落,而使流明维持率以及外观等品质得到提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荧光灯具备:密封的管状玻璃灯泡;使此灯泡内产生放电的电极产生单元;封入在所述灯泡内的放电介质;保护膜,形成在所述灯泡内表面且膜厚为0.2~0.9μm;光反射膜,形成在此保护膜上的规定位置处,并含有大于等于25wt%的焦磷酸锶微粒;以及荧光体膜,形成在较此光反射膜更靠内侧部分上。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通过增厚保护膜来提高流明维持率,并且可以抑制光反射膜的膜剥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玻璃灯泡中设置着光反射膜的荧光灯及使用此荧光 灯的照明器具。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普通照明用的荧光灯中,在灯泡与荧光体膜之间设置着涂布了焦磷酸4丐、氧化钛或氧化铝(alumina)等白色细粉末的光反射膜,由 此提高来自于开口部(光反射膜的非形成部)的光放射,从而使例如直下 照度(illumination intensity )提高。例如,当以光反射膜形成侧位于上方的 方式来将直管形的反射式荧光灯安装在天花板安装器具上并点亮时,因来 自于未形成着光反射膜的下方开口部侧的光集中向器具下方放射,所以可 以使下面侧的照度显着地得到提高。形成此先前的光反射膜的白色细粉末的形态,通常使用例如焦磷酸4丐 等粒块状微粒。形成反射膜的白色细粉末的大致为球形的微粒的平均粒径 为0.5-2.0 iam左右,并形成10 ~ 30 |im左右的膜厚(成膜后)(例如,参 照专利文献l)。[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 _ 196347号公报但是,当保护膜的膜厚较厚时,此光反射膜可能会发生龟裂或膜剥落。 因此,实际上,在形成着光反射膜的灯中,必须使保护膜的膜厚较薄,就 流明维持率(lumen maintenance factor)的方面来看,此为不利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研究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荧光 灯以及安装有该灯的照明器具,该焚光灯具备光反射膜,能够充分确保保 护膜的膜厚,并且抑制光反射膜发生龟裂或膜剥落。本专利技术的第 一专利技术的荧光灯的特征在于具备密封的管状玻璃灯泡; 使此灯泡内产生放电的电极产生单元;封入在所述灯泡内的放电介质;保 护膜,形成在所述灯泡内表面,且膜厚形成为0.2-0.9 pm;光反射膜,形 成在此保护膜上的规定位置处,并含有大于等于25wt。/。(重量百分比)的 焦磷酸锶微粒;开口部,借由光反射膜的非形成部而形成;以及焚光体膜, 形成在光反射膜的内侧。在管状玻璃灯泡的圓周方向的规定范围内,形成着光反射率较高且光 透射率较低的光反射膜,而未形成此光反射膜的剩余部分成为光透射率较高的开口部(光反射膜非形成部)。因此,当本专利技术的荧光灯点亮时,来自 于灯泡外周面的光放射也并不均等,从沿着灯泡轴方向的开口部(光反射膜非形成部)放射的光强度(light intensity)(光量)中,增加了经灯泡内 的光反射膜所反射的反射光,从而光强度(光量)得到提高(增大),使得 开口部的照射方向的被照射面变得更加明亮。本专利技术中,所谓光反射膜是指具有如下作用的膜,即,以可见光的波 长范围(约380-约780 nm)为对象,使此可见光的大部分被反射,使一 部分穿透。光反射膜含有大于等于25 wt。/。的焦磷酸锶微粒。如果光反射膜中含有 大于等于25 wt。/。的焦磷酸锶,则当形成在保护膜上时,可以获得膜剥落的 抑制效果高的光反射膜。另外,除焦磷酸锶以外,光反射膜还可以含有小 于75 wt。/。的硼酸钡 4丐(barium'calcium barate )、焦石粦酸4丐、!U匕镧等材泮+。而且,考虑到反射率或剥离等,光反射膜的膜厚优选为10~40 )Lim左右。而且,当为快速启动(rapid starting)式荧光灯等时,即便光反射膜形 成在透明导电膜上所形成的保护膜上,也可以起到与所述第一专利技术的记载 相同的作用。而且,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膜的厚度为0.2-0.9 (am,与先前的具有光反射膜 的焚光灯相比,可以有效地抑制水银的侵入,可期待提高流明维持率。如 果保护膜的膜厚小于0.2 iiim,则无法期待提高流明维持率,如果大于等于 0.9 则光反射膜发生龟裂的概率提高,并且光反射膜的可见光透射率降 低。玻璃灯泡可以使用先前使用的管径为28~38 mm的灯泡、直径较先前 更细的管径约为25.5 mm的灯泡、以及直径进一步变细的管径约为16 mm 的灯泡。并且,管状玻璃灯泡可以为直管形、环形、以及弯曲形等任何形状。 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专利技术所述的荧光灯中, 保护膜含有大于等于50 wt。/。的球形二氧化硅微粒。如果保护膜中含有大于 等于50 wt。/。的球形二氧化硅微粒,则抑制碱金属从玻璃表面扩散的效果提 高,并且可以使致密的膜的膜厚变厚,因而可以有效地抑制水银侵入玻璃 灯泡中。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专利技术的荧光灯的特征在于光反射膜中含有大于等于25 wt。/。的焦磷酸锶微粒,所述焦磷酸锶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0-7.0 nm,且结 晶 形状为板状。如果平均粒径小于2.0 |im,则为了获得所需的反射率而必须增加涂布 质量,导致成本增加。而且,当超过7.0pm时,粒子间的粘合能力降低,具有光反射膜容易剥离等缺点。因此,平均粒径为2.0 ~ 7.0 nm,优选为3.0 ~ 6.0 |iim左右。另外,此处将板状结晶微粒的尺寸称作粒径,但本专利技术中所说的粒径 并不单指球体的直径,由于微粒的形状不固定,所以用长宽或厚度(高度) 等中的最大直径大小来定义粒径。而且,可以认为,由于本第三专利技术的光反射膜是将由结晶结构为板状 的焦磷酸锶微粒所构成的材料堆积而形成的,所以与粒子为球形结晶的微 粒相比,所述光反射膜的膜结构成为不规则且错综复杂的结构,因而成为 较好地防止膜剥落或龟裂的被膜。另外,该所谓板状微粒的结晶结构,是指具有平行的一对表背平面, 且成为此平面间的厚度尺寸小于平面的最小直径尺寸的状态的结构。其中, 只要有作用效果,则柱形等形状也可。而且,形成光反射膜的板状微粒材料的占有率越高,则光反射率越好, 优选的是,相对于光反射膜形成材料的总质量,为90wt。/。或90wt。/。以上。 本专利技术的第四专利技术的荧光灯的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灯泡为环形。 对于本专利技术的荧光灯而言,当对预先形成着光反射膜的玻璃灯泡进行 弯曲加工时,光反射膜的龟裂或膜剥落的抑制效果高于先前的具有光反射 膜的荧光灯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第五专利技术的照明器具的特征在于具备器具本体;设置在此 器具本体上的支撑构件;由此支撑构件所支撑的所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专利技术至第四专利技术中任一项所述的荧光灯;以及与此荧光灯相连接的照明电路 (lighting circuit)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专利技术的照明器具安装着如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 一 专利技术至第四 专利技术中任一项的荧光灯,并且,当配设在例如天花板面等时,是以开口部 朝向下方的方式来安装荧光灯的。并且,当将灯点亮时,天花板面侧由于 设置着光反射膜,从而光放射较弱,而灯的下方侧进行着主要来自于开口 部的强光、即光量多的光放射,所以能够使照射面明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专利技术,可以提供一种如下所述的荧光灯与具备先 前的反射膜的荧光灯相比,可以提高流明维持率,并且具备膜剥落的抑制 效果较高的光反射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专利技术,可以通过抑制碱金属从玻璃灯泡析出,来提 高流明维持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专利技术,由于在光反射膜的材料中使用了板状的焦磷 酸锶微粒结晶,所以微粒之间的结合较强,与先前的被膜相比,能够抑制 所发生的龟裂或剥离。而且,由于使用了平均粒径为2.0-7.0 pm的微粒, 所以可以获得所需的反射率,并且可以确保被膜强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专利技术,可以提供一种光反射膜的剥离较少的环形荧光灯(circular fluorescent l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荧光灯,其特征在于具备:玻璃灯泡,为密封的管状;电极产生单元,使所述灯泡内产生放电;放电介质,封入在所述灯泡内;保护膜,形成在所述灯泡内表面,且膜厚形成为0.2~0.9μm;光反射膜,形成在所述保护膜上的规定位置处,并含有大于等于25wt%的焦磷酸锶微粒;开口部,借由光反射膜的非形成部而形成;以及荧光体膜,形成在光反射膜的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6-8-23 2006-2270851、一种荧光灯,其特征在于具备玻璃灯泡,为密封的管状;电极产生单元,使所述灯泡内产生放电;放电介质,封入在所述灯泡内;保护膜,形成在所述灯泡内表面,且膜厚形成为0.2~0.9μm;光反射膜,形成在所述保护膜上的规定位置处,并含有大于等于25wt%的焦磷酸锶微粒;开口部,借由光反射膜的非形成部而形成;以及荧光体膜,形成在光反射膜的内侧。2、 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光纪直木庄司吉田正彦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