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城市便捷运载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城市立体运载网络,所述城市立体运载网络包括动力轨道以及立柱;所述立柱有若干个且间隔排布于城市道路上;所述动力轨道固定于所述立柱的上端并构成轨道网络;运载车,所述运载车有若干个且可沿所述动力轨道运行;运输管理后台,所述运输管理后台与若干个运载车以及立柱通过无线数据网络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利用现有的桥梁立柱等基础设施,构建高层运载网络,实现单人单车运载,充分利用了城市的立体空间,实现点对点精准可靠的运送,减缓因私家车数量增长造成的道路拥堵问题;方便个性化定制出行计划,高效省时,为城市交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便捷运载工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运输
,具体是指一种城市便捷运载工具。
技术介绍
[0002]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道路越来越拥挤,乘坐公共交通成为人们所倡导的出行方式。但是城市里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然而,由于考虑到交通、安全和人员疏散等问题,许多高层建筑物距离地铁口、公交车站等交通节点的地点较远,尤其是许多城市的老城区,更是道路拥挤,出行不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十分严重,现有技术中提出的共享单车等解决方案,只能解决平面内的人员疏导,无法直接对接交通节点和高层或超高层进行人员疏导,现有的解决方案要么无法解决空间问题,要么还会造成其他问题,影响交通。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城市便捷运载工具:
[0004]一种城市便捷运载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5]城市立体运载网络,所述城市立体运载网络包括动力轨道以及立柱;所述立柱有若干个且间隔排布于城市道路上;所述动力轨道固定于所述立柱的上端并构成轨道网络;
[0006]运载车,所述运载车有若干个且可沿所述动力轨道运行;
[0007]运输管理后台,所述运输管理后台与若干个运载车以及立柱通过无线数据网络相连,所述运输管理后台用于发布指令、信息处理以及系统升级。
[0008]作为改进,所述运载车为自动运行的电力车;所述运载车为点到点运停模式。
[0009]作为改进,所述运载车内容纳腔的空间可容纳满足单人加行李的出行需求。
[0010]作为改进,所述运载车的运行时速为40公里每小时;所述运载车的有效载重为150公斤。
[0011]作为改进,所述动力轨道采用高强度合金轨道制成。
[0012]作为改进,所述动力轨道包括变岔道、弯道以及十字交叉道;所述动力轨道均为单向运行。
[0013]作为改进,所述立柱的长度以及宽度均不大于50公分。
[0014]作为改进,所述立柱上设有照明具,所述照明具与运输管理后台电性连接。
[0015]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利用现有的桥梁立柱等基础设施,构建高层运载网络,实现单人单车运载,充分利用了城市的立体空间,实现点对点精准可靠的运送,减缓因私家车数量增长造成的道路拥堵问题;方便个性化定制出行计划,高效省时,为城市交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城市便捷运载工具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7]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城市便捷运载工具的结构示意图二。
[0018]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城市便捷运载工具的结构示意图三。
[0019]如图所示:1、动力轨道;2、立柱;3、运载车;4、照明具。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竖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一种城市便捷运载工具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2]结合附图,图1~3,一种城市便捷运载工具,包括
[0023]城市立体运载网络,城市立体运载网络包括动力轨道1以及立柱2;立柱2有若干个且间隔排布于城市道路上;立柱2可采用现有存在的桥梁立柱,能够有效较少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开销;动力轨道1固定于立柱2的上端并构成轨道网络;动力轨道1为载具提供动力和安全可靠的连接;动力轨道1的安装高度为不影响现在的道路交通的上方,最好设于行道树的上方,或中央隔离带的上方;动力轨道1应为可便捷更换的部件。
[0024]运载车3,运载车3有若干个且可沿动力轨道1运行,随动力轨道1的延伸,可行进于每条街道、小区或直达大楼内部,运载车3可以采用个人拥有的定制化策略,可以通过网上站点共享预约;
[0025]运输管理后台,运输管理后台与若干个运载车3以及立柱2通过无线数据网络相连,运输管理后台用于发布指令、信息处理以及系统升级;通过运输管理后台能够对运行中的运载车3进行统一后台管理,便于调度、错峰。
[0026]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运载车3为自动运行的电力车;运载车3为点到点运停模式。
[0027]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运载车3内容纳腔的空间可容纳满足单人加行李的出行需求。
[0028]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运载车3的运行时速为40公里每小时;运载车3的有效载重为150公斤。
[0029]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动力轨道1采用高强度合金轨道制成;动力轨道1的强度需达到单跨在8米,每跨中间至少有1辆载具运行的情况下不变形。
[0030]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动力轨道1包括变岔道、弯道以及十字交叉道;动力轨道1均为单向运行。
[0031]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立柱2的长度以及宽度均不大于50公分;立柱2的高度需要根据部署街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立柱2间的安装间距可以根据轨道能够安全运行的强度进行调整。
[0032]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立柱2上设有照明具4,照明具4与运输管理后台电性连接,照明具4能够给在夜间运行的运载车提供照明,同时,可以作为道路路灯使用。
[0033]以上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
只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便捷运载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城市立体运载网络,所述城市立体运载网络包括动力轨道(1)以及立柱(2);所述立柱(2)有若干个且间隔排布于城市道路上;所述动力轨道(1)固定于所述立柱(2)的上端并构成轨道网络;运载车(3),所述运载车(3)有若干个且可沿所述动力轨道(1)运行;运输管理后台,所述运输管理后台与若干个运载车(3)以及立柱(2)通过无线数据网络相连,所述运输管理后台用于发布指令、信息处理以及系统升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便捷运载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载车(3)为自动运行的电力车;所述运载车(3)为点到点运停模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城市便捷运载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载车(3)内容纳腔的空间可容纳满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青山,
申请(专利权)人:李青山,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