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47697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08
冷却系统(10)具备多个热交换部(20、30、50)、风门装置(60)以及控制部(81)。控制部判断是否需要增加在与特定的热交换部(20、30)不同的其他热交换部(50)流动的空气的风量,在判断为需要增加在其他热交换部流动的空气的风量的情况下,通过使风门装置的开度向成为闭状态的方向变化来减少在特定的热交换部流动的空气的风量,并增加在其他热交换部流动的空气的风量。风量。风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冷却系统
[0001]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0002]本申请基于2019年5月1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

091111号并主张其优先权的利益,将该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照编入于本说明书。


[0003]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0004]以往,有以下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冷却系统。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冷却系统具有风量比例调整引导件,该风量比例调整引导件对流向车辆的冷凝器和散热器的行驶风的风量与流向中冷器的行驶风的风量的风量比例进行调整。冷凝器与散热器在行驶风的流动方向上排列配置。冷凝器相比于散热器配置于行驶风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中冷器被配置为在与行驶风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冷凝器和散热器相邻。
[0005]风量比例调整引导件由形成为从冷凝器与中冷器之间朝向行驶风的上游侧延伸的板状的部件构成。风量比例调整引导件在冷凝器与中冷器之间的部分具有旋转轴,通过以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可以使流向散热器和冷凝器的行驶风的风量增加,或使流向中冷器的行驶风的风量增加。在车辆的速度比规定速度快的高速行驶时,该冷却系统使风量比例调整引导件旋转,以使流向中冷器的行驶风的风量增加。另外,在发动机冷却水的温度上升的情况下,或者冷凝器内的压力上升而空调负荷增加的情况下,该冷却系统使风量比例调整引导件旋转,以使流向散热器和冷凝器的行驶风的风量增加。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

112186号公报
[0009]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冷却系统中,将风量比例调整引导件的长度设置的越长,就越能够提高风量的控制性,但是有搭载性恶化的风险。反之,将风量比例调整引导件的长度设置地越短,就越能够提高搭载性,但风量的控制性可能降低。这样,在引用文献1所记载的冷却系统中,由于风量的控制性与搭载性具有取舍关系,因此很难兼顾两者。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风量的控制性和搭载性的冷却系统。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冷却系统具备多个热交换部、风门装置以及控制部。多个热交换部通过在流动于内部的流体与流动于外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来冷却流体。风门装置被配置为与多个热交换部中的、至少特定的热交换部的芯面相对,并且能够调整在特定的热交换部流动的空气的风量。控制部控制风门装置。控制部判断是否需要增加在与特定的热交换部不同的其他热交换部流动的空气的风量,在判断为需要增加在其他热交换部流动的空气的风量的情况下,通过使风门装置的开度向成为闭状态的方向变化来减少在
特定的热交换部流动的空气的风量,并增加在其他热交换部流动的空气的风量。
[0012]根据该结构,通过控制部对风门装置进行控制,从而能够调整在其他热交换部流动的空气的风量,因此,能够确保风量的控制性。另外,由于风门装置被配置为与特定的热交换部的芯面相对,因此,不会有以往的冷却系统那样的、用于调整风量的部件在空气流方向上大幅地突出的情况,因此能够确保搭载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
[0014]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的立体结构的立体图。
[0015]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的电结构的框图。
[0016]图4是表示通过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执行的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0017]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的动作例的图。
[0018]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冷却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
[0019]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冷却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
[0020]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的立体结构的立体图。
[0021]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的电结构的框图。
[0022]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冷却系统的立体结构的图。
[0023]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冷却系统的立体结构的图。
[0024]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的立体结构的图。
[0025]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的立体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参照附图对冷却系统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结构要素尽可能地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0027]<第一实施方式>
[0028]首先,对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10进行说明。冷却系统10搭载于车辆。冷却系统10具备冷凝器20、散热器30、风扇装置40、中冷器50、第一风门装置60以及第二风门装置70。这些要素配置于车辆的发动机室内的空气通路90。在空气通路90中,从车辆的格栅开口部导入的空气即行驶风沿箭头Y1所示的方向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凝器20和散热器30相当于特定的热交换部,中冷器50相当于与特定的热交换部不同的热交换部。
[0029]以下,为了方便起见,将箭头Y1所示的方向称为“空气流方向Y1”。另外,将从格栅开口部导入的空气称为“外气”。图中的箭头X所示的方向表示车辆左右方向,箭头Y所示的方向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箭头Z所示的方向表示车辆高度方向。
[0030]冷凝器20是构成搭载于车辆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的要素之一。冷凝器20是通过循环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与外气的热交换来使制冷剂冷却而冷凝的热交换器。冷凝器20具备芯部21以及箱22、23。
[0031]芯部21具有多个管和多个翅片。多个管在车辆高度方向Z上具有规定的间隙地层叠配置。管形成为沿车辆左右方向X延伸。在管的内部形成有制冷剂的流动流路。外气沿箭头Y1所示的方向在多个管之间的间隙流动。翅片配置于相邻管之间的间隙。翅片通过增加
对于外气的传热面积来提高冷凝器20的热交换效率。以下,将芯部21的空气流方向Y1的上游侧的外表面称为“上游侧芯面210”,将空气流方向Y1的下游侧的外表面称为“下游侧芯面211”。
[0032]箱22、23分别配置于车辆左右方向X上的芯部21的两端部。各箱22、23是向芯部21的各管分配制冷剂或聚集流过芯部21的各管的制冷剂的部分。
[0033]在冷凝器20中,通过在流动于芯部21的各管的制冷剂与流动于芯部21的各管的外部的外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制冷剂被冷却而冷凝。
[0034]散热器30相对于冷凝器20配置于空气流方向Y1的下游侧。散热器30是通过发动机冷却水与外气的热交换来冷却发动机冷却水的热交换器。散热器30具备芯部31以及箱32、33。
[0035]与冷凝器20的芯部21同样地,芯部31具有多个管和多个翅片。以下,将芯部31的空气流方向Y1的上游侧的外表面称为“上游侧芯面310”,将空气流方向Y1的下游侧的外表面称为“下游侧芯面311”。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热交换部(20、30、50、31a、31b),该多个热交换部通过在流动于内部的流体与流动于外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来冷却流体,风门装置(60),该风门装置被配置为与多个所述热交换部中的、至少特定的热交换部(20、30、31a、31b)的芯面(310、211)相对,并且能够调整在所述特定的热交换部流动的空气的风量;以及控制部(81),该控制部控制所述风门装置,所述控制部判断是否需要增加在与所述特定的热交换部不同的其他热交换部(50、31a、31b)流动的空气的风量,在判断为需要增加在所述其他热交换部流动的空气的风量的情况下,通过使所述风门装置的开度向成为闭状态的方向变化来减少在所述特定的热交换部流动的空气的风量,并增加在所述其他热交换部流动的空气的风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装置被配置为仅与多个热交换部中的所述特定的热交换部(31a、31b)的芯面(310)相对。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真岛康太安田位司三桥拓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