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型开关构造(二)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2970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进型开关构造(二),包括有:一座体(1)、一按键体(2)、一第一弹性体(3)、一第二弹性体(4)及一盖体(5)所构成,在前述的按键体(2)受外力推动时,即会产生一电气信号输出,用以控制各项功能的切换或选项操作,其特征在于: 上述的按键体(2)的颈部(22)上开设有一组接部(221),该组接部(221)上设有一嵌接部(222); 该导电片(25)嵌接于上述的嵌接部(222)上,其上一端具有一组接于组接部(221)的套接部(251),而另一端具有一与颈部(22)底端配置的接触部(252); 该光源产生器(24)配置于上述套接部(251)中,其上具有一正、负端(242、241),该正端(242)或负端(241)可与套接部(251)或第一弹性体(3)连接;及 该盖体(5)上设有多个扣接部(51),并于其一扣接部(51)上承接有一连接片(52); 借此,在按键体(2)受外力推动时,该第二弹性体(4)会与盖体(5)接触,该连接片(52)所连接的正(负)电即可传到光源产生器(24)的正(负)端(242),而转动部(23)背面所固接的第一弹性体(3)的接触端(32)即与第一容置部(12)内部的线路(121)接触,而提供一负(正)电传到光源产生器的负(正)端(241),此时即可输出一电气信号,在送出电气信号的同时光源产生器(24)也被点亮。(*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进型开关构造(二),尤指一种在开关构造使用时,该开关构造会产生一光源显示。而上述所提的开关构造包括有一座体、一按键体、一第一弹性体、一第二弹性体及一盖体所构成,在按键体受外力被前后推动时,该按键体的颈部会于座体的空间中动作,此时即可连动转动部转动,在转动部转动时,让第二弹性体的自由端向第二容置部延伸,而转动部背面所固接的第一弹性体的接触端即与第一容置部内部的线路接触,此时即可输出一电气信号,此信号即可控制窗口中各项功能的选项或功能切换的操作。虽然此开关构造可让使用者轻松操作窗口上各项功能的切换或选项,但此开关在发生故障时,或者是否启动,使用者根本无法得知,必须通过窗口功能切换状态才可得知此开关有故障或损坏。但是有时候窗口功能无法作切换时,也未必是开关故障或损坏。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缺陷,避免缺陷存在,本技术于开关构造内部配置有一光源,在开关构造起动时,同时也产生一光源显示,以表示开关被起动,且光源的呈现也让使用上增添许多新鲜感。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使光源能显示两种以上的颜色,可作操作正确或错误的显示。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于开关按键体的颈部上开设有一组接部,于组接部内配置有一光源产生器,在前述的按键体受外力推动后,该光源产生器立即点亮,产生的光源,表示开关被起动,同时该光源的呈现也让使用上增添许多新鲜感。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与实施例,现配合附图说明如下。图2为图1的构造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未盖盖体内部组合示意图。图4-1为图3的动作示意图。图4-2为图3的另一方向动作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2所示,为本技术的开关构造外观立体及构造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改进型开关构造(二),包括有一座体1、一按键体2、一第一弹性体3、一第二弹性体4及一盖体5所构成,用以控制各项功能的切换或选项操作,在操作时,由于按键体2内部配置有一光源产生器24,因此按键体2被推动时光源产生器24会产生一显示光源,以表示开关被起动,同时该光源的呈现也让使用上增添许多新鲜感。上述所提的座体1具有一厚实部11,该厚实部11围成有一第一容置部12及第二容置部13,于该第一容置部12底部具有导通线路121,此导通线路121具有延伸与接脚14相通,形成一电源的输入及控制信号的输出,而前述厚实部11对应于第一容置部12上设有一供按键体2动作的空间15;另外,于第一容置部12内具有一枢接按键体2的枢轴16;再于前述的厚实部11底部设有一扣接部17。该按键体2上具有一呈弧状的键帽21,该键帽21承接有一颈部22,该颈部22承接有一转动部23,该转动部23上凸设有一枢接于上述枢轴16的枢接部231,而在枢接部231周围形成有一动作部232;另于前述的颈部22上开设有一贯穿键帽21表面的组接部221,该组接部221延伸有一嵌接部222,该嵌接部222得以嵌接一导电片25,在导电片25嵌接于嵌接部222后,该导电片25一端呈中空状态的套接部251则组接于组接部22中,而导电片25另一端的接触部252则贴附于颈部22的底部,并于接触部252一端具有一扣接部253,此扣接部253可扣接于颈部22的底部侧端上,以防止导电片25松动或脱离,于前述的套接部251内配置由发光二极管或灯泡所组成的光源产生器24,此光源产生器24的负(正)端241则与导电片25的套接部251套接,而光源产生器24的正(负)端242则与第一弹性体(浮动接触点)3连接。该第一弹性体(浮动接触点)3上具有一组相对称的定位部31,此定位部31定位上述转动部23背面的凸部233上,而第一弹性体3上延伸有一组相对称的接触端32,此接触端32随转动部23转动而与第一容置部12内部的线路121接触,即可产生一按键体2动作时的信号输出。该第二弹性体4配置于上述的动作部232上,其上具有一卷收部41,该卷收部41配置于上述的枢接部231外缘,而卷收部41的两自由端42分别枢接于上述第二容置部13中,在第二弹性体4配置于动作部232里时,该卷收部41顶部与导电片25的接触部252接触。该盖体5,其上具有多个扣接部51,此扣接部51扣接于座体1的扣接部17上,让盖体5得以固接于座体1上,再于前述任一扣接部51上延伸有一连接片52,此连接片52得以连接正电或负电。参见图3、4-1、4-2所示,为图1未盖盖体内部组合及图3的动作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按键体2、光源产生器24、第一弹性体3及第二弹性体4分别组装于座体1内后,再于盖体5的连接片52上通有正(负)电,而第一容置部12内部的线路121则通有负(正)电。在按键体2的键帽21受外力被前后推动时,该按键体2的颈部22会于座体1的空间15中动作,即可连动转动部23转动,在转动部23转动时,让第二弹性体4的自由端42向第二容置部13延伸,此时第二弹性体4的卷收部41会产生微微倾斜而与盖体5接触,该连接片52所连接的正(负)电会通过盖体5传到第二弹性体4上,再由第二弹性体4的卷收部41传到导电片25的接触部252上,此时光源产生器24的正(负)端242即可获得一正(负)电,而转动部23背面所固接的第一弹性体3的接触端32即与第一容置部12内部的线路121接触,而提供一负(正)电,经第一弹性体(浮动接触点)3而传到光源产生器24的负(正)端241,此时即可输出一电气信号,在送出电气信号的同时光源产生器24也被点亮,以达到控制窗口中各项功能的选项或功能切换的操作。再者,在开关构造上通有正电之处,可连接一限流电阻(图中未示),可避免电流过大而烧坏光源产生器24,让光源产生器24可以得到一安全性的保护。参见图5所示,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导电片25的套接部251可分为第一、二半部254、255,并以第二半部255连接有一导线256与第一弹性体3连接,该第二半部255则与光源产生器24的负(正)端241连接;另外,第一半部254与光源产生器24的正(负)端242连接,当开关的按键体2受外力驱动时,即可将电源传输给光源产生器24,让光源产生器24产生显示光源。参见图6所示,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开关构造可运用于键盘,笔记本型计算机,或掌上型计算机,或者移动电话6上,在开关构造的按键体2受外力推动后,即可作窗口上的各功能选项或切换操作,同时光源产生器24所产生的光源也让使用上增添许多新鲜感。进一步,本技术所增设的光源产生器24除了可运用发光二极管或灯泡外,还可运用另一种冷光板,或者具有显示两种以上颜色的光源产生器24,以作操作正确或错误的显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型开关构造(二),包括有一座体(1)、一按键体(2)、一第一弹性体(3)、一第二弹性体(4)及一盖体(5)所构成,在前述的按键体(2)受外力推动时,即会产生一电气信号输出,用以控制各项功能的切换或选项操作,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按键体(2)的颈部(22)上开设有一组接部(221),该组接部(221)上设有一嵌接部(222);该导电片(25)嵌接于上述的嵌接部(222)上,其上一端具有一组接于组接部(221)的套接部(251),而另一端具有一与颈部(22)底端配置的接触部(252);该光源产生器(24)配置于上述套接部(251)中,其上具有一正、负端(242、241),该正端(242)或负端(241)可与套接部(251)或第一弹性体(3)连接;及该盖体(5)上设有多个扣接部(51),并于其一扣接部(51)上承接有一连接片(52);借此,在按键体(2)受外力推动时,该第二弹性体(4)会与盖体(5)接触,该连接片(52)所连接的正(负)电即可传到光源产生器(24)的正(负)端(242),而转动部(23)背面所固接的第一弹性体(3)的接触端(32)即与第一容置部(12)内部的线路(121)接触,而提供一负(正)电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明辉
申请(专利权)人: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