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向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0210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多方向开关包括:本体,设于本体底部之第一固定接点和第三固定接点,位于各固定接点上方之第一可动接点和第二可动接点,抵接于第一可动接点之操作件,操作件设有第二按压部,第二按压部按压第二可动接点,使第二可动接点与任一第三固定接点接触或分离,第一可动接点与第一固定接点常接触,其中,第二可动接点均匀分布于第一可动接点周围,且两者为一体设置,从而减少了多方向开关的制造工序和整体尺寸。(*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开关,尤其涉及一种应用在便携式电子装置上且可在多个方向上实现电性连接的多方向开关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现有的一种多方向开关10’,其包括壳体1’、第一固定接点(23’,24’,25’,26’)、共同固定接点22’、第二固定接点21’、第一可动接点3’、第二可动接点5’、操作构件6’及盖体7’。第一固定接点(23’,24’,25’,26’)、共同固定接点22’、第二固定接点21’设于壳体1’的底部11’。第一可动接点5’装设于操作构件6’上并可随操作构件6’一起移动,其具有常接触部51’与可动接触部52’,该常接触部51’与共同固定接点22’接触。第二可动接点3’覆盖于第二固定接点21’与共同固定接点22’上方,其具有中央部31’和边缘部32’,边缘部31’与共同固定接点22’接触。操作构件6’设于第二可动接点3’上方并具第一按压部63’及第二按压部。壳体1’与盖体7’组合用以收容各固定接点、第一可动接点5’、第二可动接点3’及操作构件6’。当竖直按压操作构件6’时,其第二按压部用以按压第二可动接点3’,使第二可动接点3’的中央部31’与第二固定接点21’接触或分离,当倾斜按压操作构件6’时,其第一按压部63’按压第一可动接点5’的可动接触部52’,使可动接触部52’与任一第一固定接点(23’,24’,25’,26’)接触或分离,如此实现其多方向开关的功能。由于该多方向开关10’的第一可动接点3’与第二可动接点5’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构件,从而使该多方向开关10’的制造工序复杂;另,第一可动接点3’的尺寸较大,从而使多方向开关10’的整体尺寸较大。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多方向开关,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制造工序简单及整体尺寸缩小的多方向开关。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种多方向开关,其包括本体,设于本体底部之第一固定接点和第三固定接点,位于各固定接点上方之第一可动接点和第二可动接点,抵接于第一可动接点之操作件,操作件设有第二按压部,第二按压部按压第二可动接点,使第二可动接点与任一第三固定接点接触或分离,第一可动接点与第一固定接点常接触,其中,第二可动接点均匀分布于第一可动接点周围,且两者为一体设置。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多方向开关的第一可动接点与第二可动接点系一体设置,制造过程中一体成型,减少了制造工序;又,第二可动接点紧凑设置于第一可动接点周围,使得多方向开关尺寸较小,有利于产品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一种多方向开关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多方向开关的组装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多方向开关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多方向开关于另一角度的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图3及图4,本技术多方向开关1包括本体2、固定接点组3、可动接点4、操作件5及盖体6。本体2为矩形状,其设有底部21及设置于底部21四周并垂直于底部21之侧壁22,底部21及各侧壁22形成一收容腔23。于每一侧壁22中间位置向收容腔23内凸设一凸出部24,自本体2外部于其中两相对侧壁22上对称开设第一卡合槽25,其贯穿每一侧壁22并延伸至底部21平面上,于另外两相对侧壁22上对称开设第二卡合槽26,其未贯穿各侧壁22。固定接点组3包括第一固定接点31、第二固定接点32及第三固定接点33,第一固定接点31、第二固定接点32与任一第三固定接点33之间相互独立。第三固定接点33设有接触平面331,第一固定接点31上设有第一凸台311,第二固定接点32上设置第二凸台321,第一凸台311和第二凸台321均位于接触平面331之上。可动接点4包括第一可动接点41和第二可动接点42。第一可动接点41为穹状,其设有中央部411及边缘部412。第二可动接点42紧凑且均匀分布于第一可动接点41周围,每个第二可动接点42均为一长条形弯曲弹片,弹片中央设有连接部421,其与第一可动接点41之边缘部412相连。自连接部421两端向上倾斜延伸设置第一弹性臂422,第一弹性臂422末端设有圆弧状抵接部423。自抵接部423继续向下倾斜延伸设置第二弹性臂424,第二弹性臂424末端设置为接触部425,其位于连接部421之上。操作件5包括作动部51,其包括矩形部511□多边形部513,以及位于多边形部513和矩形部511之间的圆柱部512。自多边形部513中央位置向可动接点4凸设第一按压部52,其为球体的一部分。操作件5另设有第二按压部53,其分设于多边形部513之边缘,每一第二按压部53中间设置凹槽536,其宽度略大于本体凸出部24的宽度。盖体6设有矩形基板61,基板61中央开设贯穿孔62,其孔径大于操作件圆柱部512的外径。自基板61两相对侧边向本体2延设第一卡扣63,其与本体2的第一卡合槽25相配合。自基板61另外两相对侧边向本体2延设第二卡扣64,其与本体2的第二卡合槽26相配合。各构件组合如下固定接点组3埋设于本体2的底部21,可动接点4放置于本体2的收容腔23内,第一可动接点41覆盖于第二固定接点32之上,其边缘部412接触第一固定接点31的第一凸台311,且为常接触状态,中央部411可与第二固定接点32的第二凸台321接触或分离。第二可动接点42可与任一第三固定接点33接触或分离。操作件5设置于可动接点4上方,第一按压部52抵接于第一可动接点41的中央部411,第二按压部53之凹槽536与本体2之凸出部24相配合,使得操作件可在限制范围内相对于本体2上下运动或倾斜运动。盖体6覆盖于本体2上方,操作件5之矩形部511从贯穿孔62中穿设并位于盖体6的外部,圆柱部512与贯穿孔62之间具有间隔,多边形部513与盖体6基板61接触并位于本体2之收容腔23内,盖体6的第一卡扣63扣合于本体2的第一卡槽25,盖体6的第二卡扣64扣合于本体2的第二卡槽26,从而使盖体6定位于本体2。在无外力作用时,第一可动作接点41的中央部411与第二固定接点321保持分离,第二可动接点42与任一第三固定接点33均保持分离,仅有第一可动接点41的边缘部411与第一固定接点31接触,多方向开关1处于断开状态。当外力沿圆柱部512的轴线方向按压矩形部511时,第一按压部52使第一可动接点41变形,从而使中央部411与第二固定接点32接触,第二可动接点42与任一第三固定接点33均保持分离,第二固定接点32与第一固定接点31导通,输出电信号。当外力向着任一第三固定接点33倾倒作动部51时,先由第二按压部53按压第二可动接点42的抵接部423,使第二可动接点42的接触部425与该第三固定接点33的接触平面331接触,进而第一按压部52按压第一可动接点41,使中央部411与第二固定接点32接触,从而使第二固定接点32、第一固定接点31与任一第三固定接点33之间导通,输出电信号。本技术之多方向开关1,由于第一可动接点41和第二可动接点42一体设置,制造过程中可动接点4仅需一个工序即可完成,相对于第一可动接点41和第二可动接点42分离设置的情况,减少了制造其中一个可动接点的制造工序,从而提高了制造多方向开关1的效率。另,第二可动接点42紧凑分布于第一可动接点41的周围,缩小了可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方向开关,其包括:本体,设于本体底部之第一固定接点和第三固定接点,位于各固定接点上方之第一可动接点和第二可动接点,抵接于第一可动接点之操作件,操作件设有第二按压部,第二按压部按压第二可动接点,使第二可动接点与任一第三固定接点接触或分离,第一可动接点与第一固定接点常接触,其特征在于:第二可动接点均匀分布于第一可动接点周围,且两者为一体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方向开关,其包括本体,设于本体底部之第一固定接点和第三固定接点,位于各固定接点上方之第一可动接点和第二可动接点,抵接于第一可动接点之操作件,操作件设有第二按压部,第二按压部按压第二可动接点,使第二可动接点与任一第三固定接点接触或分离,第一可动接点与第一固定接点常接触,其特征在于第二可动接点均匀分布于第一可动接点周围,且两者为一体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开关,其特征在于第二可动接点为长条形的弯曲弹片,弹片中间设有与第一可动接点相连的连接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方向开关,其特征在于自连接部两端向上倾斜延伸第一弹性臂,第一弹性臂末端设有圆弧状抵接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方向开关,其特征在于自抵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濑雄章谭世杰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