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反馈车门把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7605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1:11
一种电子反馈车门把手,其固定于车门上,包括把手主体和微动总成,所述把手主体固定于车门上,所述微动总成设于所述把手主体内并与汽车中控电连接,用户能够通过按压所述把手主体触发所述微动总成,所述微动总成通过被按压触发产生通断信号并发送至汽车中控,控制门锁的开启与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子反馈车门把手具有宽广的按压区域,按压过程中产生的反馈感有质感且不显生硬,有效提升操作感知和用户体验。有效提升操作感知和用户体验。有效提升操作感知和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子反馈车门把手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门把手
,尤其涉及一种电子反馈车门把手。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日益发展,电动吸合车门锁及电子锁技术都逐渐应用普及,而车门外开启把手作为开关门锁信号的输入,其设计形态也逐渐向电子化过渡。目前常见的电子把手多为使用按钮式开关或者使用硬直按压回位装置的结构,给用户的手感反馈生硬且艰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良好反馈感的电子反馈车门把手。
[0004]本专利技术的电子反馈车门把手包括把手主体和微动总成,所述把手主体固定于车门上,所述微动总成设于所述把手主体内并与汽车中控电连接,用户能够通过按压所述把手主体触发所述微动总成,所述微动总成通过被按压触发产生通断信号并发送至汽车中控,控制门锁的开启与否。
[0005]进一步地,所述微动总成包括微动开关和线束,所述微动开关与所述线束连接,所述微动开关通过所述线束与汽车中控电连接,所述微动开关能够在按压下产生通断信号。
[0006]进一步地,所述把手主体包括手柄骨架,所述手柄骨架固定于车门上,所述手柄骨架上设有用于容置所述微动开关的微动槽和用于容置所述线束的线束槽,所述微动槽沿Y向凹设于所述手柄骨架的中部,所述线束槽沿Z向设于所述微动槽的上方并与所述微动槽连通。
[0007]进一步地,所述手柄骨架还包括骨架内板,所述骨架内板沿Y向设于所述微动槽的内侧,所述微动槽沿X向和Z向包裹所述骨架内板,所述骨架内板沿车辆Y向遮蔽所述微动槽。
[0008]进一步地,所述手柄骨架还包括用于触发按压所述微动开关的第一软胶部,所述第一软胶部的一端与所述微动开关软接触,所述第一软胶部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骨架内板的外侧。
[0009]进一步地,所述手柄骨架还包括第二软胶部,所述第二软胶部沿X向和Z向围设于所述骨架内板外沿并包裹所述骨架内板,所述骨架内板通过所述第二软胶部于所述微动槽弹性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把手主体还包括把手底座,所述把手底座安装于车门外侧,所述手柄骨架安装于所述把手底座外侧,所述手柄骨架通过所述把手底座与车门装配固定。
[0011]进一步地,所述把手底座包括可供用户手部伸入的把手窝,所述把手窝凹设于把手底座的下部,所述微动槽悬设于所述把手窝的上方。
[0012]进一步地,所述电子反馈车门把手还包括手柄盖,所述手柄盖安装于所述手柄骨架外侧,所述手柄盖沿Y向遮蔽所述微动槽,所述手柄盖朝向车辆的一侧上设有微动卡座,
所述微动开关卡设于所述微动卡座内。
[0013]进一步地,所述电子反馈车门把手还包括窝灯,所述窝灯设于所述手柄骨架内,所述窝灯用于在用户触碰所述微动开关时照亮所述把手窝,所述窝灯通过所述线束与汽车中控连接。
[0014]本专利技术的电子反馈车门把手通过设于把手主体内侧的骨架内板、二次注塑成型第一软胶部和第二软胶部为用户按压的区域提供了一定的行程,在用户开启车门时通过触碰骨架内板利用微动开关产生通断信号,在轻松开启车门的同时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缓冲按压力。本专利技术的电子反馈车门把手在把手窝内具有宽广的按压区域,按压过程中产生的反馈感有质感且不显生硬,有效提升操作感知和用户体验。
[0015]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子反馈车门把手的爆炸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子反馈车门把手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子反馈车门把手的A

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详细说明如下。
[0020]本专利技术的电子反馈车门把手固定于车门上,是一种固定式车门把手,用户能够通过将手伸入其内触碰,在得到一定力反馈的同时触发其中的微动总成2,微动总成2发送开门电信号从而实现开门。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以安装于右侧车门上的电子反馈车门把手作为实施例,因此下文中的“X向”即为车辆长度方向,“Y向”即为车辆宽度方向,“Z向”即为车辆高度方向,“外侧”即为右车门的车门外方向,“内侧”即为右车门的车门内方向。
[0021]请参阅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的电子反馈车门把手包括把手主体和微动总成2,把手主体固定于车门上,微动总成2设于把手主体内并与汽车中控电连接。
[0022]进一步地,微动总成2包括微动开关21和线束22,微动开关21与线束22连接,微动开关21通过线束22与汽车中控电连接,微动开关21能够在按压下产生通断信号。在本实施例中,微动开关21集成于一块PCB板上,线束22与该PCB板连接并为其供电,通断信号经由线束22传输至汽车中控。
[0023]进一步地,把手主体包括把手底座4和手柄骨架1,把手底座4安装于车门外侧,手柄骨架1安装于把手底座4外侧,手柄骨架1通过把手底座4与车门装配固定,把手底座4包括可供用户手部伸入的把手窝41,把手窝41凹设于把手底座4的下部。手柄骨架1上设有用于容置微动开关21的微动槽11和用于容置线束22的线束槽12,微动槽11沿Y向凹设于手柄骨架1的中部,线束槽12设于微动槽11的上方并与微动槽11连通,微动槽11悬设于把手窝41的上方。在本实施例中,把手底座4为本专利技术的电子反馈车门把手的强度载体,把手底座4与车门钣金通过螺栓紧固,把手底座4与手柄骨架1之间通过螺栓和卡接结构装配固定,微动槽
11为沿Y向镂空中部的框体,线束槽12为叠设于微动槽11上方的槽体。
[0024]请一并参阅图3,进一步地,手柄骨架1还包括骨架内板13、第一软胶部14和第二软胶部15,骨架内板13沿Y向设于微动槽11的内侧,微动槽11沿X向和Z向包裹骨架内板13,骨架内板13沿车辆Y向遮蔽微动槽11。第一软胶部14用于触发按压微动开关21,其在Y向上与微动开关21的位置对应,第一软胶部14的一端与微动开关21软接触,第一软胶部14的另一端固定于骨架内板13的外侧。第二软胶部15沿X向和Z向围设于骨架内板13外沿并包裹骨架内板13,骨架内板13通过第二软胶部15于微动槽11弹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骨架内板13为触发微动开关21的区域,骨架内板13为透光材质,第一软胶部14和第二软胶部15分别与骨架内板13二次注塑成型,第一软胶部14为软胶塑料柱结构并具有一定的弹性按压行程,骨架内板13能够在第二软胶部15的弹性作用下在Y向上具有一定的运动幅度。
[0025]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电子反馈车门把手还包括手柄盖5,手柄盖5安装于手柄骨架1外侧,手柄盖5沿Y向遮蔽微动槽11,手柄盖5朝向车辆的一侧上设有微动卡座51,微动开关21卡设于微动卡座51内。在本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反馈车门把手,其固定于车门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反馈车门把手包括把手主体和微动总成(2),所述把手主体固定于车门上,所述微动总成(2)设于所述把手主体内并与汽车中控电连接,用户能够通过按压所述把手主体触发所述微动总成(2),所述微动总成(2)通过被按压触发产生通断信号并发送至汽车中控,控制门锁的开启与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反馈车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动总成(2)包括微动开关(21)和线束(22),所述微动开关(21)与所述线束(22)连接,所述微动开关(21)通过所述线束(22)与汽车中控电连接,所述微动开关(21)能够在按压下产生通断信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反馈车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主体包括手柄骨架(1),所述手柄骨架(1)固定于车门上,所述手柄骨架(1)上设有用于容置所述微动开关(21)的微动槽(11)和用于容置所述线束(22)的线束槽(12),所述微动槽(11)沿Y向凹设于所述手柄骨架(1)的中部,所述线束槽沿Z向(12)设于所述微动槽(11)的上方并与所述微动槽(11)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反馈车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骨架(1)还包括骨架内板(13),所述骨架内板(13)沿Y向设于所述微动槽(11)的内侧,所述微动槽(11)沿X向和Z向包裹所述骨架内板(13),所述骨架内板(13)沿车辆Y向遮蔽所述微动槽(1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反馈车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骨架(1)还包括用于触发按压所述微动开关(21)的第一软胶部(14),所述第一软胶部(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胜涛刘凡逯志勇张铭洁管士斌郭远方李文玺薛建勇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