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35278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包括除尘塔体、设置于除尘塔体顶部的煤气进管、设置于除尘塔体底部的出灰管,所述除尘塔体的侧壁上端设置有放散管、氮气进管、净煤气出管,所述净煤气出管上设置有煤气流量测定仪,所述除尘塔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筛网、上隔板及下隔板,所述筛网位于氮气进管的下方,所述上隔板位于筛网的下方,所述上隔板与下隔板之间固定有多个滤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煤气进管通过分离器连接有过滤罩,所述过滤罩位于下隔板的下方,所述过滤罩与出灰管之间连接有除尘布袋,所述过滤罩上设置有环形的过滤眼,所述过滤眼位于除尘布袋外,所述出灰管通过输送管道连接储灰仓。道连接储灰仓。道连接储灰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炉煤气除尘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工业高炉除尘
,具体涉及一种高炉煤气除尘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高炉炼铁产生的高炉煤气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高炉煤气经重力除尘,颗粒大的粉尘自然沉降,落入中间灰斗,细小粉尘随煤气一起上升,粉尘被阻留在滤袋的外表面,煤气进入滤袋,净化后的煤气从净煤气出管出去。原有技术中的煤气只经过了设备的一次除尘,这种高炉煤气中含有较多的灰尘,只有将灰尘降低到5

10mg/m3以下才能供用户使用。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3]现有公布的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02534081A,专利名称为一种高炉煤气除尘装置,该专利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高炉煤气进入到除尘箱体内的分离器内,经扩张管后,压力降低,煤气经过滤袋和筛网达到净化,颗粒较大的粉尘通过自然沉降,落入中间灰斗室,达到一次除尘净化,再经精细除灰装置,高炉煤气通过滤灰管和滤灰器进行二次除尘,除尘率高。当煤气流量测定仪测定煤气流量值接近为零时,煤气进管处的叶形插板关闭,氮气从氮气进管进入除尘箱体内,打开卸灰阀,灰尘被吹入精细除灰装置内,再从二次出灰管排出,除尘箱体内的残留气体从放散管排出。
[0004]但实际运行中,该专利的技术方案方案还是存在诸多缺陷,1.该方案中的滤袋和筛网在长时间使用后,由于煤气中煤尘大颗粒存在灰斗室中,会出现挂袋或挂网现象的存在,将大大降低了煤气净化效果;2.该技术方案中高炉煤气通过滤灰管和滤灰器进行二次除尘,由于管道设置在除尘箱体,只有少部分微颗粒煤尘会进入精细除灰装置内,净化的实际意义不大;3.该技术方案中的.精细除灰装置在实际生产中投入产出比值较小,同时,还需要定期维护保养。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就是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现有公布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02534081A,专利名称为一种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存在的诸多缺陷,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高炉煤气除尘装置。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包括除尘塔体、设置于除尘塔体顶部的煤气进管、设置于除尘塔体底部的出灰管,所述除尘塔体的侧壁上端设置有放散管、氮气进管、净煤气出管,所述放散管和氮气进管分别位于净煤气出管的上、下方,所述净煤气出管上设置有煤气流量测定仪,所述除尘塔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筛网、上隔板及下隔板,所述筛网位于氮气进管的下方,所述上隔板位于筛网的下方,所述上隔板与下隔板之间固定有多个滤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煤气进管的下端上连接有分离器,所述分离器的下端设置有过滤罩,所述过滤罩位于下隔板的下方,所述过滤罩与出灰管之间连接有除尘布袋,所述过滤罩上设置有环形的过滤眼,所述过滤眼位于除尘布袋外,所述出灰管通过输送管道连接储灰仓。
[0007]进一步,所述过滤罩的中心上、下方分别设置有煤气连接管、布袋连接管,所述煤气连接管与布袋连接管相连通且均位于所述环形的过滤眼内,所述煤气连接管与分离器的下端相连接,所述除尘塔体的内壁下端设置有环形卡槽,所述除尘布袋的上端套设在布袋连接管上,其下端设置在环形卡槽内。
[0008]再进一步,在所述布袋连接管(303)的侧壁外侧与过滤罩(3)的底面之间设置有L形的环状腔(304),所述环状腔覆盖在所述环形的过滤眼的下方,所述环状腔的底部设置有循环风连接管。
[0009]进一步,所述除尘布袋上设置有用于支撑的弹簧圈。
[0010]进一步,所述储灰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灰管,所述进灰管通过输送管道连接出灰管,所述储灰仓的底部上设置有卸灰管。
[0011]再进一步,所述储灰仓的顶部上设置有循环排风管,所述除尘塔体下端侧壁上设置有循环风进管,所述循环风进管位于过滤罩的下方,并与循环风连接管相连接,所述循环风进管通过回风管道连接循环排风管。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通过设置过滤罩及除尘布袋,将煤气中煤尘大颗粒过滤在储灰仓内,大大提高了筛网和滤袋的净化效果;2.本技术通过储灰仓内的煤气引回到除尘塔体内,由过滤罩进行二次除尘,再进入筛网和滤袋,有效增加煤气净化效率;3.本技术实现高炉煤气除尘大小颗粒分级处理,且比现有技术中的除尘设施更少,便于后期维护保养。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侧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过滤罩的剖切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过滤罩与除尘布袋的连接示意图。
[0017]图中:除尘塔体1、煤气进管为101、出灰管为102、放散管为103、氮气进管为104、循环风进管为105、净煤气出管为106、环形卡槽为107、储灰仓为2、进灰管为201、循环排风管为202、卸灰管为203、过滤罩为3、煤气连接管为301、过滤眼为302、布袋连接管为303、环状腔为304、循环风连接管为305、除尘布袋为4、筛网为5、滤袋为6、输送管道为7、回风管道为8、煤气流量测定仪为9、分离器为10、上隔板为11、下隔板为12、弹簧圈为13。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进一步阐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
[0019]如附图1至4所示,一种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包括除尘塔体1、设置于除尘塔体1顶部的煤气进管101、设置于除尘塔体1底部的出灰管102,所述除尘塔体1的侧壁上端设置有放散管103、氮气进管104、净煤气出管106,所述放散管103和氮气进管104分别位于净煤气出管106的上、下方,所述净煤气出管106上设置有煤气流量测定仪9,所述除尘塔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筛网5、上隔板11及下隔板12,所述筛网5位于氮气进管104的下方,所述上隔板11位于筛网5的下方,所述上隔板11与下隔板12之间固定有多个滤袋6,其特征在于,所述煤气进
管101的下端上连接有分离器10,所述分离器10的下端设置有过滤罩3,所述过滤罩3位于下隔板12的下方,所述过滤罩3与出灰管102之间连接有除尘布袋4,所述过滤罩3上设置有环形的过滤眼302,所述过滤眼302位于除尘布袋4外,所述过滤罩3的中心上、下方分别设置有煤气连接管301、布袋连接管303,所述煤气连接管301与布袋连接管303相连通且均位于所述环形的过滤眼302内,所述煤气连接管301与分离器10的下端相连接,所述除尘塔体1的内壁下端设置有环形卡槽107,所述除尘布袋4的上端套设在布袋连接管303上,其下端设置在环形卡槽107内,在所述布袋连接管303的侧壁外侧与过滤罩3的底面之间设置有L形的环状腔304,所述环状腔304覆盖在所述环形的过滤眼302的下方,所述环状腔304的底部设置有循环风连接管305,所述除尘布袋4上设置有用于支撑的弹簧圈13,所述出灰管102通过输送管道7连接储灰仓2,所述储灰仓2的侧壁上设置有进灰管201,所述进灰管201通过输送管道7连接出灰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包括除尘塔体(1)、设置于除尘塔体(1)顶部的煤气进管(101)、设置于除尘塔体(1)底部的出灰管(102),所述除尘塔体(1)的侧壁上端设置有放散管(103)、氮气进管(104)、净煤气出管(106),所述放散管(103)和氮气进管(104)分别位于净煤气出管(106)的上、下方,所述净煤气出管(106)上设置有煤气流量测定仪(9),所述除尘塔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筛网(5)、上隔板(11)及下隔板(12),所述筛网(5)位于氮气进管(104)的下方,所述上隔板(11)位于筛网(5)的下方,所述上隔板(11)与下隔板(12)之间固定有多个滤袋(6),其特征在于,所述煤气进管(101)的下端上连接有分离器(10),所述分离器(10)的下端设置有过滤罩(3),所述过滤罩(3)位于下隔板(12)的下方,所述过滤罩(3)与出灰管(102)之间连接有除尘布袋(4),所述过滤罩(3)上设置有环形的过滤眼(302),所述过滤眼(302)位于除尘布袋(4)外,所述出灰管(102)通过输送管道(7)连接储灰仓(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炉煤气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罩(3)的中心上、下方分别设置有煤气连接管(301)、布袋连接管(303),所述煤气连接管(301)与布袋连接管(303)相连通且均位于所述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海波王强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晋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