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施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制叠合墙。所述预制叠合墙包括:预制叠合墙本体,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包括第一页板和第二页板,所述第一页板与所述第二页板相对设置形成有中空腔体,且沿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的法向方向贯穿形成有预留洞口;所述预留洞口与所述中空腔体相交叉且彼此导通;以及封堵结构,与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连接,所述封堵结构环绕所述预留洞口内表面一周设置,并适于阻断所述预留洞口与所述中空腔体的导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预制叠合墙,提供一种统一规格的封堵结构,保证预留洞口处在浇筑混凝土后的一致性,并可以在预制叠合墙本体出厂前将封堵结构安装完毕,从而减少现场施工工序,提高施工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叠合墙
[0001]本技术涉及施工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预制叠合墙。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施工技术的更新迭代,装配式建筑逐渐在建筑工程中被使用,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通过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现场装配完成建筑结构的施工,因此具有施工速度快,劳动效率高,建筑质量好,受气候制约小的特点。
[0003]空腔式的预制叠合墙作为装配式建筑中构件的一种形式,其采用特殊的中空预制构造。空腔预制叠合墙出厂时,门窗洞口周边均不封堵,这需要施工单位吊装预制叠合墙后,用模板将门窗洞口周边封堵,待预制叠合墙空腔内浇筑混凝土后,再拆除模板。这种做法不仅施工效率低,且门窗洞口处的混凝土只能做成平齐的形式;此外,采用模板将门窗洞口进行封堵,平整度较差,待门窗安装后,还要在室内一侧的门窗洞口周边抹灰,以提高平整程度,工序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空腔预制叠合墙施工效率低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提高施工效率的预制叠合墙。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预制叠合墙,包括:
[0006]预制叠合墙本体,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包括第一页板和第二页板,所述第一页板与所述第二页板相对设置形成有中空腔体,且沿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的法向方向贯穿形成有预留洞口;
[0007]所述预留洞口与所述中空腔体相交叉且彼此导通;以及
[0008]封堵结构,与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连接,所述封堵结构环绕所述预留洞口内表面一周设置,并适于阻断所述预留洞口与所述中空腔体的导通;
[0009]所述封堵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封堵部,且至少两个所述封堵部的围合区域的截面积不相同。
[0010]可选的,所述封堵结构包括第一封堵部与第二封堵部,所述第一封堵部与所述第一页板连接,所述第二封堵部与所述第二页板连接,且所述第一封堵部围合区域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封堵部围合区域的截面积;
[0011]沿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的法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封堵部靠近室外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封堵部靠近室内一侧设置。
[0012]可选的,在所述封堵结构的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一封堵部与所述第二封堵部的分界线位于所述中空腔体所覆盖的区域内。
[0013]可选的,所述封堵结构沿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的法向方向的两端与所述预制叠合
墙本体的外立面齐平。
[0014]可选的,所述中空腔体内适于填装混凝土。
[0015]可选的,所述封堵结构与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固定连接或可拆卸式连接。
[0016]可选的,当所述封堵结构与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固定连接时,所述封堵结构内适于放置门窗单元,所述封堵结构与所述门窗单元直接连接;
[0017]当所述封堵结构与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可拆卸式连接时,所述预留洞口适于放置所述门窗单元,所述预留洞口与所述门窗单元直接连接,所述封堵结构适于通过连接件与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连接。
[0018]可选的,所述封堵结构由多个片状结构围合而成,多个片状结构之间彼此活动连接。
[0019]可选的,当所述封堵结构与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固定连接时,所述封堵结构朝向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一侧的表面为粗糙面。
[0020]可选的,当所述封堵结构与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可拆卸式连接时,所述封堵结构朝向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一侧的表面设置有润滑层。
[0021]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22]1.本技术提供的预制叠合墙,在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上可拆卸设置有封堵结构,通过将所述封堵结构环绕所述预留洞口内表面一周设置,并使所述封堵结构阻断所述预留洞口与所述中空腔体的导通,从而提供一种统一规格的封堵结构,保证预留洞口处在浇筑混凝土后的一致性,并可以在预制叠合墙本体出厂前将封堵结构安装完毕,从而减少现场施工工序,提高施工效率。
[0023]2.本技术提供的预制叠合墙,通过将所述封堵结构划分为至少两个封堵部,且两个所述封堵部的围合区域的截面积不相同,从而使得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在所述封堵结构的配合下,能够制作不同形状的混凝土构件,使预制叠合墙的施工更具多样性,满足精细化、定制化施工的要求。
[0024]3.本技术提供的预制叠合墙,通过将所述封堵结构分为第一封堵部与第二封堵部,并使所述第一封堵部围合区域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封堵部围合区域的截面积,从而使所述封堵结构可根据预留洞口安装需要采用特定形状,室内外洞口形成高差,防止雨水倒流进室内,从而可以取消室内一侧预留洞口周边的抹灰操作,增强防水效果,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
[0025]4.本技术提供的预制叠合墙,在所述封堵结构的安装状态下,通过将所述第一封堵部与所述第二封堵部的分界线设置在所述中空腔体所覆盖的区域内,从而使得混凝土浇筑后,能够形成部分凸起,增加对门窗的限位效果,增加结构强度,提高防水效果。
[0026]5.本技术提供的预制叠合墙,通过设置连接件,从而将所述封堵结构与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连接,保证运输或搬运过程中,所述封堵结构与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的连接牢固程度,避免所述封堵结构的脱落。
[0027]6.本技术提供的预制叠合墙,所述封堵结构可以由多个片状结构围合而成,通过多个片状结构的组装,从而形成环绕所述预留洞口一周设置的所述封堵结构,通过采用模块化拼接方式,从而便于尺寸调节,适于不同尺寸的预留洞口,提高通用性,并能实现在工厂快速安装,在现场快速拆除。
[0028]7.本技术提供的预制叠合墙,自重轻,易于存储、运输和吊装,且能降低相应成本,其搭接浇筑后,与现有的现浇墙结构无本质差别。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0]图1为本技术封堵结构与预制叠合墙本体的分体状态的截面图;
[0031]图2为本技术封堵结构与预制叠合墙本体的一体状态的截面图;
[0032]图3为本技术预制叠合墙本体浇筑混凝土后的截面图;
[0033]图4为本技术预制叠合墙本体安装门窗后的截面图;
[0034]图5为本技术封堵结构与预制叠合墙本体一体状态的正视图。
[0035]附图标记说明:
[0036]1‑
预制叠合墙本体,2
‑
封堵结构,21
‑
第一封堵部,22
‑
第二封堵部,3
‑
预留洞口,4
‑
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叠合墙,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叠合墙本体(1),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1)包括第一页板和第二页板,所述第一页板与所述第二页板相对设置形成有中空腔体(4),且沿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1)的法向方向贯穿形成有预留洞口(3);所述预留洞口(3)与所述中空腔体(4)相交叉且彼此导通;以及封堵结构(2),与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1)连接,所述封堵结构(2)环绕所述预留洞口(3)内表面一周设置,并适于阻断所述预留洞口(3)与所述中空腔体(4)的导通;所述封堵结构(2)还包括至少两个封堵部,且至少两个所述封堵部的围合区域的截面积不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叠合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结构(2)包括第一封堵部(21)与第二封堵部(22),所述第一封堵部(21)与所述第一页板连接,所述第二封堵部(22)与所述第二页板连接,且所述第一封堵部(21)围合区域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封堵部(22)围合区域的截面积;沿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1)的法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封堵部(21)靠近室外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封堵部(22)靠近室内一侧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叠合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封堵结构(2)的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一封堵部(21)与所述第二封堵部(22)的分界线位于所述中空腔体(4)所覆盖的区域内。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叠合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结构(2)沿所述预制叠合墙本体(1)的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海宾,王景龙,马钊,马云飞,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筑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