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桁架叠合板及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31031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2 21:39
本公开关于一种桁架叠合板及制作方法。包括:底板,为预设厚度的平板;多个连接组件,沿长度方向设置于底板中,且突出底板表面预设距离;多个第一连接件,沿宽度方向设置于底板上方,且与突出的多个连接组件的顶端相连接;多个桁架,沿长度方向设置于底板的上方,且多个该桁架与多个第一连接件相连接;钢筋网,设置于底板上方,且该钢筋网设置于第一连接件与桁架之间。本公开叠合板四周可以不伸出胡子筋,通过设置钢筋网的方式便可以实现在密拼板缝的条件下形成双向板的受力状态,并且拼缝位置无后浇区域,保证了施工质量的同时,简化了施工工序。工工序。工工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桁架叠合板及制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桁架叠合板及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结构楼板的施工工艺主要是现浇和预制两种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性好,拥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是对模板要求高,模板的支撑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很难实现工业化生产;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在工厂实现工业化生产,不受季节、天气的影响,加快了施工速度,但是预制结构整体性不及现浇结构,抗震性能也较差。因此,这两种传统的施工工艺已经无法满足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叠合板正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它综合了现浇与预制两种施工工艺的优点,如今已广泛运用于实际工程中。
[0003]叠合板结构是一种现浇与预制工艺两者相结合的组合形式,装配式建筑以其预制程度高、施工方便快捷、经济效应好、环境污染少等优点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但由于桁架叠合板预制板板厚不宜小于 60mm,故在板厚较薄情况下,桁架下空间小,难以满足水电管线预埋的需求,为了满足预埋管线的需求,需要增加板厚,进而增大楼体自重,提高了单平米造价,其次桁架钢筋叠合板四周需要设置胡子筋,在施工安装时增大了施工难度,施工效率低,成本大幅度提升,另外由于桁架钢筋叠合板由于易出现裂缝,楼板长度较短,增加了生产和吊装成本;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相交于桁架钢筋叠合板利用预应力技术减薄了预制底板厚度,但工厂加工过程增加了预应力张拉过程,并且预应力钢筋在时效下,存在应力松弛等现象,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生产工艺复杂化和预制底板预应力可靠度随时间下降的问题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改善上述方案中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0005]需要注意的是,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桁架叠合板及制作方法,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桁架叠合板,包括:
[0008]底板,为预设厚度的平板;
[0009]多个连接组件,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底板中,且突出所述底板表面预设距离;
[0010]多个第一连接件,沿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方,且与突出的多个所述连接组件的顶端相连接;
[0011]多个桁架,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方,且多个该桁架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相连接;
[0012]钢筋网,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方,且该钢筋网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桁架之间。
[0013]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钢筋网包括:
[0014]多根第一钢筋,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且该第一钢筋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方,且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
[0015]多根第二钢筋,沿所述宽度方向设置,且该第二钢筋设置于所述第一钢筋与所述桁架的下方,且分别与所述第一钢筋和所述桁架固定连接。
[0016]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筋的直径介于6mm~20mm之间,相邻所述第一钢筋的间距介于100mm~200mm之间;所述第二钢筋的直径介于6mm~20mm之间,相邻所述第二钢筋的间距介于100mm~200mm之间。
[0017]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
[0018]第二连接件,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底板内;
[0019]第三连接件,沿高度方向设置,且该第三连接件的底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且该第三连接件的顶端突出所述底板表面预设距离。
[0020]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距离介于15~40mm之间。
[0021]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的长度介于1000mm~12000mm之间,所述底板的宽度介于600mm~6000mm,所述底板的厚度介于4~30mm之间。
[0022]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的厚度为15mm。
[0023]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和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桁架、所述桁架与所述钢筋网、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钢筋网及所述连接组件之间的连接为焊接;所述焊接为闪光对焊、电弧焊、电渣压力焊、电阻点焊和钢筋气压焊中的至少一种。
[0024]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由复合材料制成,所述复合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基础组分:1份砂、0.1

0.2份粉煤灰、0.6

0.8份水泥、0.1

0.2 份硅灰和0.16

0.22份水,所述复合材料还包括以下体积含量的辅助组分:占所述基础组分的体积的1

2%的纤维。
[0025]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桁架包括上弦杆、腹杆和下弦杆,所述上弦杆和所述下弦杆均水平设置,所述上弦杆通过所述腹杆与所述下弦杆固定连接,所述下弦杆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
[0026]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腹杆为波浪形;所述腹杆的多个波峰处分别与所述上弦杆之间焊接,所述腹杆的多个波谷分别与同侧的所述下弦杆焊接。
[0027]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桁架叠合板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
[0028]用砂、粉煤灰、水泥、硅灰、水和纤维制作复合材料;
[0029]利用所述复合材料制作底板,采用抄取法、流浆法、真空挤出成型工艺或者支模现浇工艺制作所述底板,所述底板的厚度为4mm~30mm、宽度为600mm~6000mm、长度为1000mm~12000mm;
[0030]制作多个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多个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连接件和与该第二连接件连接的第三连接件;
[0031]通过预埋或后插所述连接组件,将所述连接组件部分预埋或后插在所述底板中,并使所述连接组件突出所述底板上表面预设距离;
[0032]当所述底板达到预设强度时,将第一连接件和连接组件连接,并将钢筋网和桁架与第一连接件连接,以形成叠合板。
[0033]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复合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基础组分:1份砂、0.1

0.2份
粉煤灰、0.6

0.8份水泥、0.1

0.2份硅灰和0.16

0.22份水,所述复合材料还包括以下体积含量的辅助组分:占所述基础组分的体积的1

2%的纤维。
[0034]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35]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通过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桁架叠合板及制作方法,由于底板的厚度较薄,因此底板的四周可以不伸出胡子筋,通过钢筋搭接的方式以及配合钢筋网的设置便可以实现在密拼板缝的条件下形成双向板的受力状态,并且拼缝位置无后浇区域,可以设置调平横梁进行调平,保证了施工质量的同时,简化了施工工序。另外,在第一连接件与桁架之间设置的钢筋网能够增加后浇混凝土后形成叠合板的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桁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为预设厚度的平板;多个连接组件,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底板中,且突出所述底板表面预设距离;多个第一连接件,沿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方,且与突出的多个所述连接组件的顶端相连接;多个桁架,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方,且多个该桁架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相连接;钢筋网,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方,且该钢筋网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桁架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桁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网包括:多根第一钢筋,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且该第一钢筋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方,且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多根第二钢筋,沿所述宽度方向设置,且该第二钢筋设置于所述第一钢筋与所述桁架的下方,且分别与所述第一钢筋和所述桁架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桁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的直径介于6mm~20mm之间,相邻所述第一钢筋的间距介于100mm~200mm之间;所述第二钢筋的直径介于6mm~20mm之间,相邻所述第二钢筋的间距介于100mm~200mm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桁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连接件,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底板内;第三连接件,沿高度方向设置,且该第三连接件的底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且该第三连接件的顶端突出所述底板表面预设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桁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距离介于15~40mm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桁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长度介于1000mm~12000mm之间,所述底板的宽度介于600mm~6000mm,所述底板的厚度介于4~30mm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桁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厚度为15mm。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桁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和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桁架、所述桁架与所述钢筋网、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钢筋网及所述连接组件之间的连接为焊接;所述焊接为闪光对焊、电弧焊、电渣压力焊、电阻点焊和钢筋气压焊中的至少一种。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桁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思海曹继涛邓明科田婷余嘉豪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五和土木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