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路通讯转换CAN通讯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28387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CAN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多路通讯转换CAN通讯的系统,包括主控制器,所述主控制器通过电性连接有CAN控制器,多个所述CAN控制器电性连接有CAN收发器,多个所述CAN收发器分别电性连接有有多个控制单元。该多路通讯转换CAN通讯的系统,通过设置主控制器与CAN控制器电性连接,主控制器通过芯片上不同的通讯接口与多路CAN控制器相连,将其多路通讯方式更改为CAN通讯,再通过CAN收发器来控制各个小的控制单元,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多路通讯系统存在频带利用率低,地址选择较难,接收时对地址码的捕获时间较长的问题。接收时对地址码的捕获时间较长的问题。接收时对地址码的捕获时间较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路通讯转换CAN通讯的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CAN通讯
,尤其涉及一种多路通讯转换CAN通讯的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多路通信是指用一条公共信道建立两条或多条独立传输信道的通信方式。使各路信号具有不同的频率和时间参量的多路通信系统,分别称为频分和时分多路通信系统,而将各路信号变成由不同的码型结构序列所组成的多路通信系统,则称为码分多路通信系统。
[0003]多路通讯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能好、与模拟系统兼容和容量大的优点,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多路通讯系统仍存在频带利用率低,地址选择较难,接收时对地址码的捕获时间较长的缺陷,CAN属于总线式串行通信网络,CAN总线在数据通信方面具有可靠、实时和灵活的优点,因此需要一种多路通讯转换CAN通讯的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现有的多路通讯系统存在频带利用率低,地址选择较难,接收时对地址码的捕获时间较长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多路通讯转换CAN通讯的系统。
[0005]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多路通讯转换CAN通讯的系统,包括主控制器,所述主控制器通过电性连接有CAN控制器,多个所述CAN控制器电性连接有CAN收发器,多个所述CAN收发器分别电性连接有有多个控制单元;
[0006]所述主控制器的表面设置有接线锁紧机构,所述接线锁紧机构包括上限位板,所述上限位板的表面与主控制器的内壁插接。
[0007]优选地,所述主控制器的表面固定开设有穿线孔,多个所述穿线孔在主控制器的表面均匀分布。
[0008]优选地,所述上限位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上锁紧弧板,所述上锁紧弧板的表面与穿线孔的内壁插接。
[0009]优选地,所述上锁紧弧板的一端延伸至主控制器的表面,所述穿线孔的内壁插接有下锁紧弧板,所述下锁紧弧板的一端延伸至主控制器的表面,所述下锁紧弧板的另一端延伸至主控制器的内壁,所述下锁紧弧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下限位板。
[0010]优选地,所述上限位板与下限位板的表面插接,所述上锁紧弧板和下锁紧弧板的表面均螺纹连接有锁紧环。
[0011]优选地,所述锁紧环的表面与主控制器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上锁紧弧板和下锁紧弧板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螺旋凸齿。
[0012]本技术中的有益效果为:
[0013]通过设置主控制器与CAN控制器电性连接,主控制器通过芯片上不同的通讯接口与多路CAN控制器相连,将其多路通讯方式更改为CAN通讯,再通过CAN收发器来控制各个小的控制单元,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多路通讯系统存在频带利用率低,地址选择较难,接收时对
地址码的捕获时间较长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多路通讯转换CAN通讯的系统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多路通讯转换CAN通讯的系统的主控制器结构立体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多路通讯转换CAN通讯的系统的上限位板结构立体图;
[0017]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多路通讯转换CAN通讯的系统的上锁紧弧板结构立体图。
[0018]图中:1、主控制器;101、穿线孔;2、CAN控制器;3、CAN收发器;4、控制单元;5、上限位板;501、上锁紧弧板;502、下锁紧弧板;503、下限位板;504、锁紧环;505、螺旋凸齿。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0]参照图1

4,一种多路通讯转换CAN通讯的系统,包括主控制器1,主控制器1通过串行外设接口和全双工通用同步/异步串行收发模块电性连接有CAN控制器2,多个CAN控制器2电性连接有CAN收发器3,多个CAN收发器3分别电性连接有有多个控制单元4;
[0021]主控制器1的表面设置有接线锁紧机构,接线锁紧机构包括上限位板5,上限位板5的表面与主控制器1的内壁插接;
[0022]主控制器1的表面固定开设有穿线孔101,多个穿线孔101在主控制器1的表面均匀分布,上限位板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上锁紧弧板501,上锁紧弧板501的表面与穿线孔101的内壁插接,上锁紧弧板501的一端延伸至主控制器1的表面,穿线孔101的内壁插接有下锁紧弧板502,下锁紧弧板502的一端延伸至主控制器1的表面,下锁紧弧板502的另一端延伸至主控制器1的内壁,下锁紧弧板50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下限位板503,上限位板5与下限位板503的表面插接,上锁紧弧板501和下锁紧弧板502的表面均螺纹连接有锁紧环504,锁紧环504的表面与主控制器1的表面滑动连接,上锁紧弧板501和下锁紧弧板502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螺旋凸齿505。
[0023]通过设置接线锁紧机构,在将多路CAN控制器2与主控制器1进行接线连接过程中,只需要将需要与主控制器1接线的CAN控制器2导线穿过锁紧环504后,再通过穿线孔101进入主控制器1内与主控制器1芯片上不同通讯接口连接,然后将上锁紧弧板501和下锁紧弧板502通过穿线孔101穿出后,通过上限位板5和下限位板503与主控制器1的内壁插接后,对穿线孔101进行密封,然后将锁紧环504与上锁紧弧板501和下锁紧弧板502的表面螺纹连接锁紧,上锁紧弧板501和下锁紧弧板502表面螺旋凸齿505与导线的表面插接,多导线进行锁紧,将连接导线与主控制器1的壳体进行固定连接限位锁紧,从而具有便于将多路CAN控制器2与主控制器1进行电性连接后,保持导线连接稳定,且具有便于后续进行拆卸维修的效果。
[0024]通过设置主控制器1与CAN控制器2电性连接,主控制器1通过芯片上不同的通讯接口与多路CAN控制器2相连,将其多路通讯方式更改为CAN通讯,再通过CAN收发器3来控制各个小的控制单元4,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多路通讯系统存在频带利用率低,地址选择较难,接收时对地址码的捕获时间较长的问题。
[002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路通讯转换CAN通讯的系统,包括主控制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器(1)通过电性连接有CAN控制器(2),多个所述CAN控制器(2)电性连接有CAN收发器(3),多个所述CAN收发器(3)分别电性连接有有多个控制单元(4);所述主控制器(1)的表面设置有接线锁紧机构,所述接线锁紧机构包括上限位板(5),所述上限位板(5)的表面与主控制器(1)的内壁插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路通讯转换CAN通讯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器(1)的表面固定开设有穿线孔(101),多个所述穿线孔(101)在主控制器(1)的表面均匀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路通讯转换CAN通讯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限位板(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上锁紧弧板(501),所述上锁紧弧板(501)的表面与穿线孔(101)的内壁插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祥吴江涛
申请(专利权)人:智行新能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