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考古大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7423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考古大棚,包括防护棚,防护棚包括充气骨架,其上设有进气口,使得充气骨架能够充气形成具有刚度的支撑架,充气骨架上还具有棚体拉绳连接结构,用于供拉绳连接以将充气骨架固定在地面上,充气骨架为一体式结构,其大小满足能够支撑安装在探方主体四周的隔梁上而覆盖一个探方主体;覆膜覆盖并固定连接在所述充气骨架外侧,覆膜上开设的采光窗的数量和位置与考古采光要求相匹配,充气骨架为一体式结构,且其尺寸与探方的尺寸相匹配,防护棚搭建和回收方便,同时,基于骨架一体式结构,且尺寸与探方相对,便于根据考古现场对采光量的需求在覆膜上合适位置处开设大小数量合适的采光窗,使得考古大棚能够保证合适采光量。采光量。采光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考古大棚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考古大棚。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遗存着丰富的文物古迹,考古发掘是一种避免文物遗失和损坏的重要措施。考古工地大多以探方为单位向下挖掘,考古现场普遍使用的探方由主体、隔梁和关键柱三部分组成,以边长为10m的探方为例,其面积为10m
×
10m,其中主体部分面积为9m
×
9m,隔梁面积为1m
×
9m,关键柱的面积为1m
×
1m。
[0003]考古发掘过程中,风、沙、雨、雪等天气情况会造成发掘现场空气污染以及探方内部产生积水,对文物造成破坏的同时制约着考古发掘的进度,因此需要针对探方设置防护棚,以最大程度地减小环境对考古工作的影响,现有技术多针对探方搭建钢结构大棚进行防护,存在着搭建难度大、考古挖掘结束后又不便移除的问题。除此以外,考古挖掘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采光以确保考古工作者能够仔细地观察遗址,但是,过强的阳光直射又会导致遗址表面温度升高损伤文物,紫外线也会对现场展示的文物有破坏作用,因此,还需要控制采光量。
[0004]综上,需要为考古挖掘工作提供一种搭建回收方便且能够保证合适采光量的考古大棚。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考古大棚,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大棚在考古现场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考古大棚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考古大棚,包括防护棚,所述防护棚包括充气骨架,其上设有进气口,使得充气骨架能够充气形成具有刚度的支撑架,所述充气骨架上还具有棚体拉绳连接结构,用于供拉绳连接以将充气骨架固定在地面上,所述充气骨架为一体式结构,其大小满足能够支撑安装在探方主体四周的隔梁上而覆盖一个探方主体;覆膜覆盖并固定连接在所述充气骨架外侧,所述覆膜上开设有采光窗,采光窗的数量和位置与考古采光要求相匹配。
[0008]有益效果是:充气骨架为一体式结构,且其尺寸与探方的尺寸相匹配,使用时,将防护棚的四边放置在探方四周的隔梁上,对充气骨架充气,可以简单方便地将防护棚搭建起来,考古结束后,对充气骨架放气折叠可以方便地将防护棚收起,与此同时,由于考古现场对光照强度有着特有的需求,因此,基于充气骨架的一体式结构,且防护棚的尺寸与所要防护的探方的尺寸相对,可以基于防护棚的一体式结构及尺寸根据考古现场对采光量的需求在覆膜上合适位置处开设合适大小和合适数量的采光窗,使得考古大棚搭建回收方便且能够保证合适采光量。
[0009]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防护棚具有弧形顶,弧形顶最高处的两侧开设有采光窗。
[0010]有益效果是:防护棚设置弧形顶并在弧形顶上开设采光窗,使得采光窗的位置和
斜度与斜射的阳光相匹配,确保防护棚具有满足考古人员观察遗址的采光量。
[0011]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防护棚为拱形,包括所述弧形顶和位于弧形顶横向两端下部的斜直墙,弧形顶横向两端通过斜直墙支撑在地面上,所述斜直墙上开设有采光窗。
[0012]有益效果是:在弧形顶上开设采光窗的基础上在斜直墙面上开设采光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防护棚的采光量,但又不会使过多的光线照进防护棚内对遗迹造成损伤。
[0013]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防护棚为能够覆盖规格为10m
×
10m的探方的防护棚,弧形顶最高处的两侧分别沿纵向并排开设有五个采光窗,每侧斜直墙上均沿纵向并排开设有五个采光窗。
[0014]有益效果是:针对规格为10m
×
10m的探方的防护棚,在限定位置的基础上对采光窗的数量进行限定,实现对防护棚采光量的控制。
[0015]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配重包括配重座和可拆安装在配重座上的配重块,配重座与所述防护棚的棚体的厚度之和不大于探方的隔梁的宽度尺寸,且配重座上具有供拉绳另一端连接的配重拉绳连接结构,使得配重能够与防护棚一起放置在探方的隔梁上对防护棚进行固定。
[0016]有益效果是:由于隔梁和关键柱用于观察土层情况,设置能够与防护棚一起放置在隔梁上的配重对防护棚进行固定,无需在隔梁和关键柱上打固定楔或锚杆,实现对考古现场的保护。
[0017]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配重座包括底座和竖直固定在底座上的立柱,所述配重块上具有与立柱插套配合的插孔。
[0018]有益效果是:通过立柱与插孔配合,可以将配重块稳定地放置在配重座上。
[0019]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配重块的上下两侧面中一个上具有凸部,另外一个上具有与所述凸部配合的凹部,至少两个配重块上下叠置在配重座上。
[0020]有益效果是:通过凸部与凹部的插合,使得配重块能够稳定的叠放,针对实际需求,可以适应性地增减配重块。
[0021]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插孔为通孔,立柱的高度满足其上端能够从配重块的插孔上端露出,所述配重拉绳连接结构设置在立柱上端。
[0022]有益效果为:将配重拉绳连接结构设置在立柱上端,方便拉绳在配重上的连接的同时,能够通过连接拉绳将套装在立柱上的配重块锁在立柱上,防止配重倾倒配重块滑落至旁侧的探方内。
[0023]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考古大棚还包括气压控制系统,所述气压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箱,控制箱内设置有充气装置、压力检测元件和控制元件,压力检测元件通过测压管与充气骨架连通,用于检测充气骨架内的气压,充气装置通过充气连接管与充气骨架连通,控制元件与压力检测元件信号传输连接并与充气装置控制连接,以根据压力检测元件检测到的信息控制充气装置启停。
[0024]有益效果为:设置气压控制系统,实时对充气骨架内的气压进行检测,当充气骨架内的气压低于设定值时,控制元件控制充气装置启动对充气骨架进行充气,当充气骨架内的气压高于设定值时,控制元件控制充气装置关闭,节省能源的同时,保障充气骨架的安全。
[0025]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充气骨架上还设置有限压阀。
[0026]有益效果为:限压阀能够保障充气骨架的气压始终处于安全范围内,同时,限压阀与气压控制系统配合形成两级控制,可靠地确定充气骨架内的气压不会超过设定值,提高充气骨架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中考古大棚实施例1的使用状态图;
[0028]图2为本技术中考古大棚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技术中考古大棚实施例1的充气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技术中考古大棚实施例1的配重的主视图;
[0031]图5为本技术中考古大棚实施例1的配重的左视图;
[0032]图6为本技术中考古大棚实施例1的配重的俯视图;
[0033]图7为本技术中考古大棚实施例1的配重座的主视图;
[0034]图8为本技术中考古大棚实施例1的配重座的俯视图;
[0035]图9为本技术中考古大棚实施例1的配重块的主视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考古大棚,包括防护棚(4),其特征是,所述防护棚(4)包括:充气骨架(6),其上设有进气口,使得充气骨架(6)能够充气形成具有刚度的支撑架,所述充气骨架(6)上还具有棚体拉绳连接结构,用于供拉绳(27)连接以将充气骨架(6)固定在地面上,所述充气骨架(6)为一体式结构,其大小满足能够支撑安装在探方主体(1)四周的隔梁(2)上而覆盖一个探方主体(1);覆膜(7),覆盖并固定连接在所述充气骨架(6)外侧,所述覆膜(7)上开设有采光窗,采光窗的数量和位置与考古采光要求相匹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考古大棚,其特征是,所述防护棚(4)具有弧形顶(13),弧形顶(13)最高处的两侧开设有采光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考古大棚,其特征是,所述防护棚(4)为拱形,包括所述弧形顶(13)和位于弧形顶(13)横向两端下部的斜直墙(14),弧形顶(13)横向两端通过斜直墙(14)支撑在地面上,所述斜直墙(14)上开设有采光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考古大棚,其特征是,所述防护棚(4)为能够覆盖规格为10m
×
10m的探方的防护棚(4),弧形顶(13)最高处的两侧分别沿纵向并排开设有五个采光窗,每侧斜直墙(14)上均沿纵向并排开设有五个采光窗。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考古大棚,其特征是,所述考古大棚还包括配重(5),所述配重(5)包括配重座(19)和可拆安装在配重座(19)上的配重块(20),配重座(19)与所述防护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永红孙周勇史家珍胡松岭刘汉林邵晶赵俊杰马晓颖赵稼祥闫鹏张晓军
申请(专利权)人:凯迈洛阳航空防护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