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缩尾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6302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缩尾机,包括传送装置、顺次排布的上料装置与下料装置、设于上料装置与下料装置之间的缩尾装置、设于缩尾装置与传送装置之间的检测装置,传送装置用于传送缩尾前与缩尾后的散热管,上料装置往返于传送装置与缩尾装置之间,用于将传送装置上的散热管依次移送到缩尾装置上,缩尾装置可相对散热管直线移动及转动,以固定散热管并对散热管的管口进行旋缩,下料装置往返于缩尾装置、检测装置及传送装置之间,用于将缩尾装置处缩尾完成的散热管移送到检测装置中,由检测装置对缩尾后的散热管进行检测及扫码识别,下料装置还将检测后的散热管移送到传送装置上继续传送以出料,整机结构简单且布局合理,缩尾精度高且高效。度高且高效。度高且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缩尾机


[0001]本技术涉及散热器的装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散热管的管口进行旋缩的自动缩尾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诸如手机、平板电脑、车载电脑等电子产品向着高密度集成化以及超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电子产品的散热性能也随之愈发重要,因而,对用于电子产品的散热器的加工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就涉及到对具有一定长度且直径不等的较为特别的散热管的大端的管口进行旋缩,以便对缩口后的管口进行封闭,进而完成对散热管中注水及注水后对散热管的小端的管口进行封闭等作业。由于散热管为精密元件,其管壁相对薄,铜制的管体容易变形,不易定位,而注水量必须严格控制在所需的数值范围内,因而,注水前的散热管的大端的管口是否旋缩到位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制造工序是否可以顺利完成。
[0003]因此,亟需一种结构简单、缩尾精度高且高效的自动缩尾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缩尾精度高且高效的自动缩尾机。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缩尾机,包括设于工作平台上的传送装置、沿所述传送装置的传送方向顺次排布的上料装置与下料装置、设于所述上料装置与所述下料装置之间且位于所述传送装置旁侧的缩尾装置、设于所述缩尾装置与所述传送装置之间的检测装置,所述传送装置用于传送缩尾前与缩尾后的散热管,所述上料装置往返于所述传送装置与所述缩尾装置之间,用于将所述传送装置上待缩尾的散热管依次移送到所述缩尾装置上,所述缩尾装置可相对所承接的所述散热管直线移动及转动,以固定所述散热管并对所述散热管的管口进行旋缩,所述下料装置往返于所述缩尾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及所述传送装置之间,用于将所述缩尾装置处缩尾完成的散热管移送到所述检测装置中,所述检测装置用于对缩尾后的所述散热管进行检测及扫码识别,所述下料装置还可将检测后的所述散热管移送到所述传送装置上继续传送以出料。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自动缩尾机包括沿传送装置的传送方向顺次排布的上料装置与下料装置、于传送装置的旁侧设于上料装置与下料装置之间的缩尾装置以及设于缩尾装置与传送装置之间的检测装置,传送装置用于传送缩尾前与缩尾后的散热管,配合上料装置于传送装置与缩尾装置之间往返,从而可将传送装置上待缩尾的散热管依次移送到缩尾装置上,缩尾装置可相对所承接的散热管直线移动以固定散热管,并可相对散热管转动以对散热管的管口进行旋缩,结合下料装置可往返于缩尾装置、检测装置及传送装置之间,先通过检测装置对缩尾后的散热管的缩尾情况进行检测,并对检测后的散热管进行扫码识别后,下料装置再将检测后的散热管品移送到传送装置上继续传送以出料,整机结构简单且布局合理,可高效且准确的实现对具有一定长度且直径不等的散热管的管口
进行缩尾的自动化流水作业。
[0007]较佳地,所述上料装置包括架设于所述传送装置与所述缩尾装置上侧方的上料机构及连接于所述上料机构输出端的两夹持件,所述上料机构可驱使两夹持件沿X轴、Y轴及Z轴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从而将所述传送装置上待缩尾的散热管每两个为一组地移送到所述缩尾装置中。
[0008]较佳地,所述缩尾装置包括安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上的基板、于所述基板上相向布置的缩尾模头与定位载台,所述定位载台与所述缩尾模头之至少一者可做靠近或远离另一者的直线移动,以将定位于所述定位载台上的所述散热管的大端插接到所述缩尾模头的缩模口中,所述缩尾模头还可相对所述基板转动,以对所述散热管的大端的管口进行旋缩。
[0009]较佳地,所述定位载台可沿Z轴方向直线移动,以调整所述定位载台上的所述散热管的管口与所述缩尾模头的缩模口之间的同心度。
[0010]较佳地,所述定位载台包括安设于所述基板上的载板、于所述载板上相向布置的定位座与承接台,所述承接台上设有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承接轮组,每一所述承接轮组包括可转动地安设于所述承接台上的两所述承接轮,且两所述承接轮以所述缩模口为中心呈对称地布置,所述散热管托载于各所述承接轮组所对应的两所述承接轮之间,所述定位座可沿X轴方向直线移动以靠近或远离所述承接台,使得所述散热管的小端可转动地卡接于所述定位座中。
[0011]较佳地,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承接轮组形成一承接单元,所述承接台上设有沿Y轴方向间隔开地布置的两所述承接单元,所述定位座与所述承接单元呈一一对应地设置。
[0012]较佳地,所述缩尾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基板上且位于所述缩尾模头旁侧的对位机构,所述定位载台可沿Y轴方向直线移动以往返于所述对位机构与所述缩尾模头之间,所述对位机构可沿X轴方向直线移动,以从安置于所述承接台上的散热管的大端抵推所述散热管,直至所述散热管的小端插接定位于所述定位载台的定位座中,所述定位座还可沿X轴方向直线移动,以将小端插接到位的所述散热管向着所述对位机构的方向抵推,从而对抵接于所述定位座与所述对位机构间的所述散热管的大端的管口与所述缩尾模头的缩模口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
[0013]较佳地,所述缩尾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定位载台上侧端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可沿Z轴方向直线移动,以与所述定位载台上的所述散热管相抵接,用于防止所述散热管沿Z轴方向移动。
[0014]较佳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驱动器与连接于所述限位驱动器输出端的多个压接轮,多个所述压接轮沿X轴方向间隔开地排布,且一一对应地布置于每一所述承接轮组的两所述承接轮之间,所述限位驱动器可驱使所述压接轮沿Z轴方向直线移动,以与承载于两所述承接轮之间的所述散热管相抵接。
[0015]较佳地,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安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上的检测台、安设于所述检测台上的定位旋转机构、设于所述检测台下侧端的扫码器以及设于所述检测台外侧的工业相机,所述定位旋转机构用于承接缩尾后的所述散热管,使得所述散热管的管口位于与所述工业相机相对的悬置位置,所述定位旋转机构还可驱使所述散热管转动,所述工业相机对转动的所述散热管的管口的缩口形状进行识别。所述扫码器对转动的所述散热管的管体上
的条码进识别。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自动缩尾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自动缩尾机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的传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的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的缩尾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本技术的缩尾装置隐藏了缩尾模头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7是本技术的缩尾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8是本技术的缩尾装置隐藏了限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9是本技术的检测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0026]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缩尾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工作平台上的传送装置、沿所述传送装置的传送方向顺次排布的上料装置与下料装置、设于所述上料装置与所述下料装置之间且位于所述传送装置旁侧的缩尾装置、设于所述缩尾装置与所述传送装置之间的检测装置,所述传送装置用于传送缩尾前与缩尾后的散热管,所述上料装置往返于所述传送装置与所述缩尾装置之间,用于将所述传送装置上待缩尾的散热管依次移送到所述缩尾装置上,所述缩尾装置可相对所承接的所述散热管直线移动及转动,以固定所述散热管并对所述散热管的管口进行旋缩,所述下料装置往返于所述缩尾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及所述传送装置之间,用于将所述缩尾装置处缩尾完成的散热管移送到所述检测装置中,所述检测装置用于对缩尾后的所述散热管进行检测及扫码识别,所述下料装置还可将检测后的所述散热管移送到所述传送装置上继续传送以出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缩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包括架设于所述传送装置与所述缩尾装置上侧方的上料机构及连接于所述上料机构输出端的两夹持件,所述上料机构可驱使两夹持件沿X轴、Y轴及Z轴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从而将所述传送装置上待缩尾的散热管每两个为一组地移送到所述缩尾装置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缩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缩尾装置包括安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上的基板、于所述基板上相向布置的缩尾模头与定位载台,所述定位载台与所述缩尾模头之至少一者可做靠近或远离另一者的直线移动,以将定位于所述定位载台上的所述散热管的大端插接到所述缩尾模头的缩模口中,所述缩尾模头还可相对所述基板转动,以对所述散热管的大端的管口进行旋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缩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载台可沿Z轴方向直线移动,以调整所述定位载台上的所述散热管的管口与所述缩尾模头的缩模口之间的同心度。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缩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载台包括安设于所述基板上的载板、于所述载板上相向布置的定位座与承接台,所述承接台上设有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承接轮组,每一所述承接轮组包括可转动地安设于所述承接台上的两所述承接轮,且两所述承接轮以所述缩模口为中心呈对称地布置,所述散热管托载于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灿华邓春华邓发友杨松林李建平朴正哲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沃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