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形车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4455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变形车厢,包括可活动地铰接在车架(300)上的货箱(200),货箱(200),包括底板总成、左边板总成、右边板总成和后板总成,所述底板总成,包括第一底板(205)和第二底板(206),第一底板(205)可活动的与第二底板(206)的固定连接,在第一底板(205)的底面或第二底板(206)的底面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转动轴上套装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一端套装在所述转动轴上,另一端与第一底板的底面或第二底板的底面固定连接。该可变形车厢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可折叠,且车厢的左边板总成、右边板总成和后板总成均能够通过控制器控制的驱动装置实现车厢的自动展开或闭合。现车厢的自动展开或闭合。现车厢的自动展开或闭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变形车厢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玩具
,具体是涉及一种可变形车厢。

技术介绍

[0002]汽车玩具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玩家的欢迎和喜爱。传统汽车玩具的车厢大多不能够进行自动升降和自动展开影响用户体验。
[0003]申请号为201810203637.9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可折叠车厢,包括侧框和底板,车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后两部分车厢的底板铰接,前、后两部分车厢的侧框相接处为可活动咬合结构。一种使用可折叠车厢的防卸料侧翻的自卸卡车,包括车架、车厢和举升机构。车厢的一端和车架的一端铰接,举升机构的一端和车架的另一端相连,车厢的另一端和举升结构的另一端相连。该可折叠车厢通过安装在车架前端的举升机构和安装在车架中部的副举升机构实现车厢的折叠。该折叠车厢虽然能够进行折叠。但是,该车厢的前车厢的侧框和后车厢的侧框不能完全展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与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变形车厢。该可变形车厢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可折叠,且车厢的左边板总成、右边板总成和后板总成均能够通过控制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形车厢,包括可活动地铰接在车架(300)上的货箱(200),货箱(200),包括底板总成、左边板总成、右边板总成和后板总成,所述底板总成,包括第一底板(205)和第二底板(206),第一底板(205)可活动的与第二底板(206)的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底板(205)的底面或第二底板(206)的底面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转动轴上套装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一端套装在所述转动轴上,另一端与第一底板(205)的底面或第二底板(206)的底面固定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形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第一舵机(207)。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形车厢,其特征在于:第一舵机(207)的转动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底座(208);第一连接底座(208)的一端固定套装在所述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与第一底板(205)的底面或第二底板(206)的底面固定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形车厢,其特征在于:第一舵机(207)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舵机(207)同时固定安装在第一底板(205)的底面或第二底板(206)的底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形车厢,其特征在于:在每一个第一舵机(207)的转动输出轴上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底座(208),第一连接底座(208)的一端套装在第一舵机(207)的所述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与第一底板(205)的底面或第二底板(206)的底面固定连接。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形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边板总成,包括第一左边板(209)和第二左边板(210)。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变形车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左边板(209)前部固定设置有第一立板(211),在第一左边板(209)的侧边固定设置有第一顶板(212)。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形车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左边板(209)上固定安装有第二驱动装置。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变形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第二舵机(213)。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变形车厢,其特征在于:第二舵机(213)的输出轴上套装有第一摆动连杆(214);第一摆动连杆(214)的一端固定套装在第二舵机(213)的所述输出轴上,另一端与第一连杆(215)固定铰接;第一连杆(215)的一端与第一摆动连杆(214)的一端固定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底板(205)固定铰接。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变形车厢,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杆(215)的一端与第一摆动连杆(214)的一端固定铰接,另一端与固定安装在第一底板(205)上的第一固定座(216)固定铰接。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变形车厢,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座(216)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安装在第一底板(205)上。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变形车厢,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左边板(210)的侧边固定设置有第二顶板(217),第二左边板(210)的尾部与左后板(218)固定铰接。14.如权利要求6或13所述的可变形车厢,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左边板(210)上固定安装有第三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为第三舵机(219);第三舵机(219)的输出轴上套装有第二摆动连杆(220);第二摆动连杆(220)的一端固定套装在第三舵机(219)的所述输出轴上,另一端与第二连杆(221)固定铰接;第二连杆(221)的一端与第二摆动连杆(220)的一端固定铰接,另一端与第二底板(206)固定铰接。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变形车厢,其特征在于:第二连杆(221)的一端与第二摆动
连杆(220)的一端固定铰接,另一端与固定安装在第二底板(206)上的第二固定座(222)固定铰接。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变形车厢,其特征在于:第二固定座(222)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安装在第二底板(206)上。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变形车厢,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左边板(210)上固定安装有第四驱动装置;所述第四驱动装置为第四舵机(223);在第四舵机(223)的输出轴上套装有第三摆动连杆(224);第三摆动连杆(224)的一端固定套装在第四舵机(223)的所述输出轴上,另一端与第三连杆(225)固定铰接;第三连杆(225)的一端与第三摆动连杆(224)的一端固定铰接,另一端与左后板(218)固定铰接。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森王文斌刘歧
申请(专利权)人:乐森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