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纵拉机的趋零温差螺旋流道热交换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4256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10: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双向拉伸光学薄膜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纵拉机的趋零温差螺旋流道热交换辊,包括传热筒身、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分布于传热筒身的两端,所述传热筒身的内部设置有导流机构和螺旋片,所述导流机构包括回流管、进液管和隔板,所述回流管的外表面套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外表面套设有滚珠轴承和进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通过滚珠轴承与连接座活动连接,所述进液接头的外表面开设有弧形槽,弧形槽内嵌合有密封圈,所述连接座的外表面套接有伞形密封箍,所述伞形密封箍与密封圈相抵,所述伞形密封箍的外表面套设有固定罩。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伞形密封箍,提高动态密封性,保持辊面趋零温差。保持辊面趋零温差。保持辊面趋零温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纵拉机的趋零温差螺旋流道热交换辊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双向拉伸光学薄膜生产
,具体为一种纵拉机的趋零温差螺旋流道热交换辊。

技术介绍

[0002]双向拉伸薄膜行业作为塑料行业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其中,双向拉伸薄膜设备作为热拉延机的主要组成部分,热交换辊是其极其重要的组件。热交换辊分流道加热辊、电磁加热辊、蒸汽加热辊。
[0003]与其他辊筒形式不同,流道辊可以在加热与冷却之间自由转换,一直是当前双向拉伸薄膜辊筒的主流。
[0004]影响拉伸光学薄膜品质的主要因素就是双向拉伸薄膜辊筒的换热效果,辊筒面的热越均匀,拉伸光学薄膜的品质越好,要做到辊筒面换热均匀,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辊筒匀速滚动,现有的可滚动辊筒最大的问题就是,热导流管处的密封性问题,易造成漏液。
[0005]因此亟需设计一种纵拉机的趋零温差螺旋流道热交换辊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纵拉机的趋零温差螺旋流道热交换辊,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热导流管处易造成漏液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纵拉机的趋零温差螺旋流道热交换辊,包括传热筒身、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分布于传热筒身的两端,所述传热筒身的内部设置有导流机构和螺旋片,所述导流机构包括回流管、进液管和隔板,所述回流管套设于进液管的外侧,所述回流管的表面均匀分布有排液管,且进液管的内腔通过排液管与传热筒身的内腔连通,所述回流管的外表面均匀开设有通孔,所述回流管的外表面套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外表面套设有滚珠轴承和进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通过滚珠轴承与连接座活动连接,所述进液接头的外表面开设有弧形槽,弧形槽内嵌合有密封圈,所述连接座的外表面套接有伞形密封箍,所述伞形密封箍与密封圈相抵,所述伞形密封箍的外表面套设有固定罩,所述固定罩的一端与伞形密封箍相抵,且固定罩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第二端盖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端盖的与传热筒身相抵的一侧呈圆台形,且所述第一端盖与传热筒身之间夹持有锥形密封环。
[0009]优选的,所述回流管和进液管的一端与第一端盖的中心处相抵,且回流管和进液管的另一端贯穿第二端盖的中心处。
[0010]优选的,所述回流管的外表面均匀固定有螺旋片,所述螺旋片呈螺旋排布,相邻两个所述螺旋片与传热筒身之间构成换热腔,所述螺旋片的表面厚度由排液管顺时针向着通孔方向递增。
[0011]优选的,所述隔板设置于排液管和通孔之间,且隔板的两侧与螺旋片固定连接,所
述螺旋片的外表面包裹有导热筒。
[0012]优选的,所述导热筒的厚度由排液管顺时针向着通孔方向递减,所述隔板的两端分别与回流管和导热筒固定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连接座的外表面呈锥形,且进液接头的内壁形状与连接座的外表面形状吻合。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纵拉机的趋零温差螺旋流道热交换辊具有伞形密封箍,提高动态密封性,保持辊面趋零温差。
[0015](1)通过在回流管的外表面固定有连接座,并在连接座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有进液接头,在进液接头与连接座的衔接处嵌合有密封圈,密封圈通过固定在连接座上的伞形密封箍抵接,保证进液接头与连接座之间活动的密封性,通过伞形密封箍的抵触,使密封圈能始终与进液接头和连接座之间紧抵,避免密封圈磨损后,影响进液接头与连接座之间的密封性,从而提高动态密封性。
[0016](2)通过在回流管上均匀固定有螺旋片,并将螺旋片的厚度由排液管处向着通孔处递增,使得向着通孔处流动的水流状态更激进,提高流速可以带走更多热量,水流流动中热量的损失,使辊面温度趋零,再配合导热筒的隔热,进一步提高换热的均匀性,同时导热筒的最厚处正好与螺旋片的最厚处相对,刚好弥补交换辊上下端的重量差,保证交换辊的动平衡。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正视剖视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侧视剖视示意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传热筒身和导流机构的结构整体示意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2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2]图6为本专利技术图2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3]图7为本专利技术图2中伞形密封箍的结构侧视示意图。
[0024]图中:1、传热筒身;2、第一端盖;3、第二端盖;4、导热筒;5、导流机构;51、回流管;52、进液管;53、排液管;54、隔板;55、通孔;6、螺旋片;7、进液接头;8、固定罩;9、连接座;10、滚珠轴承;11、密封圈;12、伞形密封箍。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请参阅图1

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
[0027]一种纵拉机的趋零温差螺旋流道热交换辊,包括传热筒身1、第一端盖2和第二端盖3,第一端盖2和第二端盖3分布于传热筒身1的两端,传热筒身1的内部设置有导流机构5和螺旋片6,导流机构5包括回流管51、进液管52和隔板54,回流管51套设于进液管52的外
侧,回流管51的表面均匀分布有排液管53,且进液管52的内腔通过排液管53与传热筒身1的内腔连通,回流管51的外表面均匀开设有通孔55,传热筒身1内腔通过通孔55与回流管51内腔连通,换热介质通过进液管52进入,再通过排液管53排入传热筒身1内进行换热,换热后通过通孔55排入回流管51内,再通过回流管51排出,形成循环。
[0028]回流管51的外表面套接有连接座9,连接座9的外表面套设有滚珠轴承10和进液接头7,进液接头7通过滚珠轴承10与连接座9活动连接,进液接头7的外表面开设有弧形槽,弧形槽内嵌合有密封圈11,密封圈11抵在进液接头7和连接座9之间,保证进液接头7和连接座9之间的密封性,连接座9的外表面套接有伞形密封箍12,密封圈11通过固定在连接座9上的伞形密封箍12抵接,保证进液接头7与连接座9之间活动的密封性,通过伞形密封箍12的抵触,使密封圈11能始终与进液接头7和连接座9之间紧抵,避免密封圈11磨损后,影响进液接头7与连接座9之间的密封性,伞形密封箍12与密封圈11相抵,伞形密封箍12的外表面套设有固定罩8,固定罩8的一端与伞形密封箍12相抵,且固定罩8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第二端盖3固定连接,固定罩8起到对伞形密封箍12进行限位,同时对密封圈11和伞形密封箍12进行防护。
[0029]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第一端盖2的与传热筒身1相抵的一侧呈圆台形,且第一端盖2与传热筒身1之间夹持有锥形密封环,提高第一端盖2与传热筒身1之间的密封性。...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纵拉机的趋零温差螺旋流道热交换辊,包括传热筒身(1)、第一端盖(2)和第二端盖(3),所述第一端盖(2)和第二端盖(3)分布于传热筒身(1)的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筒身(1)的内部设置有导流机构(5)和螺旋片(6),所述导流机构(5)包括回流管(51)、进液管(52)和隔板(54),所述回流管(51)套设于进液管(52)的外侧,所述回流管(51)的表面均匀分布有排液管(53),且进液管(52)的内腔通过排液管(53)与传热筒身(1)的内腔连通,所述回流管(51)的外表面均匀开设有通孔(55),所述回流管(51)的外表面套接有连接座(9),所述连接座(9)的外表面套设有滚珠轴承(10)和进液接头(7),所述进液接头(7)通过滚珠轴承(10)与连接座(9)活动连接,所述进液接头(7)的外表面开设有弧形槽,弧形槽内嵌合有密封圈(11),所述连接座(9)的外表面套接有伞形密封箍(12),所述伞形密封箍(12)与密封圈(11)相抵,所述伞形密封箍(12)的外表面套设有固定罩(8),所述固定罩(8)的一端与伞形密封箍(12)相抵,且固定罩(8)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第二端盖(3)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纵拉机的趋零温差螺旋流道热交换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2)的与传热筒身(1)相抵的一侧呈圆台形,且所述第一端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超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应星辊筒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