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DV修饰的姜黄素的合成,生物活性和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2858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0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下式的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RGDV修饰的姜黄素的合成,生物活性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2

(4

((1E,6E)
‑7‑
(4

羟基
‑3‑
甲氧基苯基)

3,5

二氧杂庚基

1,6

二烯
‑1‑
基)
‑2‑
甲氧基苯氧基)乙酰

Arg

Gly

Asp

Val,涉及它的合成方法和抗动脉血栓活性和抗静脉血栓活性, 涉及它对静脉血栓的靶向作用。因而本专利技术涉及它在制备抗动脉血栓药物和制备靶向抗静脉血栓药物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药领域。

技术介绍

[0002]血栓性疾病目前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根据发生部位和机制可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血栓可给机体造成严重危害。动脉血栓可导致暂时性脑缺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心肌梗塞和房颤。在静脉血栓中,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脑卒中对病人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因病因不同,在传统观念下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被看作两种不同的疾病。在流行病学研究中,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的关联性难以割断,并归结于它们的风险因子相互重叠。这些知识,使专利技术人格外重视具有抗动脉血栓和抗静脉血栓双重作用的药物研究。
[0003]临床上,口服抗凝药是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普遍策略。尽管口服抗凝剂对血栓性疾病的疗效确切,但是都有出血副作用。例如在有效的口服剂量下,阿司匹林可诱发消化道出血或颅内出血。华法林也存在致命性出血风险。这些知识,使专利技术人格外重视不改变凝血时间及不改变出血时间的抗血栓药物研究。
[0004]经过大量的创造性研究,专利技术人发现氨基酸或肽修饰的姜黄素具有抗动脉血栓作用或者抗静脉血栓作用。可是靶向性研究表明,它们既没有动脉血栓靶向作用,也没有静脉血栓靶向作用。这种状况驱动了姜黄素的结构修饰。经过反复探索,专利技术人发现下式的2

(4

((1E,6E)
‑7‑
(4
‑ꢀ
羟基
‑3‑
甲氧基苯基)

3,5

二氧杂庚基

1,6

二烯
‑1‑
基)
‑2‑
甲氧基苯氧基)乙酰

Arg

Gly

Asp

Val有抗动脉血栓作用,有靶向抗静脉血栓作用。根据这种认识,专利技术人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0005]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内容是提供下式的2

(4

((1E,6E)
‑7‑
(4

羟基
‑3‑
甲氧基苯基)

3,5

二氧杂庚基
ꢀ‑
1,6

二烯
‑1‑
基)
‑2‑
甲氧基苯氧基)乙酰

Arg

Gly

Asp

Val。
[0007][0008]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内容是提供2

(4

((1E,6E)
‑7‑
(4

羟基
‑3‑
甲氧基苯基)

3,5

二氧杂庚基

1,6

二烯
ꢀ‑1‑
基)
‑2‑
甲氧基苯氧基)乙酰

Arg

Gly

Asp

Val的合成方法,该方法包括:
[0009](A)香草醛与乙酰丙酮缩合生成6

(3

甲氧基
‑4‑
羟基苯基)

5,6

己烯

2,4

二酮;
[0010](B)香草醛与溴乙酸乙酯反应生成4

(2

苄氧基
‑2‑
氧乙氧基)
‑3‑
甲氧基苯甲醛;
[0011](C)6

(3

甲氧基
‑4‑
羟基苯基)

5,6

己烯

2,4

二酮和4

(2

苄氧基
‑2‑
氧乙氧基)
‑3‑
甲氧基苯甲醛缩合生成2

(4

((1E,6E)
‑7‑
(4

羟基
‑3‑
甲氧基苯基)

3,5

二氧杂庚基

1,6

二烯
‑1‑
基)
‑2‑
甲氧基苯氧基)乙酸苄酯;
[0012](D)2

(4

((1E,6E)
‑7‑
(4

羟基
‑3‑
甲氧基苯基)

3,5

二氧杂庚基

1,6

二烯
‑1‑
基)
‑2‑
甲氧基苯氧基)乙酸苄酯脱除苄基生成2

(4

((1E,6E)
‑7‑
(4

羟基
‑3‑
甲氧基苯基)

3,5

二氧杂庚基

1,6

二烯
‑1‑ꢀ
基)
‑2‑
甲氧基苯氧基)乙酸;
[0013](E)用二环己基碳二亚胺为缩合剂,1

羟基苯并三唑为催化剂,通过逐步接肽法从N端向C端液相合成Arg(pbf)

Gly

Asp(OBzl)

Val

OBzl;
[0014](F)用二环己基碳二亚胺为缩合剂,1

羟基苯并三唑为催化剂,2

(4

((1E,6E)
‑7‑
(4

羟基
‑3‑
甲氧基苯基)

3,5

二氧杂庚基

1,6

二烯
‑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2

(4

((1E,6E)
‑7‑
(4

羟基
‑3‑
甲氧基苯基)

3,5

二氧杂庚基

1,6

二烯
‑1‑
基)
‑2‑
甲氧基苯氧基)乙酰

Arg

Gly

Asp

Val化合物,结构式如下:2.权利要求1所述的2

(4

((1E,6E)
‑7‑
(4

羟基
‑3‑
甲氧基苯基)

3,5

二氧杂庚基

1,6

二烯
‑1‑
基)
‑2‑
甲氧基苯氧基)乙酰

Arg

Gly

Asp

Ser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该方法包括:(A)香草醛与乙酰丙酮缩合生成6

(3

甲氧基
‑4‑
羟基苯基)

5,6

己烯

2,4

二酮;(B)香草醛与溴乙酸乙酯反应生成4

(2

苄氧基
‑2‑
氧乙氧基)
‑3‑
甲氧基苯甲醛;(C)6

(3

甲氧基
‑4‑
羟基苯基)

5,6

己烯

2,4

二酮和4

(2

苄氧基
‑2‑
氧乙氧基)
‑3‑
甲氧基苯甲醛缩合生成2

(4

((1E,6E)
‑7‑
(4

羟基
‑3‑
甲氧基苯基)

3,5

二氧杂庚基

1,6

二烯
‑1‑
基)
‑2‑
甲氧基苯氧基)乙酸苄酯;(D)2

(4

((1E,6E)
‑7‑
(4

羟基
‑3‑
甲氧基苯基)

3,5

二氧杂庚基

1,6

二烯
‑1‑
基)
‑2‑
甲氧基苯氧基)乙酸苄酯脱除苄基生成2

(4

((1E,6E)
‑7‑
(4

羟基
‑3‑
甲氧基苯基)

3,5

二氧杂庚基

1,6

二烯
‑1‑
基)
‑2‑
甲氧基苯氧基)乙酸;(E)用二环己基碳二亚胺为缩合剂,1

羟基苯并三唑为催化剂,通过逐步接肽法从N端向C端液相合成Arg(pbf)

Gly

Asp(OBzl)

Val

OBzl;(F)用二环己基碳二亚胺为缩合剂,1

羟基苯并三唑为催化剂,2

(4

((1E,6E)
‑7‑
(4

羟基
‑3‑
甲氧基苯基)

3,5

二氧杂庚基

1,6

二烯
‑1‑
基)
‑2‑
甲氧基苯氧基)乙酸与Arg(pbf)

Gly

Asp(pbf)

Val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明彭师奇吴东旭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