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电池组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2616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09:32
根据实施方式,电池具备:外装容器、电极组、盖部件、集电片、电极端子、引线、绝缘防护装置、以及一对突起。外装容器具备底壁及周壁,周壁具备在纵向上隔着内部空洞彼此相对地对置的一对侧壁。集电片在内部空洞中从电极组向横向突出,绝缘防护装置在内部空洞中使引线和集电片相对于外装容器的内表面电绝缘。一对突起分别从绝缘防护装置突出,并抵接于一对侧壁的对应一方与底壁的边界部分。对应一方与底壁的边界部分。对应一方与底壁的边界部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池、电池组以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池、电池组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便携电话及个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进步,对于这些电子设备中使用的二次电池等电池要求小型化及轻量化。作为实现了小型化及轻量化且能量密度高的二次电池,可举出锂离子二次电池。另一方面,作为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电动摩托车以及叉车等车辆中搭载的大型且大容量的电源,可使用铅蓄电池、镍氢电池等二次电池。另外,作为在车辆中搭载的大型且大容量的电源,近年来正在面向应用进行能量密度高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研发。对于在车辆中搭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研发,要求实现电池的高寿命化以及安全性的提高等,并且要求实现电池的大型化以及大容量化。
[0003]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电池,有一种在外装容器的内部空洞中容纳有具备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组。就该电池而言,外装容器具备底壁及周壁,外装容器的内部空洞在高度方向上朝向底壁的相反侧开口。而且,在外装容器的周壁安装有盖部件,利用盖部件将内部空洞的开口封闭。另外,在电池中,在盖部件的外表面安装有电极端子,在内部空洞中,集电片从电极组向外周侧突出。而且,集电片经由引线与电极端子电连接。另外,在内部空洞中配置有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的绝缘防护装置,利用绝缘防护装置防止引线和集电片与外装容器的内表面的接触。由此,引线和集电片相对于外装容器电绝缘。
[0004]在前述那样的电池中,对于内部空洞中所容纳的电极组等内置物而言,其因外装容器的周壁等而受到约束。因此,即使由于搭载电池的车辆的行驶而产生振动等外部冲击,也能够抑制外部冲击对包括电极组、集电片、引线以及绝缘防护装置在内的内置物的影响。
[0005]在此,如果使用前述那样的电池,则在内部空洞中会从电极组产生气体。由于在内部空洞中产生气体,外装容器会发生膨胀。对于电池而言,要求即使在内部空洞产生气体,也能够利用外装容器的周壁等适当地约束内置物。另外,要求在制造电池时,确保内置物向外装容器的内部空洞的插入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

4090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具备该电池的电池组以及车辆,对于所述电池而言,即使外装容器发生膨胀,也能够在内部空洞中适当地约束内置物,并且在制造时能够确保内置物向内部空洞的插入性。(二)技术方案
[0008]根据实施方式,电池具备:外装容器、电极组、盖部件、集电片、电极端子、引线、绝
缘防护装置、第一突起以及第二突起。外装容器具备底壁及周壁,在外装容器中,由底壁及周壁规定的内部空洞在高度方向上向底壁的相反侧开口。周壁具备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该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在相对于高度方向交叉的纵向上隔着内部空洞彼此相对地对置。电极组具备正极和负极,容纳于外装容器的内部空洞中。盖部件在底壁的相反侧的端部安装于周壁,使内部空洞的开口封闭。集电片在内部空洞中从电极组向相对于纵向及高度方向双方交叉的横向突出。电极端子安装于盖部件的外表面。引线配置于内部空洞,将集电片电连接于电极端子。绝缘防护装置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使引线和集电片在内部空洞中相对于外装容器的内表面电绝缘。第一突起及第二突起分别连接于绝缘防护装置,并且从绝缘防护装置突出。第一突起的突出端抵接于第一侧壁与底壁的边界部分,第二突起的突出端抵接于第二侧壁与底壁的边界部分。
[0009]根据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池组,其具备一个以上的前述电池。
[0010]根据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车辆,其具备前述电池组。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以分解了各部件的状态概要地表示的立体图。图2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以进行了组装的状态概要地表示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电极组的结构的一例的概要图。图4是表示图1的电池的内部空洞的结构的概要图。图5是概要地示出沿着图4的A1

A1线的剖面的剖视图。图6是概要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绝缘防护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将图6的绝缘防护装置以从不同于图6的方向进行观察的状态概要地表示的立体图。图8是将图6的绝缘防护装置以从防护装置突出部的突出侧进行观察的状态表示的概要图。图9是将图6的绝缘防护装置以从防护装置侧板部(第一防护装置侧板部及第二防护装置侧板部的一方)的外表面的朝向侧进行观察的状态表示的概要图。图10是概要地表示在图1的电池中各侧壁(长侧壁)发生了膨胀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1是概要地表示在制造图1的电池时将内置物插入到内部空洞中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电池的内部空洞的结构的概要图。图13是概要地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电池的内部空洞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4是概要地表示第三变形例的电池的内部空洞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5是表示采用了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电池组的一例的概要图。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池组应用于车辆的例子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电池)首先,对实施方式的电池进行说明。
[0013](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作为实施方式的电池的一例,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图1及图2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的一例。在此,图1将电池1的各部件分解表示,图2表示电池1的组装状态。电池1例如是二次电池。
[0014]如图1及图2所示,电池1具备外装部3。外装部3由铝、铝合金、铁或者不锈钢等金属形成。另外,在外装部3的内部形成有内部空洞11。在电池1及外装部3中规定了:纵向(箭头X1及箭头X2所示的方向)、相对于纵向交叉(垂直或者大致垂直)的横向(箭头Y1及箭头Y2所示的方向)、以及相对于横向及纵向双方交叉(垂直或者大致垂直)的高度方向(箭头Z1及箭头Z2所示的方向)。
[0015]外装部3具备外装容器5及盖部件6。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装容器5具备底壁7及周壁4,内部空洞11由底壁7及周壁4规定。底壁7相对于内部空洞11而言位于高度方向的一侧(箭头Z2侧)。另外,周壁4沿着外装容器5的周向延伸,内部空洞11的外周侧被周壁4包围。另外,内部空洞11在高度方向上朝向底壁7所在侧的相反侧(箭头Z1侧)开口。因此,在图1及图2等的一例中,外装容器5形成为一面开口的大致长方体状。在此,在电池1及外装部3中,沿着内部空洞11的开口缘的方向与周向一致或者大致一致。而且,相对于周壁4而言,内部空洞11(内部空间)所在侧是内周侧,内周侧的相反侧是外周侧。
[0016]周壁4具备两对侧壁8A、8B、9A、9B。一对侧壁8A、8B在纵向上隔着内部空洞11对置。而且,一对侧壁9A、9B在横向上隔着内部空洞11对置。侧壁8A、8B分别在侧壁9A、9B之间沿着横向连续延伸。另外,侧壁9A、9B分别在侧壁8A、8B之间沿着纵向连续延伸。由于是前述那样的结构,因此侧壁8A、8B的一方即第一侧壁从纵向的一侧与内部空洞11相邻,侧壁8A、8B的另一方即第二侧壁在纵向上从第一侧壁的相反侧与内部空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池,其具备:外装容器,其具备底壁及周壁,由所述底壁及所述周壁规定的内部空洞在高度方向上向所述底壁的相反侧开口,所述周壁具备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在相对于所述高度方向交叉的纵向上隔着所述内部空洞彼此相对地对置;电极组,其具备正极和负极,容纳于所述外装容器的所述内部空洞中;盖部件,其在所述底壁的相反侧的端部安装于所述周壁,使所述内部空洞的开口封闭;集电片,其在所述内部空洞中从所述电极组向相对于所述纵向及所述高度方向双方交叉的横向突出;电极端子,其安装于所述盖部件的外表面;引线,其配置于所述内部空洞,将所述集电片电连接于所述电极端子;绝缘防护装置,其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使所述引线及所述集电片在所述内部空洞中相对于所述外装容器的内表面电绝缘;第一突起,其连接于所述绝缘防护装置,并且从所述绝缘防护装置突出,突出端抵接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底壁的边界部分;以及第二突起,其连接于所述绝缘防护装置,并且从所述绝缘防护装置突出,突出端抵接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底壁的边界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起及所述第二突起分别在所述纵向上从所述绝缘防护装置朝向外侧突出、或者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从所述绝缘防护装置朝向所述底壁所在侧突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起及所述第二突起分别形成为宽度方向沿着所述外装容器的所述横向的板状。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起及所述第二突起分别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起及所述第二突起分别与所述绝缘防护装置形成为一体。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装容器的所述内部空洞的在所述纵向上的尺寸分别与所述内部空洞在所述横向上的尺寸以及所述内部空洞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相比而言较小。7.根据权利要求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防护装置具备与所述底壁对置的防护装置底面,所述防护装置底面具备:第一倾斜面,其在所述防护装置底面上形成所述第一侧壁所在侧的缘,并倾斜为随着在所述纵向上接近所述第一侧壁而在所述高度方向上远离所述底壁的状态;以及第二倾斜面,其在所述防护装置底面上形成所述第二侧壁所在侧的缘,并倾斜为随着在所述纵向上接近所述第二侧壁而在所述高度方向上远离所述底壁的状态,所述第一突起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晋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