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老路面衔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0945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7: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老路面衔接结构,属于建筑工程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新老路面连接不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新路面和老路面沿老路面宽度方向连续分布,老路面包括基层和设于基层上的面层一,新路面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面层二、玻纤格栅层、混凝土层和垫层,衔接结构包括开设在老路面上且呈条形的缺口槽,且缺口槽向下延伸至基层,缺口槽长度沿老路面长度方向延伸,且缺口槽两端均开口;缺口槽的横截面呈L形,缺口槽由槽侧壁和槽底壁构成,面层二、玻纤格栅层和混凝土层均延伸至缺口槽内并压在槽侧壁上,混凝土层底壁压在槽底壁上。本新老路面衔接结构可提高新老路面连接稳定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老路面衔接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领域,涉及一种新老路面衔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工程建设中,在对路面进行翻新时,出于成本考虑,对状态较好的老路面一般做保留处理,对状态差的老路面做铲除处理,并在铲除后的老路面位置重新建造新路面。
[0003]现有的新路面在建造时,一般直接在保留的老路面一侧直接浇筑混凝土层,然后在混凝土层上设置面层。实际使用时,当新路面受较大压力时会形成向远离老路面方向移动趋势的作用力,由于混凝土层和老路面只在侧部接触,两者牵扯程度不够,久而久之,新路面和老路面连接处会慢慢形成裂缝,不仅影响美观性,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使新老路面稳定连接的新老路面衔接结构。
[0005]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老路面衔接结构,新路面和老路面沿老路面的宽度方向连续分布,老路面包括基层和设于基层上的面层一,新路面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面层二、玻纤格栅层、混凝土层和垫层,其特征在于,本衔接结构包括开设在老路面上且呈条形的缺口槽,且缺口槽向下延伸至基层,缺口槽长度沿老路面长度方向延伸,且缺口槽两端均开口;缺口槽的横截面呈L形,缺口槽由槽侧壁和槽底壁构成,面层二、玻纤格栅层和混凝土层均延伸至缺口槽内并压在槽侧壁上,混凝土层底壁压在槽底壁上。
[0006]混凝土层直接延伸至缺口槽内,且混凝土层侧壁和底壁分别与槽侧壁和槽底壁贴靠接触,使混凝土层和基层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均形成一体连接,从而有效加大剥离混凝土层和基层的难度,使新老路面稳定衔接、不断裂。
[0007]在上述的新老路面衔接结构中,槽底壁上开设有沿缺口槽长度方向贯穿设置的连接槽一,且连接槽一的槽宽由上到下逐渐变大,混凝土层上具有与连接槽一匹配并嵌于连接槽一内的连接块一。
[0008]在上述的新老路面衔接结构中,上述的槽侧壁上开设有沿缺口槽长度方向贯穿设置的连接槽二,且连接槽二的槽宽由新路面往老路面方向逐渐变大,混凝土层上具有与连接槽二匹配并嵌于连接槽二内的连接块二。
[0009]在上述的新老路面衔接结构中,连接槽一和连接槽二均设置在基层上。
[0010]槽侧壁和槽底壁在基层位置分别设置宽度向内逐渐变大的连接槽一和连接槽二,且混凝土层上具有分别与连接槽一和连接槽二匹配的连接块一和连接块二,使混凝土层和基层之间形成相互拉扯,有效抑制混凝土层远离基层,进一步加强新老路面连接稳定性。
[0011]在上述的新老路面衔接结构中,连接槽一和连接槽二的横截面均呈燕尾形,此时,连接块一和连接块二的横截面也均呈燕尾形,以利用连接槽倾斜内壁对混凝土起聚拢作
用,使连接块稳定成型,便于加工。
[0012]在上述的新老路面衔接结构中,面层二为沥青砼层,且沥青砼层通过沥青粘层一与玻纤格栅层连接。面层二为沥青砼层,使面层二具备较好的透水性能,避免路面积水。
[0013]在上述的新老路面衔接结构中,沥青砼层包括粗粒式沥青砼层和细粒式沥青砼层,粗粒式沥青砼层处于细粒式沥青砼层和玻纤格栅层之间,粗粒式沥青砼层通过上述的沥青粘层一与玻纤格栅层连接,粗粒式沥青砼层和细粒式沥青砼层通过沥青粘层二连接。沥青砼层包括上下布置的细粒式沥青砼层和粗粒式沥青砼层,细粒式沥青砼层具备较高的平整度,粗粒式沥青砼层具备较高强度和温度稳定性,有效确保面层二质量。
[0014]在上述的新老路面衔接结构中,粗粒式沥青砼层的厚度大于细粒式沥青砼层,有效提高面层二的抗压性能,提高面层二质量。
[0015]在上述的新老路面衔接结构中,垫层为由级配碎石、级配砾石、级配碎砾石的一种或几种混合形成的透水粒料垫层。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新老路面衔接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0017]1、混凝土层直接延伸至缺口槽内,且混凝土层侧壁和底壁分别与槽侧壁和槽底壁贴靠接触,使混凝土层和基层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均形成一体连接,从而有效加大剥离混凝土层和基层的难度,使新老路面稳定衔接、不断裂。
[0018]2、槽侧壁和槽底壁在基层位置分别设置宽度向内逐渐变大的连接槽一和连接槽二,且混凝土层上具有分别与连接槽一和连接槽二匹配的连接块一和连接块二,使混凝土层和基层之间形成相互拉扯,有效抑制混凝土层远离基层,进一步加强新老路面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新老路面衔接结构的示意图。
[0020]图2是老路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基层;2、面层一;3、面层二;3a、粗粒式沥青砼层;3b、细粒式沥青砼层;4、玻纤格栅层;5、混凝土层;5a、连接块一;5b、连接块二;6、垫层;7、缺口槽;7a、槽侧壁;7a1、连接槽二;7b、槽底壁;7b1、连接槽一。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3]如图1所示,在新老路面衔接结构中,新路面设置在老路面一侧,且新路面和老路面沿老路面的宽度方向连续分布。
[0024]其中,老路面包括基层1和设于基层1上的面层一2;新路面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面层二3、玻纤格栅层4、混凝土层5和垫层6,且面层二3与面层一2的顶面齐平。
[0025]在本实施例中,垫层6为由级配碎石、级配砾石、级配碎砾石的一种或几种混合形成的透水粒料垫层。玻纤格栅层4的网孔形状为矩形,网孔尺寸为0.5~1.5cm,极限抗拉强度不小于60kN/m,抗拉伸长率不大于3%;面层二3为沥青砼层,且沥青砼层通过沥青粘层一(未图示)与玻纤格栅层4连接。进一步说明,沥青砼层包括粗粒式沥青砼层3a和细粒式沥青
砼层3b,粗粒式沥青砼层3a处于细粒式沥青砼层3b和玻纤格栅层4之间,粗粒式沥青砼层3a通过上述的沥青粘层一与玻纤格栅层4连接,粗粒式沥青砼层3a和细粒式沥青砼层3b通过沥青粘层二(未图示)连接。沥青砼层包括上下布置的细粒式沥青砼层3b和粗粒式沥青砼层3a,细粒式沥青砼层3b具备较高的平整度,粗粒式沥青砼层3a具备较高强度和温度稳定性,有效确保面层二3质量。优选粗粒式沥青砼层3a的厚度大于细粒式沥青砼层3b的厚度,有效提高面层二3的抗压性能,提高面层二3质量。实际产品中,细粒式沥青砼层3b厚度和粗粒式沥青砼层3a厚度之比为4/7。
[0026]如图1和图2所示,本衔接结构包括开设在老路面上且呈条形的缺口槽7,且缺口槽7向下延伸至基层1,缺口槽7长度沿老路面长度方向延伸,且缺口槽7两端均开口。缺口槽7的横截面呈L形,缺口槽7由槽侧壁7a和槽底壁7b构成,面层二3、玻纤格栅层4和混凝土层5均延伸至缺口槽7内并压在槽侧壁7a上,混凝土层5底壁压在槽底壁7b上。混凝土层5直接延伸至缺口槽7内,且混凝土层5侧壁和底壁分别与槽侧壁7a和槽底壁7b贴靠接触,使混凝土层5和基层1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均形成一体连接,从而有效加大剥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老路面衔接结构,新路面和老路面沿老路面的宽度方向连续分布,老路面包括基层(1)和设于基层(1)上的面层一(2),新路面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面层二(3)、玻纤格栅层(4)、混凝土层(5)和垫层(6),其特征在于,本衔接结构包括开设在老路面上且呈条形的缺口槽(7),且缺口槽(7)向下延伸至基层(1),缺口槽(7)长度沿老路面长度方向延伸,且缺口槽(7)两端均开口;缺口槽(7)的横截面呈L形,缺口槽(7)由槽侧壁(7a)和槽底壁(7b)构成,面层二(3)、玻纤格栅层(4)和混凝土层(5)均延伸至缺口槽(7)内并压在槽侧壁(7a)上,混凝土层(5)底壁压在槽底壁(7b)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老路面衔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槽底壁(7b)上开设有沿缺口槽(7)长度方向贯穿设置的连接槽一(7b1),且连接槽一(7b1)的槽宽由上到下逐渐变大,混凝土层(5)上具有与连接槽一(7b1)匹配并嵌于连接槽一(7b1)内的连接块一(5a)。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老路面衔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槽侧壁(7a)上开设有沿缺口槽(7)长度方向贯穿设置的连接槽二(7a1),且连接槽二(7a1)的槽宽由新路面往老路面方向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世伟项玲晓谢益敏金妙贵
申请(专利权)人:士高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