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吖辛因结构的化合物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7051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3: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含吖辛因结构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领域,所述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通式如[化学式1]所示:其中,R代表自H、C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吖辛因结构的化合物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含吖辛因结构的化合物及应用,属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


技术介绍

[0002]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 Emission Diodes)由于具备易弯曲、质量轻、视角宽、响应速度快、色彩饱和度高、主动发光、厚度薄和低功耗等优点,引起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虽然OLED显示技术自1987年问世以来已经得到广泛的发展,但是要满足人们对于显示器更高性能、更好效果的要求,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比如OLED器件的发光效率差、稳定性较差和寿命较短就是其中问题之一。
[0003]OLED是一种在外加驱动电压下可主动发光的器件,OLED器件主要由基板、阴极、阳极、电子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和发光层等部分组成。发光层作为OLED器件的核心部分,对其发光效率、器件稳定性和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光层使其电子和空穴再结合形成激子,然后激子退激发光的地方。在发光层处产生的激子会使得发光层处的有机分子被激活,进一步导致有机分子最外层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由于处于激发态的电子及其不稳定,又会向基态跃迁,在跃迁过程中会有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进而实现器件的发光。因此,组成发光层的有机物分子结构会影响电子的跃迁,进一步对器件的发光效果和寿命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含吖辛因结构的化合物及应用,所述含吖辛因结构的化合物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可以提高发光效率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寿命。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含吖辛因结构的化合物,所述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通式如[化学式1]所示:
[0006][0007]其中,R代表自H、C1

C12的烷基、取代基或未取代的C6

C32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

C32杂环芳基的一种;Y代表S或者O其中的一种。
[0008]进一步的,所述杂环芳基含有至少一个选自O、S和N的杂原子。
[0009]进一步的,所述化合物选自如下具体结构化合物:
[0010][0011]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所述含吖辛因结构的化合物的应用,所述的化合物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0012]优选的,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位于两个电极之间的一层或多层有机化合物层,至少一个有机化合物层包含所述含吖辛因结构的化合物。
[0013]优选的,所述含吖辛因结构的化合物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主体材料。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吖辛因结构具有大环共轭体系,由于其特殊的立体几何构型,使得其在电子和空穴传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且其吖辛因结构的热稳定性好,可以进一步提高其作为发
光层材料的稳定性,采用所述化合物作为发光层的OLED器件,其发光效率和使用寿命都得到明显提高;
[0016]所述含吖辛因结构的化合物作为发光层主体材料使用,制备的OLED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及寿命特性均有显著提高,稳定性优越;
[0017]所述含吖辛因结构的化合物制成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可以应用于实用性高的OLED器件产业,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对比例1和应用例1~8的OLED器件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玻璃基板,2阳极,3空穴注入层,4空穴传输层,5发光层,6电子传输层,7LiF层,8阴极。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
[0022]实施例1:化合物A1的合成
[0023]反应方程式如下:
[0024][0025]母体M6的合成方法如下:
[0026](1)将100mmol的7

甲氧基
‑1‑
硝基萘(已知化合物,Cas:4900

68

9)溶解于200g二氯乙烷中,通氮气,控温0~10℃,滴加97mmol的N

溴代丁二酰亚胺配液(17.3g的N

溴代丁二酰亚胺溶解于70g的N,N

二甲基甲酰胺中),30min滴加毕。滴加毕,控温0~10℃保温4h取样检测,反应毕,产品纯度90%。直接加入亚硫酸氢钠水溶液进行水解,体系产生大量砖红色固体,直接过滤。滤饼用二氯乙烷做一次重结晶,得到化合物M1精品纯度99.2%,收率
83.0%。
[0027](2)将105mmol化合物M1、100mmol化合物M2、250mmol碳酸钾、2mmol醋酸钯、4mmol三叔丁基膦加入到100g四氢呋喃和10g水的混合溶液中,通氮气,升温至65~70℃保温反应5h,待原料M1反应毕,冷却至室温,加入200g乙酸乙酯进行萃取。经过水洗过柱,旋蒸脱干溶剂,得到32g化合物M3,收率85.8%。
[0028](3)反应瓶中加入37.3g(100mmol)的M3,加入359g二氯乙烷将M3全溶后,通氮气,降温至

5~5℃,缓慢滴加30g三溴化硼(120mmol),滴加过程中产生大量白烟,反应体系颜色由无色透明变为深红棕色。滴加毕,保温3h,TLC确认反应结束。将反应液缓慢滴入至100g水中进行水解。水解毕,经过水洗、脱溶剂、甲苯重结晶,得到30g的类白色M4,收率:83.4%。
[0029](4)将35.9g(100mmol)的M4置于150g的N,N

二甲基甲酰胺中,然后加入40.1g(300mmol)碳酸钾,通氮气升温至130~140℃保温进行反应,反应体系中碳酸钾不溶,体系混浊。保温反应10h,原料反应毕。降温至室温,然后将反应液加入至500g水中进行水解,过滤,经过水煮、乙醇打浆,得到33g的M5,收率:97.3%。
[0030](5)在氮气保护下,将33.9g(100mmol)的M5加入到250mL的三口瓶中,然后继续加入49.8g(300mmol)的亚磷酸三乙酯和100g甲苯,充分混合。然后升温至100~105℃保温进行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体系逐渐变粘稠。保温13h后,取样TLC显示,原料反应毕。反应结束后,直接将反应体系中的甲苯和亚磷酸三乙酯脱出,然后加入300g甲苯热溶,全溶后,过30g硅胶柱,然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吖辛因结构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通式如[化学式1]所示:其中,R代表自H、C1

C12的烷基、取代基或未取代的C6

C32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

C32杂环芳基的一种;Y代表S或者O其中的一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吖辛因结构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代表自H、C1

C12的烷基、取代基或未取代的C6

C32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

C32杂环芳基的一种,所述杂环芳基含有至少一个选自O、S和N的杂原子。3.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艳柳佳欣曲江磊郭俊康李燕藏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九目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