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耳整形机构及其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16789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3: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极耳整形机构及其加工方法,包括机架、定位装置、校正装置,所述校正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校正装置和第二校正装置,第一校正装置和第二校正装置分别设于第一移动架和第二移动架上。通过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实现了第一校正装置和第二校正装置分别朝定位装置方向运动,并使极耳伸入相应的两夹持臂之间,然后第三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以及第五驱动装置和第六驱动装置工作,从而实现了极耳的夹持稳定(夹紧),然后第一校正装置和第二校正装置朝远离定位装置的方向运动,极耳在夹持臂以及倒钩的相互作用下使折叠或弯曲的部分拉直,从而实现了自动化极耳校正。正。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极耳整形机构及其加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电池加工
,特别涉及一种极耳整形机构及其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圆柱形锂电池分为磷酸铁锂、钴酸锂、锰酸锂、钴锰混合、三元材料不同体系,外壳分为钢壳和聚合物两种,不同材料体系电池有不同的优点。目前,圆柱主要以钢壳圆柱磷酸铁锂电池为主,这种电池的表现为容量高、输出电压高、良好的充放电循环性能、输出电压稳定、能大电流放电、电化学性能稳定、使用安全、工作温度范围宽、对环境友好。
[0003]一般锂电池包括电解液、正极片和负极片,其中正极片和负极片一般延伸出极耳,从而实现后续的加工以及使用。但是,现有的锂电池为了在保证产品稳定的同时也会缩减材料的厚度,从而有效减少锂电池的质量。当极片的厚度减少,同时极耳的厚度也会减少,因此极耳一般较软,因此容易出现弯折的情况(有时也会出现左右倾斜的情况);当弯折严重则有可能出现折叠的情况,因此一般采用人工对其整理,避免在后续生产中出现化成不到位、充电故障或放电故障的情况,严重的会出现短路或失火的情况。但是通过人工处理的话,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极耳整形机构及其加工方法,旨在通过自动化设备实现极耳的位置校正,以实现产品的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极耳整形机构,包括:机架;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固定安装于机架上,所述定位装置设有用于放置产品的定位槽;校正装置,所述校正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校正装置和第二校正装置,所述第一校正装置和第二校正装置分别设于第一移动架和第二移动架上,所述机架分别设有驱动第一移动架和第二移动架朝相互靠近的位置和相互远离的位置的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第一校正装置包括固定安装于第一移动架的第一固定板、枢转安装于第一固定板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固定板设有驱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相互靠近的第三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第二校正装置包括固定安装于第二移动架的第二固定板、枢转安装于第二固定板的第三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所述第二固定板设有驱动第三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相互靠近的第五驱动装置和第六驱动装置;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以及第三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相对设置于定位槽的两侧。
[0006]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第三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结构相同,包括
主体部、设于主体部下方的夹持臂、设于主体部和夹持臂之间的枢转部;当两夹持臂相互靠近时,所述夹持臂的端部可相抵并将极耳夹持并施加作用力。
[0007]优选地,所述夹持臂的端部设有朝枢转部方向延伸的倒钩,所述倒钩可围成校正槽,所述倒钩的端部呈尖锐状。
[0008]优选地,所述夹持臂的端壁设有向内凹设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与极耳的宽度相适。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移动架包括第一导轨、滑动安装于第一导轨的第一滑块以及驱动第一滑块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滑块间隔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移动架包括第二导轨、滑动安装于第二导轨的第二滑块以及驱动第二滑块的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滑块间隔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相邻设置且可相互运动。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三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分别为设于第一固定板的第三气缸和第四气缸,所述第三气缸和第四气缸分别连接有第一滑动座和第二滑动座,所述第一滑动座和第二滑动座上间隔设置有第一拨块和第二拨块,所述第一拨块和第二拨块可相互运动并带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并使两夹持臂的端部相抵;所述第五驱动装置和第六驱动装置分别为设于第二固定板的第五气缸和第六气缸,所述第五气缸和第六气缸分别连接有第三滑动座和第四滑动座,所述第三滑动座和第四滑动座上间隔设置有第三拨块和第四拨块,所述第三拨块和第四拨块可相互运动并带动第三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并使两夹持臂的端部相抵。
[0011]优选地,所述定位槽设有多个且间隔设置,所述定位槽设于定位条上,所述定位条设有至少两个,且间隔设置,所述定位槽由两倾斜面组成。
[0012]优选地,两倾斜面的衔接端设有垂向设置的定位辅助槽。
[0013]一种应用极耳整形机构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S1:通过机械手或人工将电池放置于定位装置的定位槽内;S2: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启动,并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朝相对的方向运动,从而使第一校正装置和第二校正装置分别槽定位槽的方向运动,并使极耳伸入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以及第三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之间;S3:第三气缸和第四气缸启动,使第一滑动座和第二滑动座相对运动,并使多个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同时摆动,并将定位槽一侧的极耳夹持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同时,第五气缸和第六气缸启动,使第三滑动座和第四滑动座相对运动,并使多个第三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同时摆动,并使定位槽另一侧的极耳夹持于第三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之间;S4: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启动,并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朝相对的方向运动,极耳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以及第三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的限位作用下抚平;S5:第三气缸和第四气缸以及第五气缸以及第六气缸启动,并使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以及第三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处于相互远离的位置。
[0014]优选地,S3步骤中,S1: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分别设有倒钩,极耳若有折叠部分,极耳可在倒
钩相抵下拉直,并在两夹持臂的相抵下抚平;S2:同时,夹持臂相对的端部设有导向槽,从而使极耳沿导向槽滑动,并使极耳位置居中。
[0015]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实现了第一校正装置和第二校正装置分别朝定位装置方向运动,并使极耳伸入相应的两夹持臂之间,然后第三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以及第五驱动装置和第六驱动装置工作,从而实现了极耳的夹持稳定(夹紧),然后第一校正装置和第二校正装置朝远离定位装置的方向运动,极耳在夹持臂以及倒钩的相互作用下使折叠或弯曲的部分拉直,从而实现了自动化极耳校正。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校正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夹持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锂电池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俯视图。
[0017]图中,1为机架,2为定位装置,21为定位槽,22为定位条,23为斜面,24为定位辅助槽,3为第一校正装置,31为第一固定板,32为第一夹持部,33为第二夹持部,4为第二校正装置,41为第二固定板,42为第三夹持部,43为第四夹持部,5为第一移动架,51为第一导轨,52为第一滑块,6为第二移动架,61为第二导轨,62为第二滑块,71为主体部,72为夹持臂,73为枢转部,74为倒钩,75为校正槽,76为导向槽,81为第一气缸,82为第二气缸,83为第三气缸,84为第四气缸,85为第五气缸,86为第六气缸,91为第一拨块,92为第二拨块,93为第三拨块,94为第四拨块,95为第一滑动座,96为第二滑动座,97为第三滑动座,98为第四滑动座,100为电极,1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耳整形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固定安装于机架上,所述定位装置设有用于放置产品的定位槽;校正装置,所述校正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校正装置和第二校正装置,所述第一校正装置和第二校正装置分别设于第一移动架和第二移动架上,所述机架分别设有驱动第一移动架和第二移动架朝相互靠近的位置和相互远离的位置的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第一校正装置包括固定安装于第一移动架的第一固定板、枢转安装于第一固定板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固定板设有驱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相互靠近的第三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第二校正装置包括固定安装于第二移动架的第二固定板、枢转安装于第二固定板的第三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所述第二固定板设有驱动第三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相互靠近的第五驱动装置和第六驱动装置;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以及第三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相对设置于定位槽的两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整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第三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结构相同,包括主体部、设于主体部下方的夹持臂、设于主体部和夹持臂之间的枢转部;当两夹持臂相互靠近时,所述夹持臂的端部可相抵并将极耳夹持并施加作用力。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耳整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臂的端部设有朝枢转部方向延伸的倒钩,所述倒钩可围成校正槽,所述倒钩的端部呈尖锐状。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耳整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臂的端壁设有向内凹设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与极耳的宽度相适。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整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架包括第一导轨、滑动安装于第一导轨的第一滑块以及驱动第一滑块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滑块间隔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移动架包括第二导轨、滑动安装于第二导轨的第二滑块以及驱动第二滑块的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滑块间隔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相邻设置且可相互运动。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耳整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分别为设于第一固定板的第三气缸和第四气缸,所述第三气缸和第四气缸分别连接有第一滑动座和第二滑动座,所述第一滑动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志凌何志虹张朝林徐国栋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锦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