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充电装置和电动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12847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2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充电装置,涉及电动车设计技术领域,通过单片机实现第一NPN型开关三极管、第三NPN型开关三极管和第二NPN型开关三极管、第四NPN型开关三极管交替导通,实现交流电对直流电的转换,通过一组升压线圈对交流电实现升压,升压之后的交流电经过第一硅整流二极管,第二硅整流二极管,第三硅整流二极管和第四硅整流二极管的整流再次转化为直流电,实现低压直流到高压直流转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为汽车提供随时随地的充电方式,是电动汽车可以摆脱充电桩,实现汽车的不定点充电,也可在电动汽车在中途停车时实现充电;实现电动汽车的自动充断电,控制电压在稳定的范围内,保持充电的持续性与最优性,保护整车电池。保护整车电池。保护整车电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式充电装置和电动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车设计
,特别是一种便携式充电装置和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给予目前电动汽车的发展近况,电池容量不足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而充电速度慢与充电桩数量的不足更是限制了电动汽车的发展。利用太阳能电池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对汽车进行充电,还可以储蓄电量,便于在光线较差的地方也可以及时对汽车进行充电。而且增加智能传感系统保持电压稳定,延长电池寿命,延长续航里数,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按照目前的技术,便携太阳能充电装置必将重点解决电动汽车运行中的如下问题:
[0003](1)应急性:应急性太阳能充电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电动汽车,使电动汽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充电桩的依赖,可以实现电动汽车在行驶路上、野外、临时停靠点等无充电桩的地方充电;
[0004](2)续航能力:增大电动汽车的续航,实现电动汽车在无充电桩的情况下进行充电。
[0005](3)环保性:以太阳能为能源,属于清洁能源,可以节约电力,对保护环境有促进作用。
[0006](4)便携性:产品重量较轻方便携带,太阳能板可以折叠收纳携带。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电动汽车在行驶中续航里程短及充电桩数量的不足,为人们出行带来便利,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设计了一种便携式充电装置和电动汽车。
[0008]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充电装置,包括电池板组,升压线圈和充电口,还包括:第一NPN型开关三极管,所述第一NPN型开关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电池板组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NPN型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升压线圈初级电路的一端连接;第二NPN型开关三极管,所述第二NPN型开关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NPN 型开关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NPN型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升压线圈初级电路的另一端连接;第三NPN型开关三极管,所述第三NPN型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池板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NPN型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NPN型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四NPN型开关三极管,所述第四NPN型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三NPN型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NPN型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NPN型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单片机,所述单片机分别与所述第一NPN型开关三极管、所述第二NPN型开关三极管、第三NPN型开关三极管和第四NPN型开关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硅整流二极管,所述第一硅整流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升压线圈次级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硅整流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充电口连接;第二硅整流二极管,所述第二硅整流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充电口连接,所述第二硅整流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硅整流二极管的正极连接;
第三硅整流二极管,所述第三硅整流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升压线圈次级电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硅整流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充电口连接;第四硅整流二极管,所述第四硅整流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充电口连接,所述第四硅整流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三硅整流二极管的正极连接。
[0009]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五NPN型开关三极管、第六NPN型开关三极管、熔断器、可控开关、第一电容、肖特基二极管、第一霍尔元件、蓄电池、第二电容和第二霍尔元件,所述第五NPN 型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六NPN型开关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五NPN型开关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熔断器与电池板组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六NPN型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可控开关连接,所述可控开关分别与第一NPN型开关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二NPN型开关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池板组与熔断器的相对位置之间并联第一电容的支路电路,所述熔断器与第五NPN型开关三极管的相对位置之间并联一个肖特基二极管与第一霍尔元件串联的支路电路,所述第五NPN型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六NPN型开关三极管的集电极的相对位置之间并联蓄电池的支路电路;所述第一硅整流二极管与充电口的相对位置之间并联第二电容的支路电路;所述第四硅整流二极管的正极与充电口的相对位置间串联第二霍尔元件;所述单片机分别与第一霍尔元件、第五NPN型开关三极管的基极、第六NPN型开关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二霍尔元件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容与充电口的相对位置并联电压表。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硅整流二极管与充电口之间串联电流表。
[0012]一种电动汽车,包括上述便携式充电装置。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为汽车提供随时随地的充电方式,是电动汽车可以摆脱充电桩,实现汽车的不定点充电,也可在电动汽车在中途停车时实现充电;
[0015](2)实现电动汽车的自动充断电,控制电压在稳定的范围内,保持充电的持续性与最优性,保护整车电池。
[0016](3)采用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它是采用较多的一种半导体电池,特点是:稳定性好、光电转化率高等,根据目前太阳能技术发展水平,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率可达到15%~ 18%。
附图说明
[0017]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18]图1是便携式充电装置的电路图;
[0019]图2是电动汽车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电动汽车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以上各图中,1、电池板组;2、升压线圈;3、充电口;4、第一NPN型开关三极管;5、第二NPN型开关三极管;6、第三NPN型开关三极管;7、第四NPN型开关三极管;8、单片机; 9、第一硅整流二极管;10、第二硅整流二极管;11、第三硅整流二极管;12、第四硅整流二极管;13、第五NPN型开关三极管;14、第六NPN型开关三极管;15、熔断器;16、可控开关;17、第一电容;18、肖特基二极管;19、第一霍尔元件;20、蓄电池;21、第二电容; 22、第二霍尔元件;23、电压表;24、电流表;25、电路板;26、电动车充电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0023]一种便携式充电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电池板组1,升压线圈2和充电口3,第一NPN 型开关三极管4(VT1),第二NPN型开关三极管5(VT2),第三NPN型开关三极管6(VT3),第四NPN型开关三极管7(VT4),单片机8,第一硅整流二极管9(VD1),第二硅整流二极管 10(VD2),第三硅整流二极管11(VD3)和第四硅整流二极管12(VD4)。
[0024]如图1所示,第一NPN型开关三极管4的集电极与电池板组1的正极连接,第一NPN型开关三极管4的发射极与升压线圈2初级电路的一端连接;第二NPN型开关三极管5的集电极与第一NPN型开关三极管4的集电极连接,第二NPN型开关三极管5的发射极与升压线圈 2初级电路的另一端连接;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充电装置,包括电池板组(1),升压线圈(2)和充电口(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NPN型开关三极管(4),所述第一NPN型开关三极管(4)的集电极与所述电池板组(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NPN型开关三极管(4)的发射极与所述升压线圈(2)初级电路的一端连接;第二NPN型开关三极管(5),所述第二NPN型开关三极管(5)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NPN型开关三极管(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NPN型开关三极管(5)的发射极与所述升压线圈(2)初级电路的另一端连接;第三NPN型开关三极管(6),所述第三NPN型开关三极管(6)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池板组(1)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NPN型开关三极管(6)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NPN型开关三极管(5)的发射极连接;第四NPN型开关三极管(7),所述第四NPN型开关三极管(7)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三NPN型开关三极管(6)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NPN型开关三极管(7)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NPN型开关三极管(4)的发射极连接;单片机(8),所述单片机(8)分别与所述第一NPN型开关三极管(4)、所述第二NPN型开关三极管(5)、第三NPN型开关三极管(6)和第四NPN型开关三极管(7)的基极连接;第一硅整流二极管(9),所述第一硅整流二极管(9)的正极与所述升压线圈(2)次级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硅整流二极管(9)的负极与所述充电口(3)连接;第二硅整流二极管(10),所述第二硅整流二极管(10)的正极与所述充电口(3)连接,所述第二硅整流二极管(10)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硅整流二极管(9)的正极连接;第三硅整流二极管(11),所述第三硅整流二极管(11)的正极与所述升压线圈(2)次级电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硅整流二极管(11)的负极与所述充电口(3)连接;第四硅整流二极管(12),所述第四硅整流二极管(12)的正极与所述充电口(3)连接,所述第四硅整流二极管(12)的负极与所述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华祥王浩徐政余前程初忆梅文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理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