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对轴承压装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11001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轮对轴承压装系统,包括轴承压装机构、轴承夹持固定机构、桁架机械手以及送轮机构,其中轴承压装机构两个相对设置的压装油缸,各压装油缸的输出端对应安装轴承夹持固定机构,桁架机械手设置于轴承压装机构的上方,桁架机械手包括支撑桁架以及与支撑桁架可移动连接的活动机械手;送轮机构设置于两个压装油缸之间,送轮机构包括轮对轨道、用于调节轮对轨道的轨距的轨距调整机构、设置于轮对轨道外侧的轮对牵引机构以及设置于轮对轨道内侧的轮对升降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轮对轴承压装系统,能够实现轴承压装过程的全自动高精度作业,进而提高了轮对轴承压装效率。进而提高了轮对轴承压装效率。进而提高了轮对轴承压装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对轴承压装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轴承压装
,尤其涉及一种轮对轴承压装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轨道交通车辆的转向架轮对轴承压装过程大多采用半机械化、立式单面进行压装,压装作业过程中存在人工参与较多、压装精度较差、不对称压装容易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最终导致产品在定型之前应用周期长、制造效率低下、失误率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轮对轴承压装系统,能够实现轴承压装过程的全自动高精度作业,提高了轮对轴承压装效率。
[00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轮对轴承压装系统,包括:
[0005]轴承压装机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压装油缸;
[0006]轴承夹持固定机构,对应安装于各所述压装油缸的输出端;
[0007]桁架机械手,设置于所述轴承压装机构的上方,所述桁架机械手包括支撑桁架以及与所述支撑桁架可移动连接的活动机械手;
[0008]送轮机构,设置于两个所述压装油缸之间,所述送轮机构包括轮对轨道、用于调节所述轮对轨道的轨距的轨距调整机构、设置于所述轮对轨道外侧的轮对牵引机构以及设置于所述轮对轨道内侧的轮对升降机构。
[000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轮对轴承压装系统,所述轴承压装机构还包括安装机体,所述安装机体包括油缸底座和两个油缸支撑座,两个所述油缸支撑座对应设置于所述油缸底座的两端,两个所述压装油缸对应安装于两个所述油缸支撑座上。
[00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轮对轴承压装系统,还包括轮对升降检测机构,所述轮对升降检测机构包括支撑梁以及与所述轮对轨道相对应的激光检测仪,其中所述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油缸支撑座的顶部对应连接,所述支撑梁上朝向所述轮对轨道的一侧设有移动轨道,所述激光检测仪与所述移动轨道滑动配合。
[00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轮对轴承压装系统,所述压装油缸包括外缸筒、外活塞套筒、内缸筒以及内活塞杆,所述外缸筒、所述外活塞套筒、所述内缸筒和所述内活塞杆从外至内依次设置,所述外活塞套筒与所述外缸筒滑动配合,所述内缸筒的外周侧与所述外活塞套筒的内周侧固定连接,所述内活塞杆的外周侧与所述内缸筒的内周侧固定连接;在所述外活塞套筒的端部安装有轴承压套,在所述内活塞杆的端部安装有轴承导套,所述轴承导套伸出至所述轴承压套的外部。
[00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轮对轴承压装系统,所述轴承夹持固定机构包括套装筒、环设于所述套装筒外圈的至少三个夹持机构以及对应设置在所述夹持机构上的扣紧机构,所述套装筒套装于所述轴承压套上;各所述夹持机构均包括导向柱、与所述导向柱滑动配合的夹持滑块、与所述夹持滑块驱动连接的夹持气缸、安装于所述夹持滑块上的
旋转电机以及与所述旋转电机的动力输出轴连接的夹持部,各所述导向柱均沿所述套装筒的径向延伸设置;各所述扣紧机构均包括扣紧气缸以及与所述扣紧气缸驱动连接的扣紧爪,所述扣紧气缸安装于所述夹持部上远离所述旋转电机的一端,所述扣紧气缸的驱动方向与所述套装筒的轴线方向相一致。
[00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轮对轴承压装系统,所述轮对轨道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所述送轮机构还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与所述轮对轨道相互垂直的调节导轨,所述第一轨道和所述第二轨道均通过调节滑块与所述调节导轨滑动连接;所述轨距调整机构包括轨距调整电机、换向齿轮箱、双向丝杆和两个调距螺母,所述轨距调整电机安装在所述第一轨道与所述第二轨道之间的所述机架上,所述轨距调整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所述轮对轨道相互平行,所述双向丝杆与所述调节导轨相互平行;所述轨距调整电机的动力输出轴通过所述换向齿轮箱与所述双向丝杆相连,所述双向丝杆上设有方向相反的第一调节螺纹和第二调节螺纹,两个所述调距螺母分别与所述第一调节螺纹和所述第二调节螺纹对应螺纹连接,且两个所述调距螺母分别与所述第一轨道和所述第二轨道对应固定连接。
[001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轮对轴承压装系统,在所述第一轨道和所述第二轨道相背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牵引齿条,所述轮对牵引机构包括两个,两个所述轮对牵引机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轨道和所述第二轨道相背对的两侧;所述轮对牵引机构包括牵引拖轮车和牵引电机,所述牵引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安装有齿轮,所述牵引电机通过所述齿轮与所述牵引齿条移动配合,所述牵引拖轮车安装于所述牵引电机上。
[001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轮对轴承压装系统,所述轮对升降机构包括两个,两个所述轮对升降机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轨道和所述第二轨道相面对的两侧;各所述轮对升降机构均包括升降电机以及与所述升降电机驱动连接的升降支撑架。
[001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轮对轴承压装系统,还包括液压站和压装控制台,所述液压站与所述压装油缸通过输油管路相连;所述压装控制台包括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操作显示屏,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轴承压装机构、所述轴承夹持固定机构、所述桁架机械手和所述送轮机构相连。
[001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轮对轴承压装系统,还包括系统底座和轴承润滑注油机,所述轴承润滑注油机设置于所述轮对轨道的一侧,所述轴承润滑注油机、所述轴承压装机构、所述桁架机械手和所述送轮机构分别安装于所述系统底座上。
[0018]本技术实施例的轮对轴承压装系统,包括轴承压装机构、轴承夹持固定机构、桁架机械手以及送轮机构,其中轴承压装机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压装油缸,通过两个压装油缸能够实现轮对轴承的双向对称压装,从而提升了压装精度以及压装质量;通过在各压装油缸的输出端分别安装轴承夹持固定机构,能够对安装在压装油缸上的轴承进行有效夹持固定,从而有效避免了在推进压装过程中出现轴承偏差问题,保障了轮对轴承压装的质量稳定性;通过在轴承压装机构的上方设置桁架机械手,其中桁架机械手包括支撑桁架以及与支撑桁架可移动连接的活动机械手,通过活动机械手能够实现对轴承的灵活抓取、移动和卸放;通过在两个压装油缸之间设置送轮机构,送轮机构包括轮对轨道、轨距调整机构、轮对牵引机构以及轮对升降机构,其中通过轨距调整机构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轮对轨道的间距,从而与不同型号的轮对进行配合,其中轮对能够沿轮对轨道进行移动,通过轮
对牵引机构能够将轮对牵引运送至升降工位,然后通过轮对升降机构将轮对抬升至轮对压装工位,从而便于实现轮对轴承压装操作。也即,本技术实施例的轮对轴承压装系统,通过桁架机械手能够实现对轴承的自动抓取和卸放,通过承夹持固定机构实现对轴承的自动夹持固定,通过送轮机构能够将轮对自动运送至压装工位,再通过轴承压装机构实现轮对轴承的自动压装,由此实现了轴承压装过程的全自动高精度作业,进而提高了轮对轴承压装效率。
[0019]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对轴承压装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轴承压装机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压装油缸;轴承夹持固定机构,对应安装于各所述压装油缸的输出端;桁架机械手,设置于所述轴承压装机构的上方,所述桁架机械手包括支撑桁架以及与所述支撑桁架可移动连接的活动机械手;送轮机构,设置于两个所述压装油缸之间,所述送轮机构包括轮对轨道、用于调节所述轮对轨道的轨距的轨距调整机构、设置于所述轮对轨道外侧的轮对牵引机构以及设置于所述轮对轨道内侧的轮对升降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对轴承压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压装机构还包括安装机体,所述安装机体包括油缸底座和两个油缸支撑座,两个所述油缸支撑座对应设置于所述油缸底座的两端,两个所述压装油缸对应安装于两个所述油缸支撑座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对轴承压装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轮对升降检测机构,所述轮对升降检测机构包括支撑梁以及与所述轮对轨道相对应的激光检测仪,其中所述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油缸支撑座的顶部对应连接,所述支撑梁上朝向所述轮对轨道的一侧设有移动轨道,所述激光检测仪与所述移动轨道滑动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对轴承压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装油缸包括外缸筒、外活塞套筒、内缸筒以及内活塞杆,所述外缸筒、所述外活塞套筒、所述内缸筒和所述内活塞杆从外至内依次设置,所述外活塞套筒与所述外缸筒滑动配合,所述内缸筒的外周侧与所述外活塞套筒的内周侧固定连接,所述内活塞杆的外周侧与所述内缸筒的内周侧固定连接;在所述外活塞套筒的端部安装有轴承压套,在所述内活塞杆的端部安装有轴承导套,所述轴承导套伸出至所述轴承压套的外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对轴承压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夹持固定机构包括套装筒、环设于所述套装筒外圈的至少三个夹持机构以及对应设置在所述夹持机构上的扣紧机构,所述套装筒套装于所述轴承压套上;各所述夹持机构均包括导向柱、与所述导向柱滑动配合的夹持滑块、与所述夹持滑块驱动连接的夹持气缸、安装于所述夹持滑块上的旋转电机以及与所述旋转电机的动力输出轴连接的夹持部,各所述导向柱均沿所述套装筒的径向延伸设置;各所述扣紧机构均包括扣紧气缸以及与所述扣紧气缸驱动连接的扣紧爪,所述扣紧气缸安装于所述夹持部上远离所述旋转电机的一端,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红利吴向阳张志毅朱崇飞邓鸿剑孙晓光田仁勇李亚南陈北平迟建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