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施工阶段隧道底鼓病害的治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0139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16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施工阶段隧道底鼓病害的治理结构,属于隧道工程病害整治技术领域,包括隧道本体,隧道本体内设置有多组用于增强隧道本体底部结构稳定性的支护装置,多组支护装置沿着隧道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支护装置由多个支护件组成,多个支护件位于隧道本体底部的围岩内,且多个支护件沿着隧道本体的环向均匀间隔设置;隧道本体的底部开设有多个支护孔,支护件位于对应的支护孔内。本申请具有便于减少隧道施工过程中发生底鼓变形的情况的效果。情况的效果。情况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施工阶段隧道底鼓病害的治理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隧道工程病害整治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施工阶段隧道底鼓病害的治理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和西部经济大开发,隧道工程也迅猛发展,其中长距离的深埋隧道也日渐增多。深埋隧道穿越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变,特别是在穿越高地应力区及遇软弱围岩时,由于软弱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复杂,其强度低、裂隙发育、吸水膨胀等特性导致软弱围岩抵抗外界环境扰动的能力极差,因此施工过程中,常伴随隧道围岩大变形、隧道底鼓等相关地质灾害。
[0003]隧道底鼓变形的持续发展不仅会造成隧道净空缩小侵限,使隧道衬砌发生开裂变形和破坏,更严重威胁施工安全,若施工阶段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隧道底鼓一般会持续发展,很难自行稳定,将严重威胁后期的运营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便于减少隧道施工过程中发生底鼓变形的情况,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施工阶段隧道底鼓病害的治理结构。
[0005]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施工阶段隧道底鼓病害的治理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施工阶段隧道底鼓病害的治理结构,包括隧道本体,所述隧道本体内设置有多组用于增强隧道本体底部结构稳定性的支护装置,多组所述支护装置沿着隧道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0007]所述支护装置由多个支护件组成,多个所述支护件位于隧道本体底部的围岩内,且多个所述支护件沿着隧道本体的环向均匀间隔设置;
[0008]所述隧道本体的底部开设有多个支护孔,所述支护件位于对应的支护孔内。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隧道本体施工的过程中,在完成隧道本体的仰拱开挖后,钻出支护孔,并通过支护孔将支护件打入至隧道本体底部的围岩内,利用支护件可以增加隧道本体底部围岩的稳定性,同时提高隧道本体仰拱处的结构抗力,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减少发生底鼓变形的情况。
[0010]可选的,所述支护件包括支护桩,所述支护桩包括支护管和包裹在支护管内外的桩体,所述支护管上开设有多个注浆孔,所述桩体由灌注到支护管内的水泥砂浆形成。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施工时,首先将支护管放入到支护孔内,随后朝向支护管内注入水泥砂浆,水泥砂浆会通过注浆孔渗入支护孔,并最终将整个支护管包裹起来,形成桩体,利用支护桩便可以增加隧道本体底部围岩的稳定性。
[0012]可选的,所述支护管内设置有用于与隧道本体的衬砌钢筋连接的连接件。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连接件与隧道本体的衬砌钢筋固定连接,在朝支护管内注入水泥砂浆以及浇筑隧道本体衬砌混凝土后,便可以将支护桩与隧道本体相连,使
得支护桩可以更好地对隧道本体进行支护。
[0014]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支护管内的钢筋束,所述钢筋束由至少三根以上的主筋组成,所述钢筋束上沿着钢筋束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绕设于主筋外侧,且所述连接钢筋与每个主筋均焊接连接。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施工时,将钢筋束放入至支护管内,并使钢筋束的一端与隧道本体的衬砌钢筋连接,随后灌入水泥砂浆,形成支护桩,同时浇筑隧道本体的衬砌混凝土,从而将支护桩与隧道本体相连。
[0016]可选的,所述支护管的一端设置有止浆段,所述止浆段的长度大于100cm。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止浆段的设置可以防止发生注浆过程中,水泥砂浆倒回至支护孔外的情况发生,使得水泥砂浆可以更好地渗入支护孔内。
[0018]可选的,所述支护件包括锚杆,所述锚杆的一端位于支护孔内,另一端位于支护孔外,所述锚杆位于支护孔内的一端设置有锚固段,所述锚固段固定连接在支护孔的底端,所述锚杆位于支护孔外的一端设置有封闭件,所述封闭件用于封闭支护孔,所述支护孔内灌注有水泥砂浆。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支护时,将锚杆置于支护孔内,并使锚杆的锚固段位于支护孔的底端,利用锚固剂使锚固段固定在支护孔内后,对锚杆进行张拉,使锚杆产生预应力,随后朝支护孔内注入水泥砂浆,并利用封闭件将支护孔封闭,利用锚杆产生的预应力同样可以起到增加围岩稳定性的效果。
[0020]可选的,所述封闭件包括螺母、钢垫板和封闭块,所述螺母螺纹连接于锚杆上,所述钢垫板位于螺母与隧道本体之间,所述封闭块为浇筑在螺母外的混凝土块。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封闭支护孔时,将钢垫板穿过锚杆,再将螺母拧到锚杆上,并时钢垫板紧抵到隧道本体上,最后在螺母外浇筑混凝土形成封闭块,对支护孔进行封闭,如此一方面可以将锚杆与隧道本体相连接,提高锚杆的支护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水作用。
[0022]可选的,所述锚杆上沿着锚杆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定位支架。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支架的设置使得锚杆在移入支护孔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顺着支护孔的长度方向移动,避免出现锚杆倾斜的情况。
[0024]可选的,所述定位支架包括至少三个以上设置在锚杆上的定位钢筋,至少三个以上的定位钢筋呈环向均匀间隔分布,所述定位钢筋包括连接段和凸起段,所述连接段与锚杆固定连接,所述凸起段抵接至支护孔的内壁上。
[00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插入锚杆的过程中,使三个定位钢筋的凸起段抵接到支护孔的内壁上,并保持抵接,如此便可以使锚杆沿着支护孔的长度方向插入到支护孔内,更加方便。
[0026]可选的,所述支护件上设置有膨胀止水条,所述膨胀止水条位于隧道本体的初期支护外缘所在的位置。
[00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膨胀止水条的设置可以防止地下水由支护件与初期支护交界空隙处渗入隧道本体。
[0028]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9]通过在隧道本体的底部设置多组支护装置,利用支护装置提高了隧道本体底部围
岩的抗压强度和抗变形能力,从而增加了围岩稳定性,减少了发生隧道本体底部发生底鼓变形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隧道本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隧道本体纵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2]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支护桩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3]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支护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二锚杆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6是图5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6]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用于展示定位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7]附图标记说明:1、隧道本体;11、支护孔;12、衬砌钢架;2、支护件;21、支护桩;211、支护管;2111、注浆孔;212、桩体;22、锚杆;221、锚固段;3、钢筋束;31、主筋;32、连接钢筋;4、封闭件;41、螺母;42、钢垫板;43、封闭块;5、定位支架;51、定位钢筋;511、连接段;512、凸起段;6、膨胀止水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施工阶段隧道底鼓病害的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隧道本体(1),所述隧道本体(1)内设置有多组用于增强隧道本体(1)底部结构稳定性的支护装置,多组所述支护装置沿着隧道本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支护装置由多个支护件(2)组成,多个所述支护件(2)位于隧道本体(1)底部的围岩内,且多个所述支护件(2)沿着隧道本体(1)的环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隧道本体(1)的底部开设有多个支护孔(11),所述支护件(2)位于对应的支护孔(11)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施工阶段隧道底鼓病害的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件(2)包括支护桩(21),所述支护桩(21)包括支护管(211)和包裹在支护管(211)内外的桩体(212),所述支护管(211)上开设有多个注浆孔(2111),所述桩体(212)由灌注到支护管(211)内的水泥砂浆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施工阶段隧道底鼓病害的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管(211)内设置有用于与隧道本体(1)的衬砌钢筋连接的连接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施工阶段隧道底鼓病害的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支护管(211)内的钢筋束(3),所述钢筋束(3)由至少三根以上的主筋(31)组成,所述钢筋束(3)上沿着钢筋束(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连接钢筋(32),所述连接钢筋(32)绕设于主筋(31)外侧,且所述连接钢筋(32)与每个主筋(31)均焊接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施工阶段隧道底鼓病害的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管(211)的一端设置有止浆段,所述止浆段的长度大于100cm。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茂皓郦亚军甘目飞尚寒春刘雄伟王微嘉黄希姚中山傅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成都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