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刚性袖阀管对隧道的渗漏水病害进行治理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08476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2: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刚性袖阀管对隧道的渗漏水病害进行治理的方法,其包括:在隧道的施工阶段,在混凝土隧道结构体内设有预埋钢管,所述预埋钢管与混凝土隧道结构体为整体现浇;所述预埋钢管伸出混凝土隧道结构体之外的岩土体中,且所述预埋钢管位于岩土体中的管壁上布设有孔洞;当隧道出现渗漏水病害时,利用高压注浆设备向位于该渗漏水病害处附近的所述预埋钢管注浆,实现对该渗漏水病害处进行治理。通过在混凝土隧道结构体中预埋钢管,后期根据隧道内部渗漏水情况使用袖阀管进行定点治理和重复治理,相较于现有隧道渗漏水治理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成本低、施工影响小、速度快、可重复治理等特点。重复治理等特点。重复治理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刚性袖阀管对隧道的渗漏水病害进行治理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病害治理
,尤其是利用刚性袖阀管对隧道的渗漏水病害进行治理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大量进行。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隧道和地下工程最多、发展速度最快、地质及结构形式最复杂的国家。
[0003]随着大量隧道投入运营,越来越多的隧道在隧道运营期出现了渗漏水的情况。根据铁科院2016年对7492座铁路隧道病害的调研情况,发现70%的隧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漏水情况。其中,渗漏水严重的占30%。隧道的设计使用年限要求达100年,随着隧道逐年运营,隧道内的各类防水材料及施工做法的防水效果将面临长期挑战。
[0004]运营隧道的渗漏水治理主要有洞内治理和洞外地表加固。洞内渗漏水的治理,多以渗漏水部位以开槽或者钻孔,通过填充或高压注入各类堵漏剂,以提高隧道结构的防水能力为主要手段。地表加固则是通过各类施工方法对隧道周围的岩土体中注入以水泥浆为主要成分的各类混合材料对地层进行加固,以降低周围土体的渗透性,从而提高隧道的防水能力。
[0005]然而,现有的市政、公路、铁路隧道多以多段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段浇筑而成。隧道结构的混凝土强度高,密度大且密布钢筋,隧道开槽或者钻孔存在很大难度,且隧道渗漏水病害治理后出现二次渗水的情况时有发生,经多次开槽或钻孔治理后的隧道结构中已密布“针孔”,若再次出现漏水时则必然导致处理难度加大。与此同时,隧道的地表加固的工期较为漫长,成本巨大。此外,隧道多是交通要道,在作业空间、作业时间方面,对隧道内的渗漏水施工作业提出更高的考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利用刚性袖阀管对隧道的渗漏水病害进行治理的方法,其通过在隧道内预埋钢管,后期在渗漏水病害治理时,通过高压设备向这些预埋钢管内注浆,以对隧道渗漏水处进行定点治理和重复治理,解决了现有隧洞内渗漏水治理难度大、耗时长、成本高、治理灵活性差等问题。
[0008]技术问题。
[0009](二)技术方案
[0010]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001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利用刚性袖阀管对隧道的渗漏水病害进行治理的方法,其包括:在隧道的施工阶段,在混凝土隧道结构体内设有预埋钢管,所述预埋钢管与混凝土隧道结构体为整体现浇;所述预埋钢管伸出混凝土隧道结构体之外的岩土体中,且所述预埋钢管
位于岩土体中的管壁上布设有孔洞;
[0012]当隧道出现渗漏水病害时,利用高压注浆设备向位于该渗漏水病害处附近的所述预埋钢管注浆,实现对该渗漏水病害处进行治理。
[0013]其中,孔洞数量为多个,在管壁周向上分布或仅集中分布于一侧(即在预埋钢管的一侧沿长度方向分布),该侧朝向渗透水病害部位。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还包括:在隧道的施工阶段,根据勘察、设计及施工信息,对渗漏水隐患部位进行预判,并将所述预埋钢管设置在渗漏水隐患部位附近。更优选地,将所述预埋钢管设置在渗漏水隐患部位的周边或两侧。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渗漏水隐患部位包括但不限于:含水量丰富区段、施工缝、变形缝。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预埋钢管伸至混凝土隧道结构体外部的岩土体中的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口端。所述预埋钢管的封闭端可以通过钢管底部焊接钢板或者底部压扁焊死实现封闭。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预埋钢管的开口端位于隧道内侧;该开口端设有可拆卸堵头。优选地,该开口端套丝(形成外螺纹),所述堵头与该开口端可拆卸地结合。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预埋钢管设置在混凝土隧道结构体的顶部、侧墙或底部。
[0019]具体地,当所述预埋钢管设置在混凝土隧道结构体的顶部或侧墙时,所述预埋钢管的开口端突出于混凝土隧道结构体的结构面,所述堵头与所述开口端可拆卸地结合。
[0020]预埋钢管设在混凝土隧道结构体的顶部或侧墙,在不干扰隧道的其他功能的情况下,为节省成本可使预埋钢管及其堵头直接伸出结构面外,不做处理。
[0021]当所述预埋钢管设置在混凝土隧道结构体的底部时,所述预埋钢管的开口端突出于一下隧道地面的沉孔内,所述堵头设于该沉孔内并与所述开口端可拆卸地结合;所述沉孔上覆盖一个盖板,该盖板表面与隧道地面相平,如此可确保隧道地面的平整,不影响车辆通行。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渗漏水隐患部位为线型渗漏水隐患区,所述预埋钢管在所述线型渗漏水隐患区的两侧倾斜交叉预埋;即一侧的预埋钢管倾斜穿过混凝土隧道结构体进入混凝土隧道结构体外部的岩土体中,所述进入岩土体中的预埋钢管末端对应位于所述线型渗漏水隐患区的另一侧。该线型渗漏水隐患区为直线型的变形缝或施工缝,也可为弯曲不规则的裂缝。通过在线型渗漏水隐患区的两侧倾斜交叉设置所述预埋钢管,当向两侧的预埋钢管注浆后,浆液向线型渗漏水隐患区外部的岩土体中交叉扩散,更好地达到密实岩土体,填补缝隙、封堵止水、防坍等目的。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渗漏水隐患部位为面型渗漏水隐患区,所述预埋钢管在面型渗漏水隐患区的周围倾斜设置,且所述各预埋钢管的伸出至混凝土隧道结构体外部的一端均向靠近所述面型渗漏水隐患区中心方向倾斜。
[0024]优选地,所述渗漏水隐患部位为变形缝,在所述变形缝的两侧设置若干预埋钢管,所述预埋钢管在所述变形缝的两侧倾斜交叉预埋;即一侧的预埋钢管倾斜穿过混凝土隧道结构体进入混凝土隧道结构体外部的岩土体中,所述进入岩土体中的预埋钢管末端对应位于所述变形缝的另一侧;每一侧的两根相邻预埋钢管之间的间距为30

50cm。
[0025]根据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将所述预埋钢管与混凝土隧道结构体进行整体现浇前,在所述预埋钢管的外部缠裹防水材料。
[0026]优选地,所述防水材料为柔性防水卷材。所述防水材料缠裹在所述预埋钢管与混凝土隧道结构体的接触界面。借此可确保预埋钢管周边(预埋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防渗水效果。
[0027]根据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预埋钢管内径为50mm。
[0028]根据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当隧道出现渗漏水病害时,使用袖阀管注浆工艺向位于该渗漏水病害处附近的所述预埋钢管进行注浆,注浆包括分段注浆和/或不同材料注浆。
[0029]根据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袖阀管注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0030]步骤1:使用袖阀管专用注浆器伸至预埋钢管接近封闭端的位置(进入岩土体中),高压注入以水泥浆为主的注浆材料,对岩土体内进行密实加固,降低岩土体的渗透系数;
[0031]步骤2:在步骤1注入的注浆材料凝固后,移动袖阀管专用注浆器使远离所述预埋钢管的封闭端的位置(离开岩土体),再注入防水柔性灌浆材料(如防水性能更好的丙烯酸盐灌浆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刚性袖阀管对隧道的渗漏水病害进行治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隧道的施工阶段,在混凝土隧道结构体内设有预埋钢管,所述预埋钢管与混凝土隧道结构体为整体现浇;所述预埋钢管伸出混凝土隧道结构体之外的岩土体中,且所述预埋钢管位于岩土体中的管壁上布设有孔洞;当隧道出现渗漏水病害时,利用高压注浆设备向位于该渗漏水病害处附近的所述预埋钢管注浆,实现对该渗漏水病害处进行治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隧道的施工阶段,根据勘察、设计及施工信息,对渗漏水隐患部位进行预判,并将所述预埋钢管设置在渗漏水隐患部位附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漏水隐患部位包括但不限于:含水量丰富区段、施工缝、变形缝。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钢管伸至混凝土隧道结构体外部的岩土体中的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口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钢管的开口端位于隧道内侧;该开口端设有可拆卸堵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钢管设置在混凝土隧道结构体的顶部、侧墙或底部;当所述预埋钢管设置在混凝土隧道结构体的顶部或侧墙时,所述预埋钢管的开口端突出于混凝土隧道结构体的结构面,所述堵头与所述开口端可拆卸地结合;当所述预埋钢管设置在混凝土隧道结构体的底部时,所述预埋钢管的开口端突出于一下隧道地面的沉孔内,所述堵头设于该沉孔内并与所述开口端可拆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俊邹鸿浩张忠宇李奥董飞陈喜坤高才驰卢志飞
申请(专利权)人: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