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07662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抑制因一次绕组端部的线径不同而引起产生的低压侧连接器的接线端的制造成本增加、且可确保稳定的熔接状态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装置,其正极侧熔接部(17)由平面部(42)以及从该平面部(42)翻转折弯并与平面部(42)一起夹持卷绕开始导线部(15)的折弯部(45)构成,在该折弯部(45)的基端部形成曲率半径R的第1弯曲部(41),在折弯部(45)的中间部形成前端部向所述平面部(42)侧倾斜的第2弯曲部(4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接线端通过熔接与一次绕组的端部电气连接的低压侧连接器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装置。(2)
技术介绍
作为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装置,有一种将一次绕组的端部通过熔接方式与低压侧连接器的接线端电气连接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装置。在采用该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装置时,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和所述端部连接的接线端的熔接部折弯为U字形,由平面部和基端部的曲率半径为R的折弯部构成。并且,低压侧连接器的接线端和一次绕组端部的电气连接是按照下述进行的将一次绕组端部夹在平面部和折弯部之间的状态下的熔接部载置在第1熔接电极上,将通过熔接部与第1熔接电极相对的第2熔接电极向第1熔接电极侧按压,进行通电,使一次绕组端部的漆包皮烧掉。日本特开2000-8785号公报在上述结构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装置中,熔接部的平面部和除基端部以外的折弯部的主要部分互相平行且为平面形状,存在下述的问题(1)配合一次绕组的端部的截面形状来设定基端部的曲率半径R,故必须准备具有与一次绕组的端部的线径一致的曲率半径R的接线端,由此必须备齐折弯专用的压弯模,制造成本增加。(2)熔接部在与基端部相反的一侧开口,故在熔接前按压电极时,一次绕组的端部会向与基端部相反的一侧移动,熔接时的电流路径在各熔接都不同,有可能得不到稳定的熔接状态。(3)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因一次绕组端部的线径不同而引起产生的低压侧连接器的接线端的制造成本增加、且可确保稳定的熔接状态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装置,包括壳体、设置在该壳体内的中央铁芯、设置在该中央铁芯外侧的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以及低压侧连接器,该低压侧连接器具有接线端,该接线端具有通过熔接与所述一次线圈的一次绕组端部电气连接的熔接部,所述熔接部由平面部以及从该平面部翻转折弯并与平面部一起夹持所述端部的折弯部构成,在该折弯部的基端部形成曲率半径R的第1弯曲部,在所述折弯部的中间部形成前端部向所述平面部侧倾斜的第2弯曲部。若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装置,可抑制因一次绕组端部的线径不同而引起产生的低压侧连接器的接线端的制造成本增加,且可确保稳定的熔接状态。(4)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但去除了壳体内的绝缘材料)。图3是图1的电路图。图4是图1所示的低压侧连接器的主视图。图5是图4的左视图。图6是图4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图4的正极侧熔接部的剖视图。图8是图4的低压侧连接器的要部放大图。图9是表示卷绕开始导线部在熔接部被熔接的使用状态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卷绕开始导线部在熔接部被熔接的其他使用状态的剖视图。(元件符号说明)1壳体2中央铁芯3一次线圈4二次线圈5低压侧连接器8一次绕组11正极侧接线端 13负极侧接线端15卷绕开始导线部(一次绕组的端部) 17正极侧熔接部18卷绕结束导线部(一次绕组的端部) 20负极侧接线端41第1弯曲部 42、50平面部44、49第2弯曲部 45、51折弯部46第1熔接电极47第2熔接电极48切口部(5)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装置(以下简称为线圈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在图1的线圈装置中去除了绝缘材料时的俯视图,图3是线圈装置的电路图。在该线圈装置中,在有底圆筒形的壳体1内设置有圆柱形的中央铁芯2,该中央铁芯2沿壳体1的中心轴线延伸,同时由薄长方形的硅钢片层叠构成。在该中央铁芯2的外周上同芯地设置有一次线圈3及二次线圈4。在壳体1的上部设置有与一次线圈3电气连接的低压侧连接器5。在壳体1的下部设置有与点火火花塞(未图示)电气连接的高压侧连接器6。在壳体1的端部上设置有压入内燃机的塞孔(未图示)的内壁面的弹性盖23。在壳体1的外周侧壁面上设置有用于与中央铁芯2一起构成闭合磁路的外层铁芯24。在中央铁芯2、一次线圈3、二次线圈4、高压侧连接器6等内置于壳体1内、且在壳体1的开口部27安装低压侧连接器5后,在壳体1内填充由热固化前的环氧树脂构成的绝缘材料26,然后在高温下进行固化。一次线圈3具有有底圆筒形的一次线轴7以及将由漆包线构成的导线卷绕在该一次线轴7上形成的一次绕组8。二次线圈4具有有底圆筒形的二次线轴9以及将由漆包线构成的导线卷绕在该二次线轴9上形成的二次绕组10。图4是图1所示的低压侧连接器5的主视图,图5是图4的左视图,图6是图4的俯视图。另外,在图5中,省略卷绕开始导线部15卷绕在正极侧突出部16上的状态以及卷绕结束导线部18卷绕在负极侧突出部19上的状态。低压侧连接器5包括与电池(未图示)电气连接的正极侧接线端11;与具有对向一次线圈3的通电加以控制的功率晶体管的控制电路部12电气连接的负极侧接线端13;通过镶嵌模压成形利用热塑性树脂将正极侧接线端11及负极侧接线端13一体化的低压侧连接器本体14。在正极侧接线端11,端部形成有卷绕一次绕组8的端部即一次绕组8的卷绕开始导线部15的一部分的正极侧突出部16。在正极侧接线端11的中间部,具有将相对卷绕开始导线部15的延伸方向向垂直方向突出的突出片如图7所示地在中间部翻转形成的正极侧熔接部17。在负极侧接线端13,端部形成有卷绕一次绕组8的端部即一次绕组8的卷绕结束导线部18的一部分的负极侧突出部19。在负极侧接线端13的中间部,具有将相对卷绕开始导线部15的延伸方向向垂直方向突出的突出片在中间部翻转形成的负极侧熔接部20。在卷绕开始导线部15卷绕在正极侧突出部16上后,一次绕组8的导线经过正极侧熔接部17向一次线轴7内导入,在一次线轴7上卷绕一层,接着折回去进行卷绕形成2层的一次绕组8。从一次绕组8导出的卷绕结束导线部18,经过负极侧熔接部20在负极侧突出部19上进行卷绕。图7是正极侧熔接部17的剖视图。正极侧熔接部17由平面部42和折弯部45构成,该折弯部45是从该平面部42翻转折弯形成的,并与平面部42一起夹持卷绕开始导线部15。在该折弯部45的基端部形成曲率半径为R的第1弯曲部41。在折弯部45的中间部形成前端部向正极侧接线端11的平面部42侧倾斜的第2弯曲部44。若卷绕开始导线部15的线径最小值为D1min,则第1弯曲部41的曲率半径R设定为等于(D1min)/2或比其小。另外,负极侧熔接部20与正极侧熔接部17相同,由平面部50和折弯部51构成,该折弯部51是从该平面部50翻转折弯形成的,并与平面部50一起夹持卷绕结束导线部18,在该折弯部51的基端部形成曲率半径为R的第1弯曲部,在折弯部51的中间部形成前端部向负极侧接线端13的平面部50侧倾斜的第2弯曲部49。图8是图4所示的低压侧连接器5的要部放大图,熔接部17是将切削正极侧接线端11产生的突出片折弯形成的,正极侧接线端11的第2弯曲部44形成在从形成突出片时产生的切口部48分离的位置。另外,在负极侧接线端13也同样形成有切口部48,且负极侧接线端13的第2弯曲部49也形成在从形成突出片时产生的切口部分离的位置。高压侧连接器6具有高压侧连接器本体21以及设置在该高压侧连接器本体21的点火火花塞侧的周壁面上并向点火火花塞侧施加弹性力的C形弹性线材22。如图3所示,二次绕组10的卷绕开始导线部30连接在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装置,包括:壳体、设置在该壳体内的中央铁芯、设置在该中央铁芯外侧的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以及低压侧连接器,该低压侧连接器具有接线端,该接线端具有通过熔接与所述一次线圈的一次绕组端部电气连接的熔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熔接部由平面部以及从该平面部翻转折弯并与平面部一起夹持所述端部的折弯部构成,在该折弯部的基端部形成曲率半径R的第1弯曲部,在所述折弯部的中间部形成前端部向所述平面部侧倾斜的第2弯曲部。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5-5-12 2005-1395031.一种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装置,包括壳体、设置在该壳体内的中央铁芯、设置在该中央铁芯外侧的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以及低压侧连接器,该低压侧连接器具有接线端,该接线端具有通过熔接与所述一次线圈的一次绕组端部电气连接的熔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熔接部由平面部以及从该平面部翻转折弯并与平面部一起夹持所述端部的折弯部构成,在该折弯部的基端部形成曲率半径R的第1弯曲部,在所述折弯部的中间部形成前端部向所述平面部侧倾斜的第2弯曲部。2.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泽崎宣幸梅崎知和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