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电感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对称式差动电感结构。
技术介绍
电感器是非常重要的无源元件,常被应用于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路、压控振荡器(voltage controlled oscillator,VCO)、低噪放大器(low noiseamplifier,LNA)或是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PA)等产品。电感的大小通常与导线缠绕的圈数、几何形状以及磁芯的材料有关。品质因素(quality factor,Q factor),即Q值,是判定电感器效能优劣的重要指标。品质因素的通式如下Q=(储存电能)/(消耗电能)由上述通式可知,增加储存的电能或是减少消耗的电能皆可提高Q值,以提高电感器的效能。依信号传输的方式,电感器可以分为单端(single-ended)电感器以及差动式(differential)电感器。一般来说,差动式电感器通常是对称式的螺旋回路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差动式电感器通常具有两个端口(port),并且对这两个端口施加电性相反但绝对值相同的电压。然而,差动式电感器在操作时,由于对称式的螺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对称式差动电感结构,配置于基底上,包括: 第一螺旋状导线,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该第二端旋入该第一螺旋状导线的内部;以及 第二螺旋状导线,与该第一螺旋状导线相互缠绕且对称于对称平面配置,该第二螺旋状导线具有第三端与第四端,该第四端旋入该第二螺旋状导线的内部且与该第一螺旋状导线的该第二端相连接,其中 当该第一螺旋状导线与该第二螺旋状导线旋入内部时,与该基底相距相同距离的该第一螺旋状导线与该第二螺旋状导线在交错时,该第一螺旋状导线与该第二螺旋状导线往该基底方向延伸,而缩短该第一螺旋状导线与该第二螺旋状导线相距该基底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称式差动电感结构,配置于基底上,包括第一螺旋状导线,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该第二端旋入该第一螺旋状导线的内部;以及第二螺旋状导线,与该第一螺旋状导线相互缠绕且对称于对称平面配置,该第二螺旋状导线具有第三端与第四端,该第四端旋入该第二螺旋状导线的内部且与该第一螺旋状导线的该第二端相连接,其中当该第一螺旋状导线与该第二螺旋状导线旋入内部时,与该基底相距相同距离的该第一螺旋状导线与该第二螺旋状导线在交错时,该第一螺旋状导线与该第二螺旋状导线往该基底方向延伸,而缩短该第一螺旋状导线与该第二螺旋状导线相距该基底的距离。2.如权利要求1的对称式差动电感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螺旋状导线与该第二螺旋状导线的交错位置包括位于该对称平面上,且互不接触。3.如权利要求1的对称式差动电感结构,还包括至少一条第一增益导线,对应于相距该基底的距离较近的该第一螺旋状导线的投影,配置于该第一螺旋状导线与该基底之间,且该第一增益导线与该第一螺旋状导线并联。4.如权利要求3的对称式差动电感结构,还包括至少一条第二增益导线,对应于相距该基底的距离较近的该第二螺旋状导线的投影,配置于该第二螺旋状导线与该基底之间,且该第二增益导线与该第二螺旋状导线并联。5.一种对称式差动电感结构,配置于基底上,包括第一螺旋状导线,至少包括第一外导线与第一内导线,该第一外导线与该第一内导线串联,且该第一内导线旋入该第一螺旋状导线的内部;以及第二螺旋状导线,与该第一螺旋状导线相互缠绕且对称于对称平面配置,至少包括第二外导线与第二内导线,该第二外导线与该第二内导线串联,且该第二内导线旋入该第二螺旋状导线的内部且与该第一螺旋状导线的该第一内导线相连接,其中该第一外导线与该第二外导线配置于相对于该基底的第一高度位置,而第一内导线与该第二内导线配置于相对于该基底的第二高度位置,且该第一高度位置高于该第二高度位置,在该第一螺旋状导线与该第二螺旋状导线的交错位置上,该第一螺旋状导线与该第二螺旋状导线从该第一高度位置进入该第二高度位置。6.如权利要求5的对称式差动电感结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胜源,
申请(专利权)人: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