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杆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3379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一种操纵杆单元,其能够消除对杆的操纵期间的不舒适的感觉以及可变电阻的配线导体的断裂。该操纵杆单元包括固定组件;附在固定组件上的第一可变电阻;被固定组件转动支撑的第一转动组件,其可转动地控制第一可变电阻;附在第一转动组件的第二可变电阻;及具有操纵杆的第二转动组件,该第二转动组件被第一转动组件转动性枢轴支撑以转动控制第二可变电阻。第二可变电阻的电气配线导体是从一引出孔引出,该引出孔在附于第二可变电阻的第一转动组件的转轴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操纵杆单元,其能用于在模型的操作中、工业机械的控制中、游戏控制板的操纵中等产生控制信号。
技术介绍
通常,产生控制信号的操纵杆单元附在无线电控制发射机上以分别操纵模型。下面参考图12的示意图解释传统操纵杆单元的基本结构。第一可变电阻101接在机架固定组件100的外侧,该机架固定组件100附在无线电控制发射机的外壳上。依靠第一可变电阻101的轴102以及与该轴102同轴的一转轴103,框形的第一转动组件104被枢轴支撑在固定组件100内。第二可变电阻105附在第一转动组件104的外面。具有操纵杆106的第二转动组件107通过第二可变电阻105的轴108被枢轴支撑在第一转动组件104内。第一可变电阻101的配线导体109连接到控制基板(未示出)。第二可变电阻105的配线导体110是从固定组件105的框架壁外的外面连过来的并连接到控制基板。第一转动组件104的转动轴103(或第一可变电阻101的轴102)与第二转动组件107的转动轴(或第二可变电阻105的轴108)垂直。因此,当操作者用他的手指在给定方向上操纵附在第二转动组件107的操纵杆106时,可适当转动地控制两个可变电阻101和105,从而产生两种控制信号。例如,一种模型飞机的无线电控制发射机依靠安装在机身上的两个伺服马达分别操纵方向舵和升降舵,每个舵控制模型飞机的姿势。有一个操纵杆单元安装在无线电控制发射机上,用于分配方向舵和升降舵的控制,通过控制操纵杆来得到对分别驱动方向舵和升降舵的两个伺服马达的控制信号,以控制飞机的姿势。日本公开技术57-169393及日本公开技术62-87697公开了上述操纵杆单元的一种更具体的结构。在传统操纵杆单元中,当通过转动操纵杆106第一转动组件104附接在第二可变电阻105上时,从第二可变电阻105来的穿过固定组件100的整个配线导体110移动较大。当操作操纵杆106时,这产生了阻力。因而,这种阻力使操作者产生不舒服的感觉。由于来自第二可变电阻105的配线导体110总是与第一转动组件104一起移动,配线导体110要重复经受如展开、收缩、扭曲等的变形。这样,长时间操作所带来的影响会积累。结果是,产生了配线导体110经常断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由于整个第二可变电阻105的配线导体110总是与第一转动组件104的转动一起移动而产生的对操纵杆的操作的阻力(或操纵感不舒适)问题,以及配线导体断开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操纵杆单元。在本专利技术一个方面中,操纵杆单元包括固定组件;附接到固定组件的第一可变电阻;被固定组件转动支撑的第一转动组件,其可转动地控制第一可变电阻;附接到第一转动组件的第二可变电阻;及具有操纵杆的第二转动组件,该第二转动组件被第一转动组件枢轴支撑以可转动地控制第二可变电阻。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具有支撑在固定组件上的第一转轴和连接到第一可变电阻的转动工作部的第二转轴。至少该第一和第二转轴其中之一具有引出孔,以从固定组件外取得连接到第二可变电阻的电气配线导体。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操纵杆单元包括固定组件;附接到固定组件的第一可变电阻;被固定组件转动枢轴支撑的第一转动组件,其可转动地控制第一可变电阻;附接到第一转动组件的第二可变电阻;及具有操纵杆的第二转动组件,该第二转动组件被第一转动组件转动支撑以可转动地控制第二可变电阻。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具有枢轴支撑在第一可变电阻的转动工作部的转轴。该转轴具有引出孔,以从固定组件外取得连接到第二可变电阻的电气配线导体。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操纵杆单元中,第一可变电阻包括具有通孔的转动主体,其作为改变电阻值的转动工作部。第一转动组件的转轴插入到第一可变电阻的通孔中并连接到该转动主体。该转轴的引出孔与固定组件的内侧和外侧连通。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操纵杆单元中,固定组件在其侧面具有一开口。第一可变电阻以该通孔和该开口连通的方式附在固定组件的外表面上。第一转动组件的转轴插入到第一可变电阻的通孔中,因而被连接到该转动主体。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操纵杆单元中,该引出孔在转轴的一端开通,并通过一在与引出孔垂直的方向上连续形成的引导孔在固定组件的内侧开通。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操纵杆单元中,引导孔的开口直径沿朝向引出孔的方向逐渐减小。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操纵杆单元中,可以通过形成在枢轴支撑于固定组件上的第一转动组件的一个转轴上的引出孔或者通过形成在连接到第一可变电阻上的第一转动组件的另一转轴上的引出孔,从固定组件外引出来自第二可变电阻的电气配线导体。因此,即使是通过杆的操作来转动第一转动组件时,该电气配线导体的移动也较小。这使得操纵阻力较小,杆操作者的不舒适感也较轻。此外,电线的损害以及断线也不易发生。可以通过选择第一转动组件的两个转轴中的至少一个(或两个,如需要的话)来实现从固定组件处引出配线导体。该特征为电连接到外部装置提供便利。在装置的设计中可有许多灵活性。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操纵杆单元中,通过形成在附有第二可变电阻的第一转动组件的转轴上的引导孔从固定组件外引出第二可变电阻的电气配线导体。因此,即使在通过杆的操作转动第一转动组件时,电气配线导体的移动也较小。这使得操纵阻力较小,操纵杆操作者的不舒适感也较轻。此外,电线的损害以及断线也不易发生。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操纵杆单元中,在第一可变电阻中,改变阻值的转动操作部具有带有通孔的转动主体。仅依靠安装在第一转动组件上的转轴,该转动主体相对固定组件旋转。通过形成在第一转动组件的转轴上的引导孔及通过第一可变电阻上的通孔,可从固定组件处引出第二可变电阻的电线。该特征改善了操纵杆转动第一转动组件的操作性。这样,可以确实地获得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操纵杆单元的效果。依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操纵杆单元,以简单工序制造的结构就可以实现该操纵杆单元的效果。确切地说,操纵杆单元的制造步骤为首先将第一转动组件通过转轴安装在固定组件上,然后将第一转动组件的转动主体插入到从固定组件向外突出的一转轴的末端,再将第一可变电阻固定到固定组件的外表面。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操纵杆单元中,在从固定组件处引出第二可变电阻的电导体时,该电导体被插入及被从在第一转动组件的转轴末端的引出孔开口向内推动。这样,电导体通过引导孔出来进入到固定组件。因此,电导体可被连接到第二可变电阻的接头。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操纵杆单元中,引导孔的孔直径在朝向引出孔的方向逐渐减小,而作为电气配线导体的出口的引导孔的直径在向出口方向上增大。因此,在将电导体从引导孔通过在第一转动组件的转轴的末端的引出孔开口插入到固定组件时,可以容易地完成该插入操作。附图说明阅读下面的具体描述及附图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明显。其中图1示出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操纵杆单元的基本结构的示意性构造图;图2示出具有本专利技术基本结构的操纵杆单元的俯视图;图3示出本专利技术操纵杆单元的前视图;图4示出本专利技术操纵杆单元的左视图;图5示出本专利技术操纵杆单元的后视图;图6示出本专利技术操纵杆单元的右视图;图7示出本专利技术操纵杆单元的仰视图;图8示出操纵杆单元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图9示出操纵杆单元沿图7的B-B线的剖视图;图10示出操纵杆单元沿图7的C-C线的剖视图;图11示出操纵杆单元沿图7的D-D线的剖视图;图12示出说明传统操纵杆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操纵杆单元,包括:固定组件;附在所述固定组件上的第一可变电阻;第一转动组件,其转动性枢轴支撑在所述固定组件上,用于转动控制所述第一可变电阻;附在所述第一转动组件上的第二可变电阻;及具有操纵杆的第二 转动组件,所述第二转动组件转动性枢轴支撑在所述第一转动组件上以转动控制所述第二可变电阻;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具有枢轴支撑在所述固定组件上的第一转轴和连到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的转动操作部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一和第二转轴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引 出孔,该引出孔用于从所述固定组件外引出连接到所述第二可变电阻的电气配线导体。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4-9-30 287931/04;JP 2004-9-30 287932/041.一种操纵杆单元,包括固定组件;附在所述固定组件上的第一可变电阻;第一转动组件,其转动性枢轴支撑在所述固定组件上,用于转动控制所述第一可变电阻;附在所述第一转动组件上的第二可变电阻;及具有操纵杆的第二转动组件,所述第二转动组件转动性枢轴支撑在所述第一转动组件上以转动控制所述第二可变电阻;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具有枢轴支撑在所述固定组件上的第一转轴和连到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的转动操作部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一和第二转轴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引出孔,该引出孔用于从所述固定组件外引出连接到所述第二可变电阻的电气配线导体。2.一种操纵杆单元包括固定组件;附在所述固定组件上的第一可变电阻;第一转动组件,其转动性枢轴支撑在所述固定组件上,用于转动控制所述第一可变电阻;附在所述第一转动组件上的第二可变电阻;及具有操纵杆的第二转动组件,所述第二转动组件转动性枢轴支撑在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荒井正浩鸨田正志矶野太佳裕
申请(专利权)人:双叶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